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经济运行彰显韧性,增长动能有望恢复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挑战,11月份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多项经济数据走弱基本符合预期,反映出当前经济增长动能偏弱。从供给端来看,工业生产总体稳定,服务业生产放缓;从需求端来看,全球经济放缓影响外需减弱,市场销售受疫情短期冲击明显,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带动内需扩张。透过经济数据看本质,当前经济运行存在诸多积极因素,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以及疫情防控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动能将逐渐恢复。

在工业方面,新兴产业激发新动能。虽然受疫情反弹、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略有放缓,但依然保持了增长态势,并且新兴产业增长快速。比较典型的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高技术产业。新能源产品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60.5%,充电桩、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9%、68.6%、50.7%,都保持快速增长。新材料产品中,太阳能相关的超白玻璃、多晶硅、单晶硅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10.3%、103.4%、77.4%。高技术产品中,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民用飞机、民用无人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1.2%、30.8%、24.3%。

在服务业方面,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虽然疫情散发对服务业的冲击较大,服务业生产指数有所下降,但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并未改变。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11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0.2%、7.3%,分别比上月加快1.0、0.9个百分点;在1-10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分别增长8.2%、8.2%。在支持经济复苏的积极政策促进下,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以上较高景气区间,预示金融服务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

在投资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快速。投资结构明显分化,1-11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8%,是影响投资需求放缓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连续7个月加快,制造业投资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两位数增长。随着专项债不断扩容、政策性金融工具持续加量,重大工程项目实物工作量加快形成,对基建投资形成有力支撑:1-11月份同比增长8.9%,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成为稳定投资需求的重要抓手。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加大,产业升级发展态势明显,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良好。1-11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9%,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4.6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8.3%,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26.1%。

在消费方面,市场需求韧性显现。疫情对消费市场短期扰动影响明显,居民出行减少、消费场景受限,近期聚集型、接触型消费和非必需类商品销售受到冲击。线上消费需求释放带动作用明显,受“双11”网购促销带动,11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较快增长,1-11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1%,比1-10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同时,网络消费、线上服务等带动信息服务类消费较快增长。部分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增长较好,1-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书报杂志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7%、4.9%,增速分别高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3.6、2.8个百分点。

在基本民生方面,相应的产品生产与投资保持稳健增长。一方面,我国聚焦民生需求,加大相关产品生产,保障居民生活需要。涉及居民衣、食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保持增长,为经济社会有序运转提供有力支撑,如11月份化纤长丝机织物、蚕丝被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1.8%,乳制品、肉制品及副产品、豆制品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5%、2.1%、6.1%。能源保供成效继续显现,为保障生产和居民生活用能发挥重要作用,如11月份核能、风力发电分别增长11.1%、5.7%,原煤、焦炭产量分别增长3.1%、9.5%。另一方面,聚焦补短板保民生,重点领域投资保持快速增长。1-11月份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2.5%,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领域投入较大,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7.8%,教育投资增长7.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4.5%。

扩需求、稳增长积极政策逐渐加码,将促进经济持续改善。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传递出更多积极信号,着力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和居民部门预期,以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核心将利用货币、财政、产业、科技等政策促进经济稳增长。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我国正在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虽然局部地区疫情可能出现阶段性反复,服务业和消费领域仍可能出现波动反复,但是经济恢复的大方向不会改变,服务业和线下消费的恢复将是大势所趋。此外,房地产政策接续发力,房地产小周期见底回稳值得期待,将促进需求恢复和经济增长动能修复,并将撬动上下产业链的恢复。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动能   零售额   韧性   新能源   疫情   百分点   服务业   制造业   产量   指数   需求   稳定   领域   政策   经济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