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无人机在新闻航拍中的应用,及几个注意事项-空中未来

媒体融合时代,海量信息涌入,微信、抖音等平台的图文消息、短视频成为人们日常的新闻快餐。而无人机航拍“上帝视角”给新闻信息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感受,在各种媒体节目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空中未来无人机科技体验馆看无人机真机。

融媒体时代无人机在新闻航拍中的应用,及几个注意事项|空中未来

无人机融入新闻报道的发展路径

世界上第一张航拍照片是1858年法国人纳达尔在热气球上拍摄的巴黎城的场景。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张新闻航拍照片,为摄影开辟了新的视角。

航拍早期,摄影师乘坐热气球、滑翔机或直升机进行高空拍摄,可控性和便捷性较差。一个航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走各种审批手续,所以航拍是一个非常奢侈的工作。如今进入无人机航拍时代,消费级无人机已经成为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标配。

无人机拍摄的好处是可以将视角扩展到一般无法到达的空域、高空或者危险的地方。在我国,无人机更早被用于拍摄新闻,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是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爆炸航拍图片。当时现场堆积的危险化工产品和汽车燃烧爆炸产生的烟雾等有毒气体,让人无法接近。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用无人机,拍摄了天津港现场影像,随后被多家主流媒体和网友转发。他的摄影作品还获得2016年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

航拍被称为“上帝视角”,为读者提供了有冲击力的新闻视野,拓展了读图时代的新闻视野。随着无人机航拍技术的日趋成熟,媒体采用航拍图片的比例越来越高,而无人机在大场景新闻拍摄方面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优势,表现力和冲击力极强,越来越多有深度、有内涵、有影响力的优秀新闻作品不断涌现。比如央视纪录片《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和《航拍中国》让我们领略了航拍大片的震撼。无人机航拍画面的视觉效果是传统摄影无法比拟的。航拍更能传达新闻主体的全貌,拍摄位置和角度的选择多变。

无人机新闻报道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目前无人机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但在实践中无人机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准确把握无人机的应用现状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分享笔者多年无人机拍摄的经验和教训。

1航拍大型活动的注意事项

无人机航拍,具有展示大型活动规模和全貌、寻找新颖角度的优点,解决了以往拍摄大型场景时摄影师爬梯子、高楼寻找制高点取景的困境。

大型活动大事件航拍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需要提前向相关部门申请备案,在活动现场拿到飞行标识,否则可能被安保人员用电子干扰Q控制。记者要提前熟悉场地,找到合适的起飞点,在活动开始前起飞,确定拍摄高度和飞行路线,并与其他媒体记者沟通,对拍摄飞行路线进行约定,避免拍摄过程中飞机相撞。

另外,由于无人机在空中的续航时间较短,最好准备2架无人机轮流起飞,这样可以保证一架无人机随时拍摄,不会错过重要画面。有足够的电力及时返回和应对现场的紧急情况。

2无人机智能电池的续航与维护

无人机电池是智能的,长时间不用会自动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所以保留的电量往往不能满足正常拍摄的需要。在一次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开幕式上,为了拍摄开幕式上烟花绽放的瞬间,笔者早早将无人机悬停在空中等待。结果开幕式拖了很久,无人机没电被迫降落。当笔者更换电池再次起飞时,精彩瞬间早已错过。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面对突发新闻,你应该随时准备起飞。要养成拍摄任务完成后立即充电的好习惯,最好准备4节电池,给每节电池编号,在遥控程序中修改每节智能电池的自放电时间,根据自己的使用频率将自放电时间设置为3、5、7天,这样就形成了梯级设置。这样既能保证几块电池始终充满电,又能避免频繁充电影响电池使用寿命。

