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有趣的灵魂千变万化

有“中国大熊猫放归之乡”的美誉,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组成部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保护大熊猫,石棉大熊猫科普公园应运而生

大熊猫 可不只是大熊猫

孙前

口述/孙前

旅游策划专家、大熊猫文化研究学者,雅安市原副市长

我认为,现在的熊猫保护,一定要把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一定要同旅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熊猫,才更有利于宣传保护熊猫。

我第一次见到大熊猫是1980年7月27日。7月25日,我从成都出发,经都江堰、阿坝汶川县漩口,再转西走卧龙的林区公路。136公里的路竟然颠簸了整整一天,晚上才到卧龙红旗森工场部所在地沙湾。现在看来,我们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走进了卧龙。就在同年的5月15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协议在卧龙签署。

我怎么也没想到,后来我会到一个跟熊猫有着不解之缘的城市工作。

2000年1月2日晚上8点,我从成都到雅安上任。1999年12月28日,成雅高速公路通车,同一天开张的还有万贯碧峰峡野生动物园。以后几年,碧峰峡成为全国旅游界学习的一种模式,蜚声天下。

上班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到碧峰峡调研。在动物园内,数百种动物与人和谐相处,这是我从未见过的,遗憾的是景区动物中没有熊猫,游客当然也不知道雅安出产熊猫。

那个时代,雅安的官员满脸无奈地诉说,我们是最早科学发现和命名大熊猫的地方;我们给国内外贡献过100多只熊猫,是中国之最;1990年北京亚运会吉祥物盼盼,是宝兴的熊猫……

诉者委屈,听者迷惑——熊猫不是卧龙的吗?雅安只有历史上的熊猫,现实旅游意义上的熊猫竟然与雅安无缘。我意识到,熊猫是从雅安走出去的,全世界高高飘扬着熊猫之旗,我有责任考虑怎么打造熊猫牌。

我开始了大熊猫资源状况调查。通过这次考察,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做熊猫科研雅安无法比,做熊猫文化,雅安得天独厚!雅安一定会做出名堂来,熊猫会回到雅安。雅安做熊猫旅游,就应该从熊猫文化破题。

第一件事情,是让熊猫“回家”。在研究熊猫旅游时,我们从原国家林业局获得了一条重要信息:为了考虑大熊猫人工饲养的科学性,要考虑分群饲养方案。

我们都知道,要在雅安新建一个熊猫基地,得花大价钱。但是基地能否建成,事关雅安熊猫文化品牌的前景和旅游发展。决定采取非常措施:立即把蜂桶寨和喇叭河保护区分别提高两个行政级别,按正处和副处级待遇;政府买单,无偿提供建基地所需土地;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在碧峰峡、宝兴、芦山适宜熊猫生长的地方拿出5个建基地的方案供选择。我具体负责这项工作。

位于雅安市区周边,正在建设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普教育中心,是四川境内大熊猫国家公园启动项目之一 本报记者 郝立艺 摄

为了打消专家的疑虑,雅安又列出了更让人心动的优惠清单……

雅安市的豁达大气,一步到位的举措,征服了大家。2001年12月26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奠基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联合阿坝州,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这其实就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前身”。我具体负责这个工作。

2000年,阿坝州率先启动了卧龙—四姑娘山的大熊猫申遗工作,但是《卧龙—四姑娘山·四川大熊猫自然遗产》文本因为手续不符,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大会的议程。

在原省建设厅把文本送给省政府审批时,当时的常务副省长杨崇汇作了批示:雅安是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的发现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大熊猫栖息地,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没有雅安是不完整的,应该将四川栖息地全部纳入申报范围,建议原省建设厅重新考虑。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多月后,《四川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文本定稿。

2006年7月,“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项目正式被确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在大熊猫世界遗产提名地中,大熊猫的核心保护区537000公顷,雅安的天全、芦山、宝兴就占281000公顷,达52%。至此,中国有五个世界自然遗产,但这个是首个动物栖息地世界遗产。

大熊猫栖息地申遗的区域,实际上就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雏形。

四川熊猫栖息环境,是藏羌彝交汇最美最诱人的西部民族生态走廊,研究熊猫,也研究它的伴生动物和植物,这是个庞大的综合性学科,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和大学对口专业学生。

