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腿部血栓样品中还有微塑料和染料颗粒?这是什么操作?

近日,《先进研究杂志》刊发的一篇论文提到,南京医科大学夏彦恺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教授团队首次在人体血栓样品中发现一定数量且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和染料颗粒。

(图片来源:微博)

研究人员认为环境因子尤其是微塑料、染料颗粒,可能与血栓的形成存在潜在关联。

(图片来源:先进研究杂志,原文)

一旦进入人体,这些微粒就可能通过消化器官进入循环系统。虽然环境微粒存在于人类血液和富含血管的胎盘中,但是关于血液循环系统中微粒的详细和直接的信息还没有被阐述。

由于微粒的物理性质,可以推测环境中的不溶性微粒与血栓有一定的联系,血栓是血管内形成的一种病理结构。

不过,不管血栓的形成是不是脱离不了微塑料、染料颗粒等相关元素,血栓的确是人体健康的潜在隐患!

(图片来源:先进科技杂志,原文)

目前认为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缓慢在血栓形成和扩大过程中,它可以捕获血管内容物并成为微粒的储存器。探讨血栓标本中微粒的数量和类型,可以反映微粒在主要血管中的积聚情况。

(图片来源:摄图网)

所以对于血栓我们要引起重视,血栓的危险因素的风险和种类不断增加,更是要注意预防和及时诊疗。

带你认识——深静脉血栓

据以往的研究表明,90%的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形成,其他部位的栓子因缺乏临床症状和检查的方法,往往出现漏诊和误诊。

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阻碍。

(图片来源:摄图网)

单一因素是能够导致血栓形成的,但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极其微小。在现实生活中,血栓的形成绝不是一个因素决定的,更多的是两个或多个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3个主要因素:

(1)静脉血流缓慢

静脉血流瘀滞,增加了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静脉壁的接触时间,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与存在损伤的血管内皮作用,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容易形成血栓。

静脉瓣膜的瓣窝内血流缓慢,且易产生涡流,是产生血栓的主要部位。

(2)静脉壁损伤

静脉内膜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完整的静脉内膜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前提。

静脉壁受到损伤,导致凝血系统响应,通过2种止血机制的相互配合形成血栓。

一期止血

静脉损伤导致内皮组织直接暴露于血液,与血液直接接触,血小板粘附、活化和聚集,形成了以血小板聚集体为主的白色血栓。

静脉血管内皮组织细胞释放的组织因子进入血液中,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形成凝血酶,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多聚体,成为红色血栓。

二期止血

静脉壁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具体可分为:

(1)外伤或创伤;

(2)感染和脓毒血症;

(3)休克;

(4)生物、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的损伤,如蛇咬伤、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或毒气;

(5)手术及免疫性损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6)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破裂;

(7)血管炎症等。

(3)血液呈现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状态是由于血中促凝因子、促聚集因子均增加,血管、血液、血流成分的病理性改变所引起的机体凝血系统失调,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高凝状态是血液容易凝固和形成血栓的状态,也称为“易栓症”,有遗传性和获得性之分。

遗传性高凝状态:本身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抗凝血酶缺乏,包括抗原的减少、活性降低,蛋白C、蛋白S缺乏或抵抗(因子Vleiden突变)。

获得性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加或者血液浓缩,除此之外,口服避孕药或者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肥胖、抗凝脂综合征、慢性炎症性肠病等免疫性疾病等。

静脉血栓主要累及下肢静脉,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为常见。肢体制动或长期卧床的人容易患血栓,尤其是玩游戏时间过长,长期保持同一姿势,突然感觉胸闷气短、猝死,大部分都是由静脉血栓引发的肺栓塞;长期乘坐客车或飞机,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块更容易附着在血管壁形成血栓。

文章来源于成都川蜀血管病医院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血栓   内皮   血小板   微粒   腿部   静脉   染料   因子   损伤   样品   颗粒   血管   血液   状态   操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