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共享电动车关键之年

► 文 观察者网 张志峰

“你会在异地使用共享电动车吗?”

“会,但每次用完都会把押金退掉,但小品牌太多了,如果当时忘记了就很麻烦,押金大概率要打水漂,因此时常焦虑。”

“不会,用的时候找不着,不用的时候到处都是,太乱了。而且速度又慢、坏车又多,体验很不好。”

临近年末,随着全国疫情防控政策放松,下一波旅游与返乡高峰的到来可以预见,共享电动车的使用需求势必随之上升。

然而,多数用户对于共享电动车的反馈并不理想,关于车况、管理、运营维护、押金、续航等方面的担忧,使得这个行业在下沉市场扩张中,很难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完美契合。

不过,随着行业野蛮生长时代地褪去,规范的市场、旺盛的需求与可观的收益共同作用下,共享电动车行业发展正在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加速发展。

行业乱象频发

事实上,资本的目光从未放松过对这一行业的关注。

只是与共享单车类似,共享电单车同样需要经历从混乱、无序到良性、健康的循环。

早在2017年,迫于过量投放、挤占公共交通道路资源、电池安全等问题,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就联合对外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了“不鼓励发展共享电单车”,使得行业推进陷入停滞状态。

但来自市场的客观需求并不会因此消失,特别在下沉市场中反而是呈指数型增长。

2019年,交通部等印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将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编入发展绿色产业目录,监管态度变化让共享电动车行业迎来了新的机会。

有机构统计显示,2018-2019年大县域共享电单车进驻数量从70城增长到320城,市场占有率也从2.5%增长近4倍到11.3%,哈啰、美团、青桔、松果等几个行业大中型品牌几乎都是在此时入场。

到2020年,共享电单车进驻大县域城市数从320城增长到1100城,2021年增长到1400城,渗透率增长20倍,这也意味着共享电单车在县域已经被用户广泛接受。

随之而来的是,受到地方企业保护、研发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等限制,无数地方中小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

只可惜,作为典型“初期投入高、收益回报慢”的行业,在缺乏资金支持和品牌保障的中小企业滋生乱入的时刻,就注定了押金收割、违停乱放、运维差、耗损率高等乱象不可避免。

“近几年回老家经常用到共享电动车,发现每次城市投放的品牌都不一样。而且坏车又多,有时候连续更换好几辆都不能骑,还都要交押金,体验感非常差。”一位籍贯云南,工作地在上海的白领向观察者网如是说。

有业内人士告诉观察者网,共享电动车发展最迅速的土壤就是三、四线及以下城市,而在行业缺乏全国性规范和法律法规层面执行标准的背景下,市场乱象往往也在这部门城市最为恶劣。

彼时,不少中小城市都是大中下品小品牌齐聚,从解决群众出行需求演变成因抢占市场份额成为新的“城市病”。部分中小品牌为便于扩张,在取得城市投放许可之后不断降低单车硬件品质、软件研发更新费用及后续运营维护成本,拉低行业下线从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局面。

行业主要品牌注册资本对比

“2022年是共享电单车行业发展的关键之年,得益于蓝牙道钉、RFID等关键性辅助技术和地方政府重视程度改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得以充分发挥,哈啰等大品牌市场份额迅速扩大,行业经历从无到有之后,进入由乱到治的阶段。”上述行业人士表示。

营商环境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共享电单车的野蛮生长也为地方政府带来诸多困扰,同时后者的处理方式在共享电动车行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江西南昌为例,2018年夏季,当“青桔”“哈啰”还在鏖战共享单车市场份额时,上海的共享电单车企业“享骑”率先进入南昌市场,以解决3至10公里的出行需求为卖点,打开了南昌共享电单车的市场。

尽管随后“享骑”由于资金问题,倒在发展的路上,但其市场被随之而来的“街兔”等共享电单车迅速占领和扩张。线上补贴大战、线下争相投放,2019年到2020年,共享电单车在南昌“野蛮生长”。

两年时间,进入南昌市的共享电单车企业最多时达到11家,投放总数超过40万辆,超量投放引发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各种颜色的共享电单车在市区内随处可见,被业内人士戏称为“彩虹大战”。共享电单车挤占人行道、盲道、非机动车道、停车位等公共空间现象也屡见不鲜。

为此,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扣车、约谈企业等诸多措施。2020年,有报道显示,仅南昌县一域针对不规范运营、乱停乱放等问题,6个月内就扣押5000+辆共享电单车。

