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刘禅:坚持信任贤臣,维持蜀汉三十年稳定,为百姓不战而降

说到汉怀帝刘禅,人们总是会想到“扶不起来的阿斗”和“乐不思蜀”这两句评价,仿佛他天生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皇帝,然而我们都知道汉怀帝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单凭这一点就很难完全否定他。

这样一来就使他的历史形象变得有些扑朔迷离。

当刘禅还在襁褓中时,曹操的五千虎豹骑在长坂坡击败了刘备,刘备不得不率领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弃其妻子而逃,最终刘禅在赵云的保护下得以躲过一劫。后来,为巩固孙刘联盟,孙夫人嫁给了刘备,成为刘禅继母的孙夫人想带他返回东吴,最终被张飞和赵云截下。

因此,小时候的刘禅可以说是比较幸运的。

在刘禅被封为太子后,他的父亲汉昭烈帝刘备担心年轻的他没有政治经验,以后无法很好的治理国家,因此就让他读《汉书》 、《礼记》、《六韬》 和《商君书》等书,而刘禅在这一时期也确实是比较努力的。

刘禅即位的时候是16岁,此时的蜀汉王朝在经历了关羽失荆州和夷陵之战的失败后,国力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而此时的蜀汉王朝才刚刚建国两年,年轻的汉怀帝面对艰难的政治局势只能根据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汉怀帝在位的40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诸葛亮时期(223年到234年),第一个时期是蒋琬费祎时期(234年——253年),第三个时期是皇权失落时期(253年——263年)。

先说第一个时期。由于汉昭烈帝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给东吴,加上之前因为失去荆州造成的损失没有得到弥补,同时益州本地人与蜀汉统治集团之间存在着比较深的矛盾,因此蜀汉王朝建立时的统治基础可以说是很不稳定。此时年轻的汉怀帝没有足够的经验处理各种问题,因此在汉怀帝的支持下,蜀汉的军政大权都交到了诸葛亮手中。为了转移内部矛盾,也为了能缩小蜀汉与魏朝之间的国力差距从而维持统治,蜀汉王朝在诸葛亮的主持下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这一时期虽然因为北伐消耗了一定的物资,但是蜀汉王朝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政治清明且恢复了很多元气,大大缓解了建国初期的内部矛盾。

再说第二个时期。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军政大权就落到了蒋琬和费祎手中,这一时期可以分成蒋琬阶段和费祎阶段。在蒋琬阶段,蒋琬继承了诸葛亮的政治愿望,继续推行以仁政治国和北伐魏朝的基本国策,延续了蜀汉王朝“无为而治”的政治方针,魏军在蒋琬率军屯驻汉中的六年里不敢来犯,基本上维持了诸葛亮时期的稳定局面。而在费祎阶段,费祎继续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并限制了姜维北伐的兵力,大体上也是维持了蜀汉内部的稳定。但是这一时期开始的频繁的大赦天下为蜀汉王朝政治的崩溃埋下了隐患。

后说第三个时期。费祎去世后,蜀汉的军政大权就落到了姜维手中,由于汉怀帝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姜维,导致这一时期姜维的五次西征对蜀汉国力的耗损远远超过了诸葛亮时期的北伐,使蜀汉王朝丧失了正常的防御能力。而后来宦官黄皓的干政更是使蜀汉政府迅速走下坡路,在他一系列排除异己的操作下,官员们都纷纷倒向了他的阵营,诸葛亮时期政治清明的蜀汉政府变得越来越腐败。至此蜀汉的大权就基本上脱离了汉怀帝的直接控制,蜀汉的皇权在更多时候更像是政治上的一种象征。

所以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汉怀帝真的只是一个没有太大作为的平庸皇帝吗?答案是否定的。

由于汉怀帝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他坚持信任诸葛亮、蒋琬、费祎,绝不干扰他们的治国方针,使蜀汉统治集团内部在诸葛亮时期和蒋琬费祎时期维持了三十年的稳定时期,避免了朝廷出现因争权夺利而导致的混乱。因此汉怀帝即使称不上是英明有为之君,但至少可以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因此,汉怀帝不应该被称为“扶不起来的阿斗”。

然而,长时期的贤臣政治在给蜀汉王朝带来稳定的同时也使汉怀帝没有太多机会锻炼政治经验,随着汉怀帝身边的贤臣一个个去世,蜀汉王朝在费祎之后出现了皇权失落的现象,导致汉怀帝也因此逐渐受到了小人的影响。此时辽东的公孙渊势力早已经被平定,轲比能死后的鲜卑族则再次陷入了混战,而姜维的北伐也没有收到太大的效果,吴蜀两国与魏朝的实力差距已经达到了完全不可逆转的程度,在这个时候蜀汉王朝失去了之前君明臣贤的政治氛围无疑是最致命的。

最终危机在公元263年彻底爆发。

从表面上看,邓艾率领的魏军偷渡阴平、蜀汉没有足够强大的将领可以与之一战、蜀地的无险可守和谯周的主张投降直接导致了蜀汉灭亡,但实际上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蜀汉内部出现的激烈的不和导致了统治集团无法做出有效的抵抗,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姜维和黄皓,因此汉怀帝本人对蜀汉的灭亡负有很大的直接责任。

而最有争议的就是汉怀帝亡国后的反应。在蜀汉灭亡后的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汉怀帝的面故意表演蜀地的歌舞,蜀汉的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国家都非常难过,只有汉怀帝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后世都以此说汉怀帝昏庸无能,但这其实恰恰证明了汉怀帝有保全自己的策略,因为汉怀帝在阴险的司马氏面前随时可能面临杀身之祸,他只有表现出一副贪图享乐的样子才有可能骗过司马氏,而事实上从后来汉怀帝被封为安乐县公安度余生来看,他说的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

东晋史学家孙盛对蜀汉灭亡发表了观点:“汉怀帝虽然是平庸之主,但并没有像夏桀或商纣王那样的残暴事迹,虽然战争多次失败,但还没有到要彻底灭亡的地步。此时的汉怀帝完全可以凭借蜀汉国土的地理优势进行防御,退守江州是一策,如果江州不能守就退入南中。”但是汉怀帝最终还是在大敌逼城的情况下选择不战而降,他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了战争对蜀地百姓的影响,此时的他宁愿当亡国之君也不愿意负百姓。

到了九百年后的宋高宗年间,吴曾在《能改斋漫录》记载道:“蜀先主庙在成都锦官城外,西挟即武候祠,东挟其后主祠。”这说明时光的流逝并没有使人们忘记汉怀帝,人们在纪念诸葛亮的同时也对他的统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能得到成都百姓的一直怀念,这或许就是后世对汉怀帝最好的历史评价。

【我是@历史星空的镜像,以帝王故事为经线,历史事件为纬线,讲述王朝兴衰的历史瞬间。欢迎大家来关注、阅读、评论、转发和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蜀汉   阿斗   东吴   司马   稳定   贤臣   王朝   皇权   大权   时期   百姓   真实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