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7000多只理财产品“破净”,最大亏损93%,要不要赎回?

7000多只理财产品“破净”

传统意义上,特别是对于50后、60后等父辈,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保本”和“稳健”的象征,一般只需考虑收益率,不会考虑有亏钱的一天。

但历史的规律就是用来打破的,2022年是银行理财产品"破净之年":国内外所有银行一共有7000多只产品跌破了净值,其中跌幅最大的高达92.93%。国内银行发行的产品,最大跌幅是31.36%。

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国存续的银行理财产品共有3.56万只、总金额29.15万亿元,超过了27万亿的公募基金,20万亿的信托,和5万亿的保险产品。

可见,银行理财还是中国第一大金融投资品,牵动着千百万个家庭的钱包。

大家买银行理财,买的是稳定性。因为现金啊,固定收益啊,听着就不会亏钱。大伙儿是奔着“我不想赚很多,但起码不会亏”去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银行理财一破净,市场非常恐慌,大家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然后就疯狂赎回,导致更大幅度的下跌。

所以,2022年底的灵魂拷问来了,为啥银行理财会亏钱?以后还会亏么?


理财产品为啥亏钱?

很多人认为银行的理财产品就象征着“保本”,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2022年初资管新规落地后,中国市场上就再也没有“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了,银行理财彻底“净值化”。什么叫净值化?说白了就是每只产品“自负盈亏”,银行只坐地收取0.2-1%的“管理费”。

赚了银行不抽成,亏了银行不负责。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2022年1月1日开始,你买的所有“银行理财产品”,实质就是基金产品。银行理财经理的角色,更像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你什么时候买过“保本”的基金产品?

为什么之前银行理财产品可以保本,而现在不行了?这个是跟银行宏观的市场环境相关的。

过去银行理财产品“保本”,一是建立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比如说2008年-2016年,中国平均经济增速8.47%。占银行贷款30%以上的房地产行业,增速更是高达16.69%。

当时市面上收益超过15%的项目不鲜见,加点杠杆,收益率到20%、30%以上不稀缺,这种项目完全可以承受10%以上的融资成本,所以一个“4-5%”的理财产品,确实“保本”不难。

再加上当年资管市场不规范,在国家限制向房地产行业贷款后,资金还是通过各种通道绕弯把钱往里面投,用杠杆支持着“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所以,当年银行理财保本的背后是项目的“高收益”。

但到了2022年,这些前提条件都没有了——疫情三年冲击,经济下行明显;资管新规落地,资金通道被堵,“无风险的高收益”彻底成了历史。

所以,现在和未来,都不存在“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

如果银行销售人员这么告诉你,你请他白纸黑字写下来,承诺产品没保本的话他来给你保本,并去公证处公证一下。


银行理财产品还能买吗?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不能再买了呢?

当然不是。只不过要弄清楚你买的到底是什么,有一个正确的风险和收益预期。

银行理财产品其实是一种金融衍生品,对应着不同的底层资产。打个比方,买理财产品好比买果篮,里面配着不同的水果,打开果篮,最后决定味道的是水果本身。同样的,决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也是底层资产的表现。

我们买的银行理财产品,目前里面包含的都是些什么资产呢?

排在第一的是债券,29万亿银行理财资金中,目前有差不多20万亿(67.8%)配置在债券上,5万亿左右在高流动性的存款和同业存单上,其余零星还有些打新、定增、VC/PE这类权益资产,还有公募基金产品等。

所以整体上,这几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好不好,主要看债券的表现好不好。

而2022年11月这轮银行理财产品的破净,就是因为债券市场暴跌。

债市暴跌有两个原因:

第一,市场预期发生了变化:11月中旬以后,市场预期防疫政策大幅放松,也对房地产救市的“三支箭”政策抱有很高期望,这个逻辑顺势推演,那么经济复苏在望,市场偏好理所应当发生转移,从债券这些安全资产转向股票这些风险资产,所以资金快速从债券转向股票,导致债券价格大跌。

第二,流动性收紧:11月央行收紧了流动性,市场开始担心货币政策会“转向”,防疫20条和房地产16条出台加深了这个担忧,所以机构开始从债市撤离资金,进一步加剧了债市波动。

就像水果烂了果篮卖不出去一样,债市暴跌自然引发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暴跌。所以,理财产品还能买,但必须要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搭配,有什么样的收益预期。


未来理财产品要怎么买?

根据上面的分析,未来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需要改变认知。银行理财产品就是一个净值化的金融产品,不存在保本的问题。

第二,要做足功课。别买个菜三五毛都要跟菜贩子争论个十分钟,但是投个三五万倒是很容易,被销售人员一桶花生油一包大米,几分钟就搞定了。

做足功课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弄清楚产品的底层资产,形成相对准确的预期。比如说一个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是同业存单、银行存款,这些是低收益高流动性的资产,那么这个产品也肯定是低收益高流动性的。比如说股市好的时候,权益类理财产品的表现就会相对好;相反,债市好的时候,固收类理财产品就会比较好。关于底层资产,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上就有。

二是弄清楚产品是否合规,是否备案,避免被坑。这些在“中国理财网”上都有公开信息,查起来非常简单。

这几条原则转述给你身边60岁以上或者平时金融知识存在盲区的中老年朋友,希望能帮助他们保护好自己的财富。

2022年是银行理财产品破净之年,国内银行7000多只理财产品跌破了净值,银行理财也会亏钱?对的,2022年初资管新规落地后,中国市场上就再也没有“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了,未来我们买理财产品,一是要改变“保本”的错误认知,二是要做足功课,清楚产品的底层资产,形成正确预期,避免踩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理财产品   银行   净值   流动性   债券   底层   收益   资产   资金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