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钱”无关:我们向往未来但宁愿呆在现状里

图片来自美术馆

“天堂之门”(heavenlydoor.com)是一个短命的殡葬业务网站,它在2000年成立,次年倒闭。不过,在这个网站“死去”的廿一年后,它终于有了自己的殡葬之地。西蒙·丹尼和盖尔·托瓦尔多夫斯基将一批死于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科技公司以 NFT 的形式复原,这件作品叫做《互联网降临大会》,旨在“以 web3.0 的技术复兴 web1.0 公司”。而且,在两位艺术家的构想中,这些公司的“遗像”(由 AI 生成)会被作为 NFT 出售,买家通过购买,可以成为这一“已故”公司的员工。

图片来自美术馆

这,是一种行为吗?我们不得不回到自己最初面对当代艺术——或回到杜尚端出小便池的那一时刻的惊愕。成为这样一家公司的员工,意义何在?既不付出劳动,更不存在实际的雇佣关系。然而,这似乎也回到了“公司”(company)这一词汇的原意——“合伙”。因此这一作品,以及它对观者所发出的邀请,又确是切中题意的。况且,这件作品提醒我们,在我们目力所及的视野之外,那些死在了沙滩上的赛博骸骨究竟还有多少?

我愿将这件作品视为这个时代的“墓葬美术”,尽管它在美学上的价值尚待评估。从互联网泡沫到区块链浪潮,造富神话总是抓人眼球,然而,经济范式和技术范式之迭代转移,必会有大量的牺牲者。多数的牺牲,与钱无关。

图片来自美术馆

“与‘钱’无关”正于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SWCAC 展出。策展方雷电所显然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了发问。这些问题包括:

1.钱的历史——从贝币到法币到加密货币是一种必然的进步式的演化吗?

2.技术的历史——那些被丢入历史垃圾堆的技术能否像实体的“旧物”一样,在今日被赋予审美价值?

3.作品的历史——加密艺术发展至今,它的来龙去脉该如何解释?它如何被纳入那个被称为“艺术史”的系统中?

图片来自艺术家和雷电所

展览以2017年诞生的《加密猫》(CryptoKitties,又译作“谜恋猫”)为序。这件作品曾在加密世界中颇受欢迎:简言之它类似于曾流行过的电子宠物。不过在《加密猫》中,玩家可以拥有或繁殖基因独一无二的小猫,当然也可以买卖。《加密猫》既是区块链游戏的鼻祖,又原教旨地展示出了 NFT 的运行逻辑。不过,与《加密猫》以往的出场方式不同,策展方为显示屏装置了粉色实体猫爬架,这种白南准式的处理方式提示了屏幕的物质属性,使赛博世界可以被实体展览空间所容纳。

图片来自美术馆

在雷电所主理人黄淞浩眼中,已过气的项目《加密猫》仍有讨论价值。其所代表的 NFT 收藏狂潮已引起了诸多批判,譬如 Memo Akten 在2021年撰文批判了挖矿活动对环境的严重破坏。文章指出,以太坊上每售出一件艺术品,就会产生相当于一小时航空飞行的碳足迹。Memo Akten 本人也是一位加密艺术家,他的作品《分布式意识》(Distributed Consciousness)占据了展厅的最中心位置,若干个 LED 围成了环形空间——这件作品在区块链的分布式计算方式与章鱼的分布神经结构之间寻找连接性,并用诗歌文本生成图像和声音。

图片来自美术馆

关于“钱”的主题,黄淞浩这样解释:

“与‘钱’无关并不是说这个展览不讨论钱,因为区块链这个技术在出现的时候就是跟钱有关的。格雷伯的《债》里指出,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类似于“虚拟货币”的东西出现过。在我们今天说的“钱”这个物质之前,已经有过很多信用方式。区块链要解决的也是信用共识层面的问题。很多的 NFT 作品展就像一个屏幕展销会,人们并不关注作品背后的逻辑和语境是如何被生产的,只关心哪些作品卖了高价。因此在研究时我们还是有很大的讨论空间。有些艺术家很严肃,譬如 Sarah Friend 的《点击挖矿》(Clickmine)就非常尖锐,这个作品让玩家进行点击,点击会在作品中引起恶性通胀,这是一个特别批判的视角。”

图片来自美术馆

“钱”这一概念的转变,也必然牵动艺术已有的观念世界,并带来连锁反应。黄淞浩认为,艺术的供养关系首先将从个体藏家(单数的)转移到粉丝(复数的)那里,如 Beeple 在震惊拍卖行之前,已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可观的粉丝量。这将使“收藏”本身发生权势转移,或许会改变美术馆与基金会联手统治收藏世界的局面。

我们对“真迹”的定义也将受到质疑。与“真迹”相对立的是“赝品”,后者追求对前者的乱真。然而生成艺术肉身多变,这让作品与展示空间的关系变得难以把控。当作品的物理性消失,则策展的物理性变得格外重要。“策展人要先把作品的‘壳’打好,比方说要用3米的屏幕还是其他尺寸的屏幕。有件作品讨论元宇宙的基建问题,展览现场有很多裸露的线,我在理这些线材的时候意识到,这是我们在很多展览上看不到的层面,从这些线材、设备等构成的角度去思考。而这个展览跟信息通信又有极大关系,它背后有网络。作为策展人,实际上在同时面对两个不同的经济系统。”

图片来自美术馆

因此,展览中讨论“经济系统”问题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武子杨与马克·拉莫斯合作的《未来-预报》讨论了菲律宾的有趣现象:菲律宾每日互联网人均使用时长世界第一,而菲律宾的网速却是世界第二慢的。这件作品讨论了硬件、软件、全球资本所共同塑造的地方生态。(UCCA EDGE 的同期展览“集光片羽”展出了武子杨另一部相同主题的影片。)SeeDAO 社群的项目《北碚》回访了民国船运企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的经济社群实践。这两件作品讨论的都是地方问题——要知道,每一代极客都有普天同文的乌托邦愿景,但在面对世界各地的多样和复杂之后,这些愿景往往会坍塌为亚文化。

图片来自美术馆

某些红极一时的元宇宙平台如今的日活已经跌至一百以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加密艺术失去了作为空间。尽管加密艺术尚未确立自己的美学典范,然而,“与‘钱’无关”揭示了如何在新的技术生态之下探索策展的可能性。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亟待解决:我们应当梳理出大厂叙事(如谷歌、苹果、腾讯)之外的互联网技术史线索,它也是匿名极客们对互联网资本家们的反抗史,这条线索的确“与钱无关”,而它可能恰恰是未来的艺术正途。

(文章来源于Artsy)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北碚   菲律宾   区块   美术馆   艺术家   现状   未来   艺术   作品   图片   技术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