运动失常儿童的家庭感统训练


对于运动失常的家长朋友们而言,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治疗老师们给孩子上课或者家长们自己给孩子正确训练后,孩子们的运动状况表现良好;而当孩子们自己玩耍时,运动控制不良却经常发生。原因何在?



训练时的运动模式:在指令引导下,精神高度集中,皮质参与很多的主观随意运动


自由活动时的运动模式:❶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的反射性运动,比如:疼痛的缩手逃避运动; ❷运动形式固定、有节奏和连续性性的模式化运动,比如:行走,会走的儿童不需要考虑先迈哪条腿,就知道怎样去交替协调双腿的运动。



运动模式之间的关系

儿童的运动发育过程是沿着反射性运动-模式化运动-随意运动的顺序发展。而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患儿也是沿着类似的路径恢复。

训练要促使患儿从随意运动向新的模式化运动发展,甚至向有控制的反射性运动发展。比如: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让患儿在运动过程中下意识地出现一些良好的运动控制,而不是把不良的运动习惯贯穿到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中。

家庭训练的盲区:过分注重动作控制,患儿精神紧张,训练中欠缺运动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儿童自主调整的动作很少被引导出来。

解决方法之一:带有游戏参与性质的感统训练


感觉统合:是感觉学习和运动学习良好互动。以游戏的形式来丰富孩子的感觉统合刺激,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运动参与,孩子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做出适应性反应,以促进大脑功能的完善,预防或纠正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感统训练对运动的作用:调整平衡、姿势反应;感知肌肉张力;调节四肢活动力度;控制关节位置、活动方向和速度;参与环境间互动;克服环境障碍;主动参与爬、钻、跨、跳等活动;提高跨越障碍、动作计划、平衡维持等能力;提高主动运动的兴趣。

开展家庭感统训练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感统训练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同时,家长自身也要注意安全。

2、快乐原则:训练中可适当降低运动强度或改变游戏规则,让孩子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积极反馈原则:训练过程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

4、因人而异原则: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失调的特点进行设计,设计的活动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5、循序渐进原则:训练活动的安排应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切入,由易到难的安排,避免孩子一开始遭遇挫折就拒绝训练的情况发生。

应用举例


刷子 比如触觉类


将球类玩具向前滚进前方的框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儿童   失常   反射   随意   家长   原则   动作   感觉   模式   环境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