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修行?


根据大乘传统,有三种修习F法的基本动机。


第一,我们觉察生活中总有些事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油膏里总是有只苍蝇。


即使人们有美丽的家、亲密的关系、符合自己期待的儿女、非常喜爱的工作,总归一句话,所有的事情似乎都是完美的,但是还是会觉得生命里少了些什么


昨晚,我们讨论到迷幻药使人们走入F道,尤其在20世纪60和70年代。迷幻药文化的确扩展了心灵,让人们发现另一个世界,但是服用过多迷幻药后,会对寻找兴奋的经验上瘾,老是希望发生点什么事情,这是另一种对享乐的执着。


有些人认为这属于心灵的状态,但它根本一点也不具灵性。如果禅坐几天,没有兴奋的事情发生,这些人很可能就觉得这是浪费时间而完全放弃第一阶段纯正的学习动机来自对“人生是苦”的认识,我们了解到只创造愉悦的外境并不能消除内心的饥饿,这种动机在学习中算是最粗浅的层次。


不久,我们觉悟到不论多么平和快乐,生活还是非常不安全,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一一今天很健康,明天可能就生病了,今天和所爱的人在一起,明天他们可能逝世了,今天拥有美好安定的工作和美丽的房屋,明天可能因失业付不起贷款和利息,而变得无家可归。我们发觉自己的情况有点像是住在大监牢里。


我曾经做过类似的梦。我梦见我在一所巨大的监牢里,那里有许多层楼和房间。有些层的房间像顶楼套房,非常奢华,充满享乐的人群,其他楼层则像地牢似的,人们在其中受折磨。但不论是住在奢华的楼层,还是在底层受折磨,它终究是监牢,人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到什么地方,因为这里没有真正的自由。


在梦中,我来回踱步想着:“我们一定得离开这个监牢。我们必须离开。”我告诉许多人:“这个地方太可怕了,我们都被牢牢困在这里一定要想办法离开。”


有些人说:“嗯,是的,这是监牢,但是还不错相当舒适,住这里没问题。”其他人说:“嗯,对,我们希望离开,但是太困难了,从来没有人可以出去。”虽然我和许多人说,但是很难找到愿意离开的人。


我们终将知道,不论到什么地方去,不论身在什么样的情况,我们永远都是不安全的。


不论是今生还是来世,我们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今生非常短暂,来世呢?将到什么地方去?


于是,我们培养第二种动机一一永远脱离轮回,到达涅槃。




从这个观点看来,涅槃是最终的皈依,我们再也不必回来,可以停留在涅槃境界。它是超越思想的,所以无法想象,但是我们可以发愿和亲证,今生就可以证得所以。许多修行人一定会有的第二个动机就是,更加努力以求永远脱离轮回。


这是一个很正确的发愿。但是,接下来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谁能离开轮回。


表面上我们看起来像是独立自主的小水珠,其实并非如此,我们无法取一粒小水珠,而留下其他的水珠,因为我们其实都非常密切地互相关连都是一面大网的一部分,不可能取出一缕线而不牵动整个结构。


如同一个古老的比喻,我们全部陷落在一个广大的沼泽中,它浓稠、泥泞又肮脏,我们都希望离开,回到坚固干净的土地上,所以我们不断努力把自己拉拔出来。


好,我们出来了,虽然沾了些泥巴,但是还好接着我们应该怎么办?是不是回过身说“诸位,很抱歉,我真的很难过,你们还陷溺在沼泽中。


我已经出来了,所以,你们继续努力吧或许最后也能出来”,然后扬长而去?父母可不可能把陷溺的孩子留在沼泽中,说“嗯,孩子们,很抱歉,但是我非走不可了”。


你能够留下自己的父母、丈夫、妻子、兄弟、姊妹、密友,而只救自己吗?如果你在一栋失火的房间里,你会留下孩子、父母和里面所有的人而逃走吗?有些人跑进去,只为了救他们的狗。


一旦我们知道所有生命累生累世都曾经是自己的孩子、父母、朋友、丈夫、妻子,我们是不可能将他们抛在身后的。


这是以传统的方式来观察事情。我们之所以站在岸上,是因为只有站在这个地方,才能够把他人拉拔出来。如果我们仍然陷溺在沼泽中,即使希望帮他人也是无能为力的,如果在那种情况下试着帮助他人离开,只会随他们愈陷愈深。


所以如果想有效地利益他人,我们首先一定要站在坚实的土地上。菩提心的意义是什么?菩萨誓愿为什么重要?如果我们设定自己愿度一切众生”,很好,但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度?重点是,我们必须问自己:“我为什么修行?”


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自在还是为了利益他人?这不只是知识的辩论,因为我们修行的真正动机(而不是所念诵的东西)将会为所有发的事情添上色彩。正如把不同颜色的染料加在水里,水会变成红、蓝或绿,端看我们加的是什么颜色的染料。同样地,修行的真正原因将为修行的结果染色。


如果我们只是说“嗯,当然,我修的是大乘法门,所以我是菩萨我的目标是拯救全人类”,这是没有太大益处的。我们必须检视自己做一切事情的动机是为自己还是他人,这是重点,因为当我们发愿拯救无量有情众生,必须了解这是什么意思。


当你内心真正明白后,态度就会完全转化,在我们凡夫能力所及的小范围里,内心能深深地转向。


这是无法用言语说出来的,但是当它出现时,我们绝对知道这份真正的动机并不是一直都有的。


刚开始的阶段,作为初发心的菩萨,我们并不一直都是真正无私的,如果我们宣称自己是,那只是骗自己而已。


但有时候,即使这种无私只存在非常短的时间,我们也会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菩萨这么伟大,大乘经典对菩萨极度地称扬,所以即使是微细的美德也会变得非常广大,因为我们不再为自己或只为某件事,而是为了全世界,即使最微细的事情也能扩展出无限的效应,其影响不只在今生,还在广阔连绵的来世。这是真正利他心的产生


口说利益无尽时空里的众生很容易,虽然这的确是很特别的愿望你看,大部分的宗教传统(包括极度禁欲主义者),即使培养最无私的态度,都还是为了获得某种后世的奖赏一一不论是天堂、乐园、涅槃,还是更好的来世。


某些宗教里最伟大的圣人仍然希望上天堂,他们或许过着最困苦和否定自我的生活,这都是因为他们认为今生是相当短暂的,他们渴望永恒的天堂,活在荣耀中。


如今,我们转变这个观念,说:“忘掉荣耀、天堂、乐园、涅槃,我们没有时间享受它。世界上有太多生命在受苦,他们的痛苦无尽。”我们只要看看周遭,就知道世上的痛苦是永无止境的。



---摘大愿法师推荐书籍《心湖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大乘   迷幻药   监牢   水珠   沼泽   来世   菩萨   动机   今生   事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