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非凡·向未来​⑦-社康“进社区”更“融社区” 学校“办一所”更“优一所

深圳市民的“幸福密码”,藏在一张张“民生账单”中。

在2022年上半年的“民生账单”中,全市教育、医疗等九大类民生领域支出1776亿元,占了整体财政支出的比重接近七成。

这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2022年,深圳安排全市教育支出1054.2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过20%。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市教育支出超过6400亿元,为该市财政最大支出事项;

围绕医疗卫生短板,深圳印发实施国内首部地方性健康法规,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启动全新体制机制医学科学院建设,完善以23家区域医疗中心和20家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74家养老机构、26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10个“四级服务网络”示范街道、161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不仅仅是说给年轻人听,也体现在对老年人的友好与温暖中;

……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近年来,不甘只做“单项冠军”的深圳,加快推动民生“七优”,朝着建设民生幸福标杆目标开足马力,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up,安全感更有保障。

为应对可能到来的就诊高峰,深圳正“火力全开”,在全市增设规范的发热门诊(诊室)。深圳市卫健委公布,深圳已在社康中心开设187家发热诊室,未来将开设800个,方便有新冠相关“十大症状”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诊。

在疫情高峰到来之前先行布局,全面铺开发热门诊建设,是深圳下得一步先手棋。其中,社康中心起了关键作用,家庭医生们严守社区防控的“最后一米”,成为市民健康的第一“守门人”。

住在龙华区的林媚媚因为发热,喉咙因肿痛变得沙哑,脸上口罩未覆盖到的地方仍然有些红肿,额头上泛着微汗。她出门前量了体温,发现已到38度,于是赶紧去了家里附近的社康医院。

排队、挂号、等叫号、问诊、拿药,在龙华区壹方家庭社康医院发热门诊看病的人并不多,很快就轮到林媚媚。她在社康测的体温是38.6度,在询问了其他的症状后,医生便给她开药。“医生给我开了祖卡木颗粒和疏风解毒胶囊,配合着家里的布洛芬胶囊一起吃。同时还开了一支抗原试剂盒。”领完这些药之后,林媚媚便回家了。

以往,社康中心被质疑仅是“在社区”,并没有“进社区”,即便全深圳社康中心的诊疗人次在全公立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的占比高于40%。

为此,深圳从顶层设计到各区下沉,费了不少心思。2019年3月,深圳市卫健委发布了《深圳市2019年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提出42条具体措施,包括了鼓励社会力量开办社康中心、加快社区健康服务信息化建设等。之后,又重新新修订《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并于今年1月1日实施。

今年起,深圳社康中心的面积将扩容,并新增社区医院;医院门诊服务向社康机构下沉,“十四五”期间,深圳市将在社康机构建成2000个以上专科医生工作室,提升社区健康服务能力,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

各个区在发展社康中心的道路上,也展开了诸多的自主实践。这是“深圳医改”独特的地方之一,它没有“一刀切”的行政命令下达,而是让多方力量参与到变革中,因地制宜,寻求各区的最优解。

比如,医疗资源充足的罗湖区,患者去大医院就诊极为方便,如何让患者“下沉”到社康中心是最重要的问题;而患者流失率相对较高的宝安区,则是以大医院专科下门诊的形式强化社康中心的医疗水平,留住辖区病人;偏远的坪山区因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引进民营社康中心后,则着重解决管理难题……

“十四五”期间,深圳持续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品质,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10类人群为重点,建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以健康管理结果为绩效目标的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险支付政策,更好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到2025年,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家住沙尾的赵元良(化名),今年将8岁和11岁的孩子从老家江西接来了深圳,现在两个孩子都在新沙小学就近上学;家住福田保税区附近的李月家长,12岁的孩子从去年起开始从蚌埠转学到离家门口不远的益田小学……

一个个家庭的团圆,来自于深圳在推进学位建设、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及保障非深户子女就读需求上的魄力及努力。近年来,深圳的优质学位与教育投入正在迎来迅速增长,量质齐升的深圳学位建设,已然成为深圳教育的一张耀眼名片。

与不少地区生源下降、学校数量减少趋势不同,深圳在一线城市中人口流入增速最快,近年来每年人口净流入达40万—50万人。全面“二孩”等政策也让深圳常住人口维持在高位,带来学位刚性需求。

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2766所,在校生256.2万人,教职工25.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6.6万人),这三项数据相比十年前,分别增长49.03%、68.73%、91.76%。另一项数据显示,十年来,深圳全市累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5941.7亿元,年均增长17.6%,近三年教育经费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经费比例达21%。

超常规的学位攻坚,纾解了许多深圳家长的后顾之忧,这是对来深建设者群体的有力反哺,也是“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另一种诠释。随着一所所学校从纸上蓝图变为现代化校园,深圳教育从局部优质迈向全面优质,在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路上,打通了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满足于学位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提供更多优质学位,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深圳出台《深圳市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建成28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其中市属优质学校到各区办学覆盖率100%,至2025年全市将组建80个基础教育集团,覆盖到全市每一所公办中小学校。

深圳市教育局负责人曾表示,要优化基础教育各类学校设计和建设标准,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起点办学,做到“办一所、优一所”,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百年老校世纪精品”。

午后的鹿丹村社区长者服务站阵阵飘香,工作人员忙着将热腾腾的饺子装进打包盒里,送给来取餐的老人。鹿丹村社区是深圳罗湖一个比较特殊的老龄化社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超过15%,社区长者对饭堂的需求量很大。2021年9月鹿丹村社区长者服务站建成,长者食堂也一并开始运营,实现了社区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营养、健康、实惠饭菜的迫切心愿。

“目前我们主要提供午餐和晚餐,午餐是四菜一汤,每餐18元,60周岁以上特困、低保等困难老人可以享受15元补贴,70周岁以上本区户籍老人可享受5元用餐补贴。”鹿丹村社区长者服务站主任李娜表示,目前长者饭堂每天用餐人数在100人次左右,独居、空巢老人基本都有覆盖到。据悉,深圳全市已建成400家长者饭堂和助餐点,实现了社区长者助餐服务全覆盖。

截至目前,深圳全市已建成74家养老机构、26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10个“四级服务网络”示范街道、161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到2025年底,深圳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家长者服务中心,每个老龄化社区将至少建设一家社区长者服务站,在住宅小区(片区)设立长者服务点,通过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点科学、均衡布局,让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15分钟生活圈”的优质服务。

社会对待弱者的态度,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的标尺。在增强民生兜底保障方面,深圳持续发力,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为着力点,连续六年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加大救助力度。据统计,今年深圳全市共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约416万元,临时救助金约301万元,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今年6月,深圳印发实施《深圳市临时救助办法》,拓宽各类救助对象范围,强化临时救助急难帮扶机制。在救助范围上,突破户籍地、居住地限制,将支出型救助对象范围拓宽至户籍居民的非户籍家庭成员人员,急难型救助对象范围拓宽至在深发生特殊困难的居民(含港澳台居民),且被救助家庭累计一年内可达到36个月低保标准。

在急难型帮扶上,针对特殊情况,深圳通过“一事一议”进一步提升救助金额,彰显“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精神。今年以来,深圳共实施临时救助870人次,其中急难型临时救助155人次,支出型临时救助715人次,共发放临时救助金约301万元。

【策划】甘雪明 杨磊

【统筹】崔璨

【撰文】黄思华 许懿

【海报】招凤仪

【作者】 黄思华;许懿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急难   社区   家庭医生   深圳市   长者   深圳   户籍   门诊   支出   非凡   民生   学位   全市   未来   医疗   学校   健康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