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但安禄山造反第一年就死了,为何乱了这么久?

安史之乱起于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763年2月17日,而安禄山死于757年1月29日。按理说,主将一死,军心就涣散,失去战斗力。而为何安禄山死之后,叛军依然叛乱达6年之久,并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这里面有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我们判断一个行为的源头,是来自于上还是下,我们可以根据领头人物的表现来做一个简单的判断。

安禄山死了,他的部下还坚持造反,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部下这些人有着非常强烈的造反欲望,和历史书那些树倒猢狲散的事例形成经典的对比。

换句话说,安史之乱是一场在基层军人和百姓推动下的暴动,虽然它的领袖安禄山看上去很反动,但在当时,他是河北三镇乃至所有愿意跟他一起谋反之人的精神领袖。

不是他带着这些人反,而是这些人逼着他反。

有些事情一旦做了,那么什么时候结束,怎么结束,就不再是哪一个人可以随便说了算的了。

安禄山从一个边塞放羊娃走到今天,坐拥范阳、河东、平卢三大军区,兵强马壮到敢和唐玄宗李隆基叫板,也着实不容易。

适逢奸相李林甫当道,忽悠唐玄宗,打仗就得用胡人,唐玄宗也觉得这馊主意很好,于是安禄山稀里糊涂地当上了平卢节度使,摇身一变,成了大军区司令。

别看安禄山是个粗人,却深谙官场上溜须怕马这一套。拍马屁这门功夫,在安禄山那里就是一门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不仅情商高,临场反应还快,凭本事拍出来的马屁,它能不香吗?哪个领导见了不喜欢。

安禄山在唐玄宗溺爱下的成长历程,就堪称一部坏小孩养成记,一个什么都敢要,一个还什么都敢给,安史之乱刚爆发那会儿,李隆基还一直不相信自己的好“儿子”,怎么就说反就反了。

而关内,已经好几代人不知道什么叫打仗,见安禄山十几万大军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浩浩荡荡而来,要么开城投降,要么撒腿就跑。叛军跟砍瓜切菜一般的攻城掠地,很快就打下了东都洛阳。

因为叛军实在太能打了,在正面战场上,安禄山从起兵几乎就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只有潼关遭遇到了高仙芝、封常清。

本来唐军只要是守住潼关,安史之乱真的不会打那么长时间。结果这俩守将居然就被唐玄宗斩了,潼关失守。哪怕这俩被斩了,还有哥舒翰呢。但就这能打的,唐玄宗还来一波微操大师,勒令其出战,结果唐军大败。

哪怕这样,还没有关系。要是唐玄宗真的有决心,直接死守长安。至少守住长安还有机会。但唐玄宗润了,润到了四川。至此长安失守。

长安失守,带来的恶劣影响太明显了。至于原因很简单,要是首都在,那唐朝至少也是以四方敌一隅。只要前期能守得住,那么后期几乎就是完虐,参考康熙平三藩。

为何安史叛军在安禄山死后,仍然继续作乱?因为,这些士兵是靠当兵生存,靠当兵养家。只要安庆绪、史思明能够给他们足够的待遇,他们就可以作战。

而安庆绪、史思明在前面的战争中积累了大量财富,运回了后方,也能够支付给他们足够的俸禄。所以他们的作战也很英勇,在他们那里,没有什么正义,让自己和家中的妻儿老小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正义。

安禄山死后,叛军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持续叛乱。核心原因是盛唐的均田制度瓦解之后,产生了大批流民。国家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很多失去土地的流民成为职业兵,当兵是他们养家糊口的方式。谁给他们职业,谁给他们利益,他们就给谁卖命。

安庆绪影视形象

自唐玄宗推行“募兵制”后,河北将士都是职业军人,战斗力十分强悍。史思明领5万兵丁南下,就敢挑战大唐60万人。问题是,史思明居然打赢了。要不是叛军内部自己内讧,推翻唐朝,完全都有可能。

要不是安禄山、史思明阵营的将领全是军阀思维、儿子都被爹逼反,安史之乱可能还要打更久。唐朝在安史之乱时没崩溃,真要感谢底子太好,数代积累的殷实财政帮助唐朝坚持了下来,数代积累的大唐强大号召力,使得虚弱的李唐皇室在危难之时,借助忠于唐室的官兵、民众力量和回纥的力量终于平定安史之乱。

史思明影视形象

但凡是造反,创业未半,就猴急称王的,必定会中道崩殂。这样的例子太多一抓一大把,李自成的大顺,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吴三桂的大周,还有安禄山的大燕。事儿还没办成就追求享受的,只能说明一个道理,这帮人自律性太差,成不了大事。