3恶劣气候环境下的航拍

抢新闻就像上战场,不能因为环境因素而放弃。2022年6月14日,三明市遭遇20年一遇的洪水。多地被淹,部分路段实行交通管制。为了拍摄城市洪水情况,笔者使用DJI御2Pro在雨中起飞。为了避免危险,起飞地点在一条正在戒严、靠近河流的开阔道路上,整个飞行路线确保无人机下没有房屋和人。空中未来是DJI大疆行业应用深度合作伙伴

拍摄时,打开遥控器上的“飞行时同步高清照片”和“录制时缓存”两个功能选项,拍摄的视频和图片会同步传回遥控器,下载到遥控器。这样,即使无法取回无人机,炸机,也可以从遥控器下载已拍摄的图片。

当天,无人机在雨中飞行了一个多小时,拍摄了许多视觉震撼的城市受灾真实画面(如图),让社会各界能够及时对这场洪灾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消息发布不到半小时,阅读量过万,很多在外地工作的三明人也转发评论。擦干无人机并在下班后第一时间放入干燥箱,第二天检查。飞行测试功能正常。

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如果新闻报道确实需要航拍,必须在飞行前制定好计划。严禁盲目飞出目视监控范围,确保飞行安全。

4夜间航拍的技巧

在采访报道一些夜间举行的大型户外活动时,无人机夜间航拍的主动避障功能因为飞行路线的黑暗环境而失效。为了降低飞行风险,顺利完成拍摄任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白天对拍摄场景进行测试,确定飞行路线,对空中的电线、外挂等危险因素做到心中有数。

夜间,螺旋桨必须装有防护罩,遥控杆应设置在T位置。“RAW”格式用于拍照,视频拍摄时开启“纯夜景”模式。拍摄前悬停几秒,飞机会自动稳定。为了降低ISO和噪点,根据现场的风力强度,拍照时应将曝光时间设置在1-2秒以内,即可获得清晰细腻的画面。

无人机拍摄结束后,原地起飞,在周围障碍物上方50米左右飞回,可以有效避免夜间无人机自动避障功能失效带来的危险。

创新与改进无人机新闻应用对策与建议

无人机航拍为新闻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成为摄影记者的重要技能。但是无人机新闻拍摄也有局限性,比如近距离拍摄,室内封闭小空间拍摄等。所以摄影爱好者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善用自己的拍摄器材,最大限度的利用航拍。此外,无人机航拍还面临着相关行业规范不够完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情况。

01注意航拍图片拍摄的选择和审核。

作为摄影记者,应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做到不该飞的地方不飞,不该拍的地方不拍。航拍由于取景场景较大,全景图无法部分选取。采访拍摄国家重点工程、先进装备制造、军民共建等新闻时,要特别注意画面的背景内容,尤其是对一些敏感题材、敏感部门的采访。稿件播出前,应要求被采访单位审核图片,多次核对,防范泄密和侵权风险。

02无人机设备、航拍和第三方的保险

无人机航拍与汽车驾驶具有相同的安全风险。为此,各保险公司近年来纷纷推出“航拍保”产品,保险项目有无人机机身财产保险、无人机飞手责任险、无人机飞手意外险等,与汽车保险相同。新闻摄影记者拍摄频繁,经常面临复杂的拍摄环境。所以媒体机构要关注无人机相关保险,确保应保尽保。

03加强新闻航拍手的技能训练

现在航拍新闻的图片用的越来越多,很多新闻机构都成立了航拍队伍。提高飞行技术势在必行。摄影师应熟练掌握航拍技能,以防止操作无人机的意外风险和机身损坏等经济损失。所谓“技艺高超的艺人”,胆子大,心理素质好,在新闻现场就能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避免飞行事故。

无人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您有售前咨询、飞行解决方案定制、交付培训、售后技术支持等相关无人机装备部署或飞行服务需求,欢迎私信。空中未来多年来致力于提供领先的无人机应用解决方案与定制化无人机飞行服务,在推动无人机在不同领域中的“行业+无人机”深度应用有丰富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无人机   媒体   新闻   摄影师   夜间   注意事项   场景   路线   电池   现场   未来   时代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