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躺在病床上就会明白:这世上最亲的,只有三个人


“人生就像一班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我们和很多人,毫无征兆地相遇,又悄无声息地别离。

年龄越大,身边的人越少。

回头去看,很多人早已消失在茫茫人海。


我们也曾为失去的友情愤慨,为求而不得的爱恋遗憾。


直到垂垂老矣,躺在病床上才明白:这世上最亲的,只有这3个人。

共度晚年的伴侣

听过这样一句话:

“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不是父母,不是子女,而是伴侣。父母会先你而去,子女会有自己的家庭,能陪你走到最后,一路不离不弃的,是你的伴侣。”


是啊,伴侣是这世间唯一没有血缘关系,却爱你如命的人。


年轻时,夫妻间磕磕绊绊,等到老了,却成了唯一的伴儿。


倘若一个人生病了,另一个人便成了对方的拐杖,照顾起居,关心冷暖。


两个人就这样互相搀扶着,度过余生。

前几天看到了一个暖心故事。


12年前,刘爷爷的妻子确诊了糖尿病并发肾衰竭,当时医生给出的结论是:这样的情况,基本撑不过8年。


从那一天开始,刘爷爷就下定决心,要好好照顾妻子。


肾衰竭需要做透析,每周要做3次,可家离医院足足有26公里。


刘爷爷就买了电动车,风雨无阻地载着妻子去治疗。


这条路,两个人整整走了12年,骑坏了两辆电动车。


除了送妻子看病外,刘爷爷还包揽了家务活,悉心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糖尿病人饮食需要格外小心,刘爷爷就拿个小本子,记录下妻子的饭量,体重,以及饮食上的忌口。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原本撑不过8年的妻子,已经平安走过了12年。


刘爷爷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嫩时夫妻老时伴,丢一个就不好办。”


人到老年,疾病苦痛难免,难得的是,有个知冷知热的伴儿。


父母已然离去,子女不在身边,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唯一的依靠。


一起吃饭,一起聊天,累了搭把手,病了有人递杯水、喂口饭。


两个人的晚年,总好过一个人的孤单。

莎士比亚说:“真正的爱情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行为才是忠心的最好说明。”


两个人一起经历风风雨雨,磕磕绊绊,老了还能守在彼此身边,就是莫大的幸运。

常伴左右的子女

影视剧《人世间》中有句话:

“自古以来,孝分两种,养口体,养心智。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经久不变的夙愿。


孩子小时,总希望他好好学习,有所成就,可也让孩子越飞越远。


直到老了才发现,真正可以依靠的,是那些愿意陪在身边的孩子。


平日里嘘寒问暖,生病时照顾于病榻,这样的孩子,是来向父母报恩的。


著名演员濮存昕,69岁高龄仍然尽心竭力地照顾着老母亲。


濮存昕的家庭曾遭遇两次变故。


弟弟30岁时猝然离世,父亲在丧子打击下也患病离开。


丧子又丧夫的双重打击,让母亲精神出现问题,确诊了认知障碍。


那时的濮存昕,正是事业上升期,为了照顾母亲,他放弃了工作。


他和妻子搬到母亲家里,日夜陪伴。


母亲精神恍惚,总是半夜起床出去,濮存昕就买个折叠床睡到母亲房间。


后来索性拿根红绳,绑在自己和母亲的手腕上。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母亲的精神状态慢慢好起来。


濮存昕曾说:“百善孝为先,孝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他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孝心,用爱和陪伴撑起了母亲的晚年。子女有成就,是父母家族的骄傲,但现实往往是,成就越高,离父母越远。


父母一旦老了、病了,远隔千山万水的孩子,很难放下一切,尽孝于床前。


能够陪伴父母晚年的,只有那些常伴左右的子女。


他们或许成就不大,条件不好,但能够让年迈的父母吃得饱、穿得暖,比什么都重要。


纪伯伦说过一句话: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


那个愿意陪在父母身旁尽孝的孩子,最该好好珍惜。

最大的靠山,是自己

人生数十年,遇见许多人,但大部分人只是陪我们走一阵子。


即便是父母、伴侣、子女,也不能陪伴我们一生。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在哪一刻,先你而去。


行至人生终点才发觉,人这一生,最大的靠山,永远是自己。


就像歌德所说:“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杨绛先生一生波折动荡,经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先生86岁高龄时,女儿钱瑗因病去世。


第二年,她还未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中挺过来时,丈夫钱钟书也跟着离开了。


自此,87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孑然一身,孤独地活在这世间。


好在先生活得通透,她明白了余生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


她坚持养生,锻炼身体,保证自己的健康。


同时笔耕不辍,读书写书,富养精神世界,还为自己赚得足够的钱,确保衣食无忧。


就这样,杨绛先生独自生活十余年,在105岁高龄时悄然离去。

季羡林在《悲喜自渡》中写过一句话:


“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


人到了晚年,别太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即便是亲如伴侣、子女。


因为伴侣可能生病,或是先你而去,而孩子,还要忙于自己的家庭。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多一些储蓄,备好养老钱,才是应对晚年生活的底气。

人生须臾间,每一个人都终将老去。


趁时间还好,要用尽全力,去善待我们最亲的人。


珍惜陪伴我们最久的伴侣;

疼爱愿意留在身边的孩子;

更要好好照顾不离不弃的自己。


如此,在生命终结时,便少了一些遗憾,多了一份欢愉。


愿你少时有伴,老有所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高龄   晚年   子女   伴侣   爷爷   妻子   床上   父母   母亲   身边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