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师请到家里补课,可以吗?12部门出手明确意见

记者丨许雯

日前,教育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4年6月,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的长效机制得到健全,隐形变异培训得以全面清除。

此外,《意见》明确提及,各地要研判分析本地区可能开展违规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和个人类型,建立防范违规的重点机构和个人清单。同时,要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的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定期通报发布典型案例,将违规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列入黑名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依规实施信用惩戒。

教育部官网截图

构建动态排查机制

防止隐匿场所的违规学科培训

《意见》明确提及加强对招聘网站、家教网等的监管,禁止发布“一对一”“众筹私教”“家庭教师”等校外培训招聘需求信息,同时,严格执行校外培训广告管控有关要求,禁止发布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的校外培训广告。

在重点场所防控方面,《意见》要求将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纳入社区街道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减少违规培训发生。构建街道(乡镇)、社区(村)动态排查机制,建立包保责任制,防止隐匿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开展违规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在多地对违规学科培训的通报中,更多的是对组织的机构或个人进行通报和处罚,少有提及开展违规学科培训场地方的管理责任等。

不过,记者梳理发现,在此次《意见》中,对上述行为有了进一步界定。《意见》称“强化房屋产权人、受委托管理单位的管理责任,明确不得将房屋租借给无资质机构或个人开展校外培训,并依托楼长开展网格巡查,防范在商务楼宇和出租房屋发生违规培训。”

有业界人士分析称,随着《意见》的发布,也意味着,以后如遇类似情况,场所方以“不清楚”“不了解”等为由,企图撇清关系已行不通。

建立防范违规的清单

禁止校外培训纳入家庭服务

随着“双减”的实施。早前,一些培训从业人员采取换个“马甲”的方式,继续在市场流动。有媒体报道称,在网络上,不少家政公司大力推销的“高端家政”“高级保姆”“高级管家”中,多贴有“985毕业”“英语八级”“海归”“教师资格证”等标签,但实质上还是从事的家教和住家教师等工作。

《意见》对上述违规行为进行了明确,提到禁止家政服务企业将校外培训纳入家庭服务,严禁任何形式的“住家家教”推介行为。同时,强调将进一步加大专项整治力度,教育引导中小学在职教师,规范从教行为,自觉拒绝有偿补课和参与违规培训。而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严格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增强作业针对性、有效性,加强校内课后服务资源建设,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统筹校内外资源,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通过家长会、家访、告知书、致家长的信等多种形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及家长不参与、不组织、不支持违规培训。

此外,《意见》要求各地要综合研判分析本地区可能开展违规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和个人类型,建立防范违规的重点机构和个人清单。对转型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加强跟进指导,鼓励给予政策支持,帮助机构实现转型发展。紧盯托管服务、违规组织竞赛、中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等相关机构,加大招生入学等重要节点的提醒提示和检查巡查。

违规开展培训的机构列入黑名单

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按照《意见》部署,各地将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等时间节点,针对机构和个人以“一对一”“住家教师”以及各类冬夏令营等名义违规开展培训、面向3-6岁学龄前儿童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违规开展普通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等重点问题开展排查整治。并根据违规培训情况、投诉举报情况建立违规排查重点机构和个人台账,强化摸排跟踪和巡查检查,及时入账出账,做好动态管理。

同时,对取得线上培训资质的线上机构以及曾出现违规培训问题的主体开展巡查,严查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上培训、线下培训机构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境外网络平台针对境内中小学生开展线上学科类培训等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要求各地要健全投诉举报工作制度,充分宣传设立的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等信息,统筹信访、市民热线等群众投诉举报渠道,拓展问题线索来源。鼓励中小学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参加社会监督,用好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等公众监督力量。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探索开发“随手拍”等功能程序,制定奖励办法,对重大问题线索提供者给予奖励,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监督举报的积极性。

另外,《意见》强调各地要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的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定期通报发布典型案例,对违规培训至少每季度公开曝光一次,并探索推进“互联网+执法”模式,利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提升违规培训查处的执法水平,将违规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列入黑名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依规实施信用惩戒。

探讨

孩子学习跟不上,难道也不能请家教?

《意见》的发布,很快在成都本地家长群里引发热议。

陈女士认为《意见》的本身是为了让“双减”有效推进,让隐匿的各类违规学科培训无处遁寻,但孩子如果学习的确跟不上,家长自身又无法给出更好的辅导,请老师到家里给孩子进行补课,难道这样也不行?

陈女士的担忧让不少成都家长产生了共鸣。李先生介绍,目前,虽说当下提及的规范学科培训主要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小学和初中。但现实中,别说是辅导初中生的作业,甚至有的小学作业辅导起来都很费劲,“我们家也没有人当老师,感觉路完全被堵死了,是否有合理的途径,解决到我们实际所需。”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师谈到,上述家长提及的诉求,在实际生活中,也曾遇到过学生家长提出补课需求,但政策对在职在岗教师有明确要求,不能有偿补课。因此,即便家长有需求,老师也不敢铤而走险。

那么孩子遇到了不会解答的题,又该如何解决?该名教师坦言,当下有课后服务,在此期间,老师会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包括平时各个班也有线上群,家长也可以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咨询,同时,也可以集中不会的题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

家长们的担忧,实际上,仅从学科隐形变异培训防范的治理来看,也存在难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像“一对一”“住家教师”等进入家庭场景的培训等,比较难以界定。因此,他表示,在工作的推进中,有关部门还需厘清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现有法律和进入家庭内部治理培训的关系,在法治的边界内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同时保住法治的边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老师   意见   作业   住家   中小学   校外   出手   学科   场所   家里   家长   信用   部门   重点   机构   教师   平台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