公元757年正月,安庆绪杀掉老爸安禄山后,便自立皇帝,但因为军力不振,再加上唐肃宗即位后,重用郭子仪等武将,叛军不断被削弱,而后在河东一带被郭子仪军队消灭10万人。

公元759年,安庆绪被部将史思明所杀,史思明带着残血叛军继续征战,实力大不如从前。

当安禄山被杀、安庆绪与史思明不和,叛军内部四分五裂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唐王朝本来完全可以提前结束安史之乱的。但是,来自帝王对于权力的贪欲也开始显现。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永王李璘叛乱。

天宝十五年,玄宗在蜀郡下诏给几位皇子新的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永王李璘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和江南西道节度使。

这种带有分封性质的任命,让皇子的势力均衡,实际上造成了内部力量的分裂,非常不利于当时全国的统一计划。特别是永王李璘,成为能够与李亨对抗的主要势力。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州自行登基,为唐肃宗。太上皇李隆基派了几个宰相来了,说明李隆基的政治影响力还是很大。而李亨只是通过禁军势力上位的,根基很弱,身边清一色李隆基的人。

756年底,好兄弟李璘又在江陵造反了,连李白这样缺乏政治敏感度的人士,都愿意去李璘那掺和一脚,普通百姓呢?可见李亨还没真正得人心,帝位太不稳了。

在这样的情形下,李亨亟需一个好彩头,不然皇位不稳,李隆基随时可能返工做皇帝。于是克服两京是必选项,也是目前手上最容易做到的事。

而按照当时郭子仪李光弼等专业人士的建议,应该是不急于收复两京,把叛军拖住,然后来个围魏救赵,主力直插河北,捣毁叛军老巢,虽然见效慢,但是疗效彻底。

结果唐肃宗出于一己私利,选择了见效快,但是不治本的疗法,击退叛军,然后人家退回河北,牢牢守住老巢,这就成大唐的一颗肿瘤了。

在安禄山刚起兵的时候,这场战争确实不需要打8年。当时唐朝力量占据优势。河西、陇右军团能和安禄山的主力抗衡,河朔军还能出兵河北,如果应对得当的话,唐军确有可能在一两年内结束叛乱。但是灵宝战后,问题就不是几年能结束叛乱了,而是能不能结束叛乱。

只要叛军联合起来,唐军就打不赢。史思明把叛军两个集团整合起来,就能横扫唐军直逼关中。只要叛军分裂为河北集团和前线集团,唐军只盯着前线集团打,就能打赢。也就是说,灵宝战后唐军始终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叛军则始终被分裂的问题所困扰。

如果唐肃宗充分信任郭子仪和李光弼两大藩镇节度使,给予他们最大军事决策权,并且在资源上进行支持,那么安史之乱可能在公元760年之前就可以完全结束。

但是,此时的唐肃宗犯了和他老爸李隆基一样的难,就是担心这些节度使在作战中军事实力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成为下一个安禄山,爆发又一场安史之乱。

就这样,安史之乱算是破罐子破摔,唐军断断续续进攻,叛军内部四分五裂,最终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难以控制叛军,最终众叛亲离,逃往莫州自杀而死。就这样,安史之乱,在叛军的“帮助”下结束了。

安史之乱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时的阶层固化。当时关陇贵族垄断朝堂,一家独大,而寒门庶族的士人上升的通道被阻断,无奈只能远走河朔边塞,怂恿安禄山和史思明造反,打破政治上的阶层固化。

安史之乱,除了寒门士子的因素,背后也有山东世家门阀在背后的推动,关陇世家不仅打压寒门,更和李唐皇室一起限制山东世家。相比关陇贵族占据中枢,山东世家何尝没有怨气?

安史之乱前,宰相出自五姓七望的很少,但是安史之乱过后,仅荥阳郑氏一个家族就出了十几个宰相。清河崔氏在安史之乱前只出了两位宰相,而在安史之乱过后陆续出了八个宰相。赵郡李氏出了十七个宰相、陇西李氏出了十位宰相、博陵崔氏出了十五个宰相、范阳卢氏出了一百多名进士,这些大部分是安史之乱后的事。

最后唐朝真的平定了安史之乱吗?其实并没有。唐朝的中央权威,也在安史之乱后,彻底沦丧殆尽。持续7年零3个月的大动乱,唐朝由顶峰期的5500万人口,锐减至不足1100万人,85%以上的中原人口在这次大动乱中消失。

而河北三镇,至此彻底脱离唐朝中央,脱离汉民族的掌控。直到650年后,明太祖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安史之乱的余波才最终落下帷幕。盛唐,自安史之乱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宅在家里看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安史之乱   潼关   安庆   节度使   叛军   叛乱   河北   宰相   唐朝   结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