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在世界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鱼类分类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该研究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和分布数据,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鲳属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和温带海域,是世界与中国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和经济鱼类。中国是鲳属渔业资源捕捞和利用大国。然而,由于鲳属物种间外部形态相似,物种区分缺乏重要形态鉴别特征,个别物种模式标本丢失,导致依据传统形态学方法建立的鲳属物种分类、地理分布以及系统演化关系长期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揭示鲳属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地理分布格局形成与演化历程,对未来世界和我国的鲳科鲳属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该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鲳科鲳属鱼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先后发表了鲳属鱼类2个新种——珍鲳Pampus minor和刘氏鲳P. liuorum,重新指定了银鲳P. argenteus和灰鲳P. cinereus的新模标本,并提出印度-西太平洋鲳属可能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的观点。

该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整合全球1497条鲳属线粒体序列,建立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数据集,对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鲳属物种分类和地理分布进行系统分析,首次揭示了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厘清世界鲳属7个有效物种,即银鲳、中国鲳P. chinensis、灰鲳、刘氏鲳、珍鲳、翎鲳P. punctatissimus和素鲳P. candidus(图1)。研究表明,过去文献报道的镰鲳P. echinogaster应为银鲳的同物异名。

研究还显示,鲳属物种多样性中心在印度-西太平洋中部,包括巽他陆架及南海周边海域,除素鲳仅局限分布于印度洋沿海外,其余6种均在该区域交叉分布。分化时间和生物地理重建结果表明,鲳属鱼类起源于晚中新世(约8.35-11.33百万年前)的印度-西太平洋中部,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时间相近,推测鲳属起源可能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有关(图2)。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的支持。

图1.基于COI和Cytb序列物种界定的世界鲳属7个有效物种,A-G依次为银鲳、素鲳、中国鲳、灰鲳、刘氏鲳、珍鲳和翎鲳。

图2.7种鲳属鱼类地理分布格局(上)与分化时间和生物地理重建(下)

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本账号稿件默认开启微信“快捷转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渠道转载请联系 weibo@cashq.ac.cn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地理分布   鱼类   多样性   物种   格局   中国科学院   线粒体   世界   印度   序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