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续减持美债,2个月抛售622亿美元,美财长紧急会晤秦刚大使

日前美国财政部,公布了今年10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一般延时2个月公布),在这其中,国外买家对美债的持有情况,一直是媒体关注的重点。

这次公布的数据与九月份相比,中国和日本依然是美国国债的前两大海外持家,但与此同时,中日延续了连续较大规模的抛售美债的趋势,其中日本在10月份抛售了420亿美债,中国抛售了240亿元美债,合计660亿美元。

从过往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看,日本已经连续4个月抛售美债,其中9月最多,减持了796亿美元,而中国已连续两个月抛售美债,9月、10月共减持622亿美元。

美债

截至10月的数据出炉为止,中国大陆所持有的美债规模已经缩减到大概9096亿美元左右,这个数据是2010年以来最低记录,可以预见的趋势是,中国和日本减持美债的趋势,接下来还会持续下去。

不过与中国不同,日本减持美债的原因比较单一,主要是经济上的因素造成的,直白一点来说,就是此前几个月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美元升值,日元相对于美元贬值。

日本政府为了稳定国内的外汇和股市,只能下场救市,通过政府资本买进日元资产的模式,抬升日元汇率,而要购买日元资产,手中持有的美元外汇就要抛出去,这其中美债就成为抛售的主要选项之一。

日元美元

从年初开始到现在,日本已经抛售了超两千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如今其持有美债规模大概只有1.08万亿美元左右。

而由于美联储加息的趋势还未还未完全截止,因此日本抛售美债的概率,在未来一个季度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还是比较高的。

至于中国抛售美债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一点,除了经济上跟日本面临同样的问题,即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因此需要抛售美债,来抬升人民币价值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美两国关系的恶化。

拜登

说的直白一点,正如2014年以后俄罗斯大规模抛售美债,直至最后把美债清零一样,如今由于美国遏制打压中国的措施丝毫不减,虽然拜登政府表面上说要与中国缓和关系,不寻求对抗,但实际上美国政府在经济上的种种行为,无疑就是要孤立中国,排挤中国。

这种行为是很危险的,在大国博弈的关系之中,就是抬升对抗的概率,而削减双方之间合作的可能。中国持有大量美债,本质上就是一种外汇投资。

既然是投资,就要考虑风险和收益的比例。此前我国大量持有美债,一方面是因为美债比较保值,动荡风险较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相信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在未来能够较长时间的稳定发展。

SWIFT结算系统

如果中美两国关系出现动荡,甚至美国会做出一些像把俄罗斯踢出SWIFT金融系统这种不利于中国的政策,那么继续持有大量美债,风险就太高了,不符合中国利益。

为此,当中美关系恶化的时候,大量减持美债,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这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考虑,也是战略安全方面的需求。

当然美国是不愿意看到这一幕的,因此在美国财政部公布数据的当天,美媒称美财长耶伦特意访问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并与秦刚大使举行了会见。

秦刚大使会晤耶伦

根据我国大使馆发布的消息,此次会见中双方就落实中美两国元首在印尼会晤期间达成的重要共识,以及双边共同关心的诸多经济财经问题深入交换的意见,双方同意继续保持交往,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以及经贸问题上的沟通。

从此番表态中就可以看出,耶伦作为美国财长,在努力的向中国释放美国并不想跟中国脱钩,寻求稳定两国中贸关系的信号。

目的是很明显的,就是要避免中国由于担心中美两国关系彻底恶化,而大量的抛售美债,给美元信誉带来冲击,让世界各国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整体失去信心。

美债

想法是好的,但大国博弈,不可能说美国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而得看你美国做了什么,现在美国政府在行为上的种种动态,都证明他们在蓄意挑起对抗,破坏两国经贸合作,所谓的不寻求冲突,只是缓兵之计。

既然都知道了美国是缓兵之计,当然得果断做最坏打算。

美国还想让中国对美国保持信任,继续持有大量美债,显然是不现实的,不可能说捅了别人一刀,伤口还在流血呢,就让人相信你是善意的。

耶伦和拜登

拜登政府想要寻求在科技、军事、政治等领域遏制围堵中国,却在他们所希望的一般经贸领域扩大与中国合作,完全主导中美关系,让双边贸易往来按照美国的意志重塑,那是痴人说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财长   中国   美国政府   财政部   中美   美元   缓兵之计   中美关系   日本   美国   日元   大使   紧急   趋势   关系   数据   经济   秦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