中国现阶段还没有成大气候的主题公园,但是,调整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有比迪士尼大千万倍的主题公园。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作为创作源泉,这里包括了成都——四川史前文化、金沙遗址、都江堰、青城山、餐饮文化,雅安——熊猫发现史、蒙顶山、夹金山、大渡河、中外交流文化,阿坝州——羌族文化、九寨黄龙、大草原、卧龙、四姑娘山……试想,以此为源泉的大熊猫文化创作基地,能谱写出多少扣人心弦、情趣无穷的动漫系列片,能输出多少让人心醉神迷的偶像?要寻踪、要解密,要体会神奇,要探险,要追求爱情,要磨练意志成为英雄,去走熊猫之路,到四川旅游,这里是大熊猫文化主题公园。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活了800万年以上,但人类认识它的时间不过短短的150年。今天,关注大熊猫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希望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能真正让大熊猫文化走向世界。

从“生物熊猫” 到“文化熊猫”“经济熊猫”

罗光泽

口述/罗光泽

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会长

不简单。我算是体会到国宝的威力了。它可不单单是“生物熊猫”,还是“文化熊猫”“经济熊猫”。

“请你支持一下,把蜂桶寨的大熊猫,借给我们‘93名山国际名茶节’展一展。”我给宝兴县委原副书记王富家打电话。

当时大熊猫还没有现在管得这么严。

“没得问题。”他说。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在荥经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营地,孩子们可以走进自然,寻找野生动物的踪迹 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管理分局供图

我马上带人去宝兴。王富家安排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杨本清,带上两个饲养员,专车专笼专人,把“老蚂”运到名山。

对,我记得它的名字。它是在宝兴蚂蟥沟被发现的,受了伤,人们把它救起来,圈养在蜂桶寨。人们就叫它“老蚂”。

老百姓哪里看到过大熊猫?1993年,旅游业才刚起步,能去宝兴看大熊猫的人少之又少。那时,我是名山县(现为名山区)副书记兼“93名山国际名茶节”办公室主任。以茶为媒,促进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必须制造一些看点,烘托一下氛围。

“老蚂”在开幕式那天正式亮相,整整展出一周。不收门票,免费看。真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太轰动了!

第一次见到大熊猫,我竟然想到了太极八卦图。

时间更早了。1983年,我任名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雅安地委召开宣传思想工作会,8个县的宣传部部长在雅安开完会,又去宝兴考察。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蜂桶寨,看熊猫。

我人生中第一次见到这黑白相间、呆萌可爱的动物。大熊猫身上黑一圈、白一圈的,不就跟我们传统道文化的阴阳之形高度契合吗?喜爱大熊猫的种子,从那时起,就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1996年,地委调我到地区广电局工作,我曾数次与记者同行,到蜂桶寨去采访报道大熊猫,宣传推荐雅安大熊猫文化。2007年,那时我是雅安市社科联主席。我想,雅安有两张国际名片,一张是大熊猫,一张是蒙顶山茶文化,很有必要搞个社会组织,致力于大熊猫文化研究推广。

“向部长,由我们发起,社科联直接抓这个事情,就叫‘雅安大熊猫国际生态文化研究会’,一步到位,‘国际’。”我把这个想法向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向华全报告。

“好!”向部长爽快同意,要求我赶紧起草书面请示。

最后市委批准成立研究会,并任命我为会长。

此前一年,立陶宛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把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要知道,雅安作为核心区,可是占了栖息地面积的52%。一年后,我们成立雅安大熊猫国际生态文化研究会,可以说,正当时。

2010年,我们又把它升格为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由省社科联批准,经省民政厅依法注册,原雅安地委书记杨水源同志任首任会长。

野生大熊猫,在中国就分布在三个省,四川、陕西和甘肃。当时,陕西和甘肃没有类似组织,我想整合进来。他们很乐意加入。这样一来,一定意义上大熊猫促进会就成“全国性”的了。

大熊猫促进会都促进些什么呢?主要促进两件事:生态与文化。“生态”就是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文化”就是弘扬大熊猫文化和助力大熊猫文化产业发展。

我又去了蜂桶寨。同行的,除了大熊猫促进会“熊猫村工作部”的同事,还有省林草局领导、绵阳师范学院专家,我们在蜂桶寨乡光明村,和当地的干部、村民坐下来,聊一聊。

光明村是典型的“熊猫村”,东面是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统计,光明村周围至少有36只野生大熊猫。有大熊猫,树子不能砍,矿山不能开,怎么办?我们来,就是想议一议这个问题。

