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通识电子计算机发展史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ENIAC(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中文翻译为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中文名埃尼阿克。

它于1946年2月14日,诞生于美国费城,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家莫克利(J.Mauchly)和工程师埃克特(J.P.Eckert)等人共同合作开发,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ENIAC是一个庞然大物,其占地面积为170平方米,总重量达30吨。机器中约有18800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70000只电阻以及其它各种电气元件,每小时耗电量约为140千瓦

这样一台“巨大”的计算机每秒钟可以进行5000次加减运算,相当于手工计算的20万倍。每小时耗电量约为140千瓦,据说每次开机,整个费城西区的电灯都为之黯然失色。

还有,真空管的损耗率相当高,几乎每15分钟就可能烧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员须花15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找出坏掉的管子,使用上极不方便。

尽管如此,ENIAC的诞生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巨大的进步!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1946~1958 这个时期发明制造的计算机为第一代计算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电子管

机器语言与汇编语言

导弹的弹道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计算机

1960年,出现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业领域、大学和政府部门的第二代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一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

计算机中存储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业用途。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高级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语言,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

新的职业,如程序员、分析员和计算机系统专家,与整个软件产业由此诞生。

第二代计算机代表作是日本电气公司( Nippon Electric Company )制造的NEAC 2203。它是日本最早的晶体管计算机,使用磁芯内存,这在当时还是很昂贵的。

NEAC 2203


第二代计算机主要有以下特点:

晶体管

FORTRAN


COBOL (COmmon Business-Orientated Language)


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集成电路计算机

虽然晶体管比起电子管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晶体管还是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会损害计算机内部的敏感部分。

1958年发明了集成电路(IC),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科学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

于是,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计算机系列IBM360系统。

IBM 360


第三代计算机主要有以下特点

集成电路

IBM System/360 是第一款覆盖完整应用(从商业到科研,从小应用到大应用)的计算机家族,允许客户购买小型的精简配置而无需重编程的应用软件的系列。这款计算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成功的产品之一,对未来的计算机设计有重大影响。开创了计算机兼容性的时代,可支持各产品线以及其它公司各个产品型号协同运行。它也标志着新兴的信息科学领域以及对复杂系统的理解的转折点。IBM System/360拥有多个型号,相比当时业界的普遍做法,IBM创建了整个计算机产品线,涵盖中小企业到大型企业机构用户,也涉及了高中低端不同性能的计算机产品IBM System/360产品家族采用全新架构,是目前仍在每台计算机中使用的八位字节的先驱者。

IBM SYSTEM/360 报道


第四代计算机(1971~至今)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出现集成电路后,唯一的发展方向是扩大规模。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ULSI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

基于“半导体”的发展,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电子元器件制造的电子计算机称为第四代计算机。

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多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

微处理器时代

第四代计算机发展的初期称为微处理器时代,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微处理器有4004、4040、8008。 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微型计算机(CPU为4040,四位机)。后来又推出以8008为核心的MCS-8型。

微处理器有8080、8085、M6800、Z80。初期产品有Intel公司的MCS一80型(CPU为8080,八位机)。

后期有TRS-80型(CPU为Z80)和APPLE-II型(CPU为6502),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一度风靡世界。

微处理器有8086、808880186、80286、M68000、Z8000。微型计算机代表产品是IBM-PC(CPU为8086)。

本阶段的顶峰产品是APPLE公司的Macintosh(1984年)和IBM公司的PC/AT286(1986年)微型计算机。

第一台286诞生,IBM出品,从此PC进入了普及年代。

微处理器相继推出 80386、80486。386、486微型计算机是初期产品。

1993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或称P5(中文译名为“奔腾”)的微处理器,它具有64位的内部数据通道。

由此可见,微型计算机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它的核心器件——微处理器(CPU)的性能。

PC时代

1981 年,IBM PC 问世。标志着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个人电脑时代(PC时代)。

IBM PC的诞生,使IBM迅速获得商业市场认可。随后IBM对个人电脑持续进行研发,不断的迭代优化, 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个人电脑在办公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有趣的是,后来IBM PC 使用了微软开发的 MS-DOS 操作系统,微软随之崛起。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从桌上到膝上到掌上,一直到现在我们见到的样子。

从ENIAC揭开计算机时代的序幕,经过科学家几十年懈的努力,电子计算机如今已成为一门复杂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的应用从国防、科技、到商务办公、家庭娱乐、医疗,教育,工业、农业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睛到闭上眼睛基本上不能离开它了!

电子计算机从上世纪40年代发明至今,已接近80年了!对于人类来说,80岁可能已是高龄了,基本没有太强的创造力了。但是计算机不一样,她是人类历史上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她远比人类走的要远!

随着网络、硬件等基础设施的发展,随着大数据的累积,未来的计算机必定会越来越好用,越来越智能,越来越人性化。

希望未来人类能利用好计算机,让它更好的造福人类。

电子计算机发展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电子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   电子管   微处理器   晶体管   发展史   集成电路   计算机科学   人类   计算机   时代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