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考试那些事儿

1902年10月14日,京师大学堂招生,采用百分制评定方式,以60分为及格,100分为满分。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高考。

  

考题都是自主出题,1929年北京大学作文题:“清季曾、李诸人提倡西学,设江南制造局、翻译科学书籍甚伙,其中不乏精深之作,何以对于当时社会影响甚微?试言其故。”1932年北京大学作文题,要求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成白话散文。



194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最后一次联合招生,国文试题共两道:一是作文:学校与社会;二是解释成语的意义: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息息相关。


史学家戴逸说他考交大时,国文的作文题目是“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英文考题则是翻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许多学生一出考场,连称: “完了、完了!”


1932年夏,刘文典以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身份,请陈寅恪拟国文试题,一共两道:一是以“梦游清华园记”为题作文;二是对联题,其中一道上联“孙行者”以觅下联,没想到,一大半人都交了空白卷,有人对了“唐三藏”、“猪八戒”等。有个学生对的是“胡适之”。


这里,“孙”对“胡”(暗含猢狲之意);“行”对“适”;“之乎者也”,“者”对“之”。陈寅恪表态说:“就凭这三个字,这个考生想上清华的哪个系都行!”这个人就是后来的语言学家周祖谟。

 

1917年,康白情考北大,国文和英文都考了第一,数学却考了零分。开始学校绝不录取,后来胡适以辞职相挟,才侥幸过关。再如《五四运动宣言》的起草者罗家伦,自幼深受国学浸染,文学素养深厚。那年的罗家伦情形一样,最后,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以偏怪之才的名义,破格录取了他。钱锺书也差不多,1929年考清华,外语和国文都是第一,数学却是15分,在清华大学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总分位列第57名。


1930年,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国文考试有两个题目,任选其一:“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 “杂感”。他两题都做了,《杂感》就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结果得了他98分。尽管数学零分,还是被文学院破格录取了。


与此同时,考试费用可不低。北洋时期的北京大学,一年学费60块大洋,而清华大学是40块大洋,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要100块大洋,同济大学的学费则高达200块大洋。报名费也要好几块大洋,考生们报多了,普通家庭也是承受不起。


让有追求有才华的穷人孩子读上书,才是真正的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青岛大学   零分   胡适   南开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大洋   杂感   国文   民国   学费   事儿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