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说一说,“疏通产业血管”的科技金融

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是这一轮经济复苏的关键词,那么,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怎么添加催化剂?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科技政策时,突出了产业政策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科技—产业—金融”的逻辑关键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以产业为基础,科技创新为引领,金融为催化剂,最终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在竞争本质就是新技术、新科技的现代产业发展中,被屡屡运用。

以今年我国重点产业新能源汽车为例,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其中每6辆就有1辆广东造。聚集了比亚迪、广汽埃安、小鹏汽车,广东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迅速发展壮大,广东已从汽车第一大省成长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大省。来自广东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近5年,广东新能源汽车及无人驾驶重大专项共立项52个,其中80%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承担——企业作为产业主体,担当科技创新主体的模式,为广东制造业当家打造了清晰的发展链条。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当前造车新势力销售第一品牌广汽埃安的爆发,源于早在2017年,围绕核心三电技术、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高科技领域,广汽投入450亿元,在业内率先开建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动工,用16个月时间打造出独立的智能纯电专属平台先进工厂,解决了关键的产能。

“科技”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金融”则是加速和保障前者的发展进度。

今年10月,广汽埃安成功进行了A轮募资近183亿元,刷新了国内新能源整车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纪录。引战增资完成后,埃安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市场活力将得到更进一步的激发,募集的资金可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的布局,以应对行业未来更趋白热化的竞争。据透露,“十四五”期间,广汽计划投入850亿—1000亿元用于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技术研发,建设大湾区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中心,构筑全球智联新能源汽车创新枢纽。

构建良性循环的三个关键词

广东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日前,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重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将是“制造业当家”的重要实践逻辑。

在科技成果从科研机构的“象牙塔”中惊险一跃之后,地方产业如何稳稳接住?这些问题将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共同来回答。

我们整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政策统筹层面的表述,提到了以下几个关键词:

一是主体,要突出科技创新企业主体地位。

2023年,在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下,政府发挥着组织作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舞台的主角。

企业绕不开经营,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科创企业种子萌芽,小苗茁壮长大,参天大树形成自我循环生态系统的每个阶段,必须配套适应它的政策和资源。

企业的背后是人。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团队成为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始人。一位院士曾给广东产学研发展出过一条妙计:要让科学家们安心留下来,就要让他们在这里当上老板。换言之,要让科学家等科技人才,真正有了“主场”的感觉,才能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科技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补强,产业发展要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中国从世界制造大国通往制造强国的道路上,充满着荆棘与劲风。会议提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这正是在强调科技创新对制造业补链强链的重要意义。

在广东,科技产业融合故事已进入第三篇章。改革开放以来,外贸起家的老板们搭建起了进口设备的本地化生产线,珠三角各地形成了专业镇和产业集群。

中国跻身世界制造业大国之后,企业与高校合作,各行各业走出了制造业技术自主的隐形冠军。

如今,依托国家级实验室的高精尖科研力量,广东提出“制造业当家”,就是要坚持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三是精准、有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资金必然是扶持科技创新、补强产业链需要的最核心资源之一。

金融资源更加精准、有力地进入科研和实体产业领域,将是疏通产业血管,让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高效在循环运转,从而实现“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产生经济价值,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建行“四流合一”评价体系

以科技创新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指标

时至今日,科创企业对于国内银行业来说,都是相对陌生的主体。一方面,在没有“砖头”和稳定收益、生命周期不规律的情况下,传统完善的信贷风险评估模型对于科创企业束手无策。另一方面,由研发团队组成的小型科创企业,往往不具备完成一份成熟授信申请财务报告的能力和精力。

在过去几年,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方式更多是发展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这与科创企业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有关,科创板及注册制也应运而生。但是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起步晚、发展慢,真正发挥金融压舱石作用的仍是银行为代表的信贷体系。

解决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作为串联者的金融一环,理应成为破题者。在实操领域,作为布局科技金融最早的银行之一,中国建设银行以广东为试验田,探索出了以科技创新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

这套评价体系,通俗来说,就是让银行的风险系统看懂了科创企业。2016年6月,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在广东成立,在全国银行业首创推出了评价科技企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技术流”专属评价体系。截至今年9月30日,建设银行累计服务广东省内高新技术企业超3.4万家,授信支持科技企业超1.4万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超千亿元,支持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贷款超110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连续4年保持广东省内市场占比第一。

今年以来,建行的“技术流”进一步升维到以“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交互耦合的科创主体“四流合一”综合评价体系,全面提升银行对于科创主体的精准营销与风险把控能力。建行科技金融将迈向科创金融新模式。“科创金融=科技信贷+科创基金+科创金融综合服务”,以科创主体“四流合一”综合评价体系为底层逻辑,融入“股、债、投、贷”等多种金融力量,也将为我国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提供一条可行之径。

最后,热烈欢迎广大企业参选正在举行的“2022榜样的力量——‘FIT粤’科创先锋榜”活动。

11月1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建设银行联合推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打造的“2022榜样的力量——‘FIT粤’科创先锋榜”评选活动启动,预计2023年2月将揭晓榜单。该活动已连续举办6年,累计吸引超20个高新技术领域、超7万家科技创新企业报名参赛,获奖主体涵括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

点击进入专题▼

2022榜样的力量——“FIT粤”科创先锋榜

【撰文】林环

【策划】黄颖川

【作者】 黄颖川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中国建设银行   产业   金融   科技   广东省   广东   新能源   精准   产业链   血管   制造业   主体   力量   领域   汽车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