另一方面,部分城市开始对区域内的共享电单车经营权进行竞价拍卖,有的甚至是独家经营权,有的经营权被拍出不符合市场行情的“天价”。

企业面临新的抉择,若不高价竞标,就只能黯然退场,甚至有些前期已与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在合作协议未完结时,就因为运营权的拍卖,被要求立刻退场。

公开报道显示,福建、云南、河北多个县市发出了对当地共享电动自行车投放经营权进行招投标或者拍卖的公告。多地对项目进行了拆分,将经营权分为多个标的进行招投标,并且设置了最高投标价格,超出投标价将作为无效标。

2021年5月,云南省瑞丽市对城区2500辆共享电单车五年期特许经营权进行了拍卖,成交价为6500万元的“天价”。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3起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典型案例,其中有15起案例涉及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通过高价竞拍、签署排他性协议等方式限制共享单车、电单车市场竞争。

15起同行业的案例创下了该负面清单案例通报以来的新纪录,“警示”意义不言而喻。

不少行业人士表示,共享单车经营权不可“价高者得”,还应充分考虑其“准公共服务性”。既要为市民打造便捷、普惠的出行环境,也要让企业能够“活下去”,更好地为市民提供服务。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被视为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

2021年11月,在国务院办公厅要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此次为第四批典型案例。

通报中提及,部分城市变相转让或者竞拍共享单车运营权,以及违规增设市场准入条件,限制共享单车企业准入经营。

其中,湖南省张家界市以特许经营权公开拍卖方式限制共享单车企业准入的案例正在整改中,山东高密、滨州、云南保山、瑞丽、曲靖、宣威、华宁、文山、大理、湖北随州等地通过增设共享单车市场准入条件,以特许经营权公开拍卖等方式限制共享单车和电单车企业准入经营等行为已完成整改。

2022年开始,在中央与各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准入门槛迅速提升,研发成本与运营维护等方面的投资比例从可有可无变得至关重要,共享电单车行业终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同时以哈啰为首的头部企业资金、技术等品牌优势得以发挥。

“良币”淘汰“劣币”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中国共享电动车的数量接近400万辆,其收入规模为93.6亿元,预计至2025年其投放数量将超过800万辆,收入规模将超过两百亿。

从发展空间来看,2020年中国电单车、三轮车的保有量超过3.4亿,而2021年共享电单车的全国投放总存量仅在800万左右,渗透率不足3%,从渗透率的角度而言,共享电单车市场空间巨大。

分析人士认为,相比高线级城市作为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接驳的备选,大县城单一交通工具“点对点”的出行需求为共享电动车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土壤。

但不可否认的是,低能级城市在市场监管覆盖过程中的车辆安全、充电维护等管理方面,也对企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业内知情人士告诉观察者网,在过去几年的扩张中,行业整体相对混乱,众多中小品牌为了追求资本的快速回报以及部分灰色收入,忽略产品安全和技术研发、后期维护,以牺牲用户体验和利益的方式压低竞标价格,劣币驱逐良币,从而在与大品牌的竞争中形成优势。

如今行业变得更加规范,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秩序和安全等方面,押金被取消、对后期运营维护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对于无数中小资本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天价招标”不可复制,哈啰等大品牌优势得以凸显,“良币”淘汰“劣币”的局势已然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几家大品牌的迅速扩张,各家对于安全技术、辅助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更加积极高效,也将极大促进行业进入围绕用途体验和城市管理竞争的良性循环。

如定位数据是否精准、及时,能否有效帮助企业匹配用车情况投放数量,减轻调度人员管理压力,避免共享电动车对城市空间资源的过度侵占;智能头盔的快速推广普及、配置车辆时速阈值和各项报警功能等极大降低城市交通安全隐患等。

此外,这些品牌本身所具备的流量优势和关联行业优势也是其他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

据东兴证券测算,2025年共享电单车行业规模有望达到405亿元,GAGR为36.6%,共享电单车市场未来可期。

第三方机构易观分析也表示,随着供给侧持续优化服务、需求侧认知度与使用意愿不断提高,未来大县城共享电车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623亿元。2022年市场交易规模有望达72亿元,距离顶峰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服务提供方仍有较大发挥空间。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行业发展中,这些头部企业必将发挥“聚合效应”,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

来源|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电动车   观察者   经营权   单车   关键   电单车   品牌   城市   行业   市场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