老百姓对栽桑树这个项目很有热情。有一种叶桑,一人多高,林麝喜欢吃它的叶子,林麝产麝香。这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这样的座谈会开了两次,方向基本确定了。随后,好消息也接踵而至:由大熊猫促进会申报的“熊猫村扶老助老与志愿服务扶贫承接社会服务试点项目”,民政部和财政部,批了!给50万元专项资金,真金白银,落户光明村。

光明村赶紧采购桑树苗,免费发给村民。4月栽桑,8月采叶。2018年8月,光明村180亩林麝食用桑树基地的第一批桑叶正式采摘。10.8万株叶桑,让70多户村民受益。

与专项资金“给了你,就要按规定花完”不一样,还有一种办法,我管它叫“细水长流”。

大熊猫促进会与副会长单位四川蒙顶酒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了“洲际熊猫酒”,并设立关爱大熊猫基金。从每100元卖酒的销售收入里提取1元钱,作为关爱大熊猫基金,专项用于保护大熊猫事业。

其实,这也是我们大熊猫促进会做的第二件事——弘扬大熊猫文化和推广文创产品。怎么弘扬?不能就文化说文化,要有载体,办法就是两个字:融合。

熊猫文化可以和酒文化融合,也可以和茶文化、酒店文化、家居文化融合……我们建了若干个熊猫文化与特色文化融合发展基地,想让抽象的文化体现在具体的文创产品中。

还有一件事,这是我思索良久的建议。雅安是大熊猫文化的源头,能不能有什么固定性、永久性、能体现大熊猫文化的载体,在雅安设立?比如:一是由雅安与“熊猫大学”西华师大联合创办大熊猫自然科普教育学院;二是雅安联合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西华师大等,共同设立“大熊猫论坛”或“大熊猫峰会”,像博鳌论坛那样办出国际影响力,使之成为雅安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的国际文化品牌。

这两个事儿在中国都是新事儿

葛青松

姜江

口述/姜江(女)、葛青松

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营地)自然教育老师

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大人的限制比小孩的多得多。看似他们陪着孩子来,让孩子学习和成长,其实他们也得到学习和成长。

姜江:美国的国家公园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中国的国家公园要走什么样的路?不可能完全复制别人的模式。自然教育落在这里,是自然教育,同时还是公民教育、生命教育。

上一期,我们12公里徒步,一个小队员才4岁,这小姑娘全程走下来了。活动后的分享会,邀请她上来,妈妈觉得很感动。小姑娘问我,你为什么要我上去啊?我说,你今天表现出非常强的勇气,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她后来又问我,妈妈为什么那个时候有眼泪?我告诉她,有时候,眼泪并不表示难过,它可能是感动,你可以去问一下妈妈。

在那个瞬间,我也深深地被感动了,为小姑娘的勇气和坚持,为所有人的温暖支持,这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

葛青松:我们有条12公里的徒步路线,之前是采笋子用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后,这里不能采笋了。

去踩点的路上,看到一条小蛇,很漂亮,我在林子后面抓住它,拍照,然后放掉。回来一查,是雅安这边一个独有的物种,横斑丽蛇。这个品种全球只有雅安这边才有。它的斑纹超级美。它的头特别可爱,是不是?这蛇是没有毒的……作为自然教育的一部分,就包括消除大家对动物的恐惧。

姜江: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大人的限制比小孩的多得多。看似他们陪着孩子来,让孩子学习和成长,其实他们也得到学习和成长。

葛青松:我们在晚上观察昆虫活动,晚上昆虫数量和种类比较多。孩子们通过卡片,一个一个找对应的昆虫,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姜江:很多普通人对生物学是没有概念的。我来这里之前,总觉得蛾子就是丑的,蝴蝶就是漂亮的。结果,营地周围有很多漂亮的蛾子。对我而言,在营地的观察和学习,是一个不断打开认知局限的过程。

葛青松:看我手机拍的这只蛾子,长得像不像天使?它就叫天使尾蚕蛾。我们这里还有一种苍蝇,食蚜蝇。它的幼虫是蛆,不吃排泄物,吃蚜虫,是个捕猎者。长大后,它专门模仿蜜蜂,不光长得像,连飞起来也像。它通过模仿蜜蜂来保护自己。

姜江:自然会向我们呈现更大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大熊猫   宝兴   雅安   名山   卧龙   熊猫   皮囊   促进会   千变万化   中国   国家公园   好看   有趣   灵魂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