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信?经常自我否定?我们本该自由又热烈的活着

我们的不幸福是谁的错?我们的烦恼都来源于哪里?

如果你也经常否定自己,害怕提问,恐惧公众演讲,喜欢逃避,那么我希望我自己的经历能够帮到你。

我上学时一直是班里的小透明,甚至除了朝夕相处的舍友外,我几乎没和班级里的其他同学讲过话。上课没听懂也从来不敢举手问老师,从不参加公众演讲。

听到这里,我想大多数人心里都会去想,这个小孩小时候可能在被不断的否定中成长,才变成这样一个自卑的性格吧。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是典型的弗洛伊德“原因论”。弗洛伊德认为,你现在的状况来自于你过去的经历,来自于你的周围环境和其他人。也就是说一切结果之前都先有原因。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曾经我也是弗洛伊德“原因论”的忠实信徒,认为我的自卑,不敢提问,恐惧演讲皆来源于在我小学的一次课堂中。

那时老师刚刚上完《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文章,问还有没有同学有什么问题。我举起了手提问老师人们为什么要创造童话故事?老师用很不屑的语气回答:你不觉得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幼稚吗?然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我之后的自卑与这次密切相关。

这些年关于“原生家庭”这个词语非常流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很幸福,恭喜你,它会成为你一生的治愈;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很糟糕,你遭受的伤害,可能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这就是弗洛伊德原因论的观点。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阿德勒倡导的“目的论”,大家可能不知道阿德勒是谁,而且一提到心理学,人们往往只想到弗洛伊德或荣格的名字。但在世界上,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的三大巨头之一。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就像我刚才说的,之前我认为我不敢上台发言,不敢举手提问,仅仅是因为过去的创伤,继而得到“错不在我的结论”。而“目的论”会说,我之所以不敢举手发言,是我自己的选择。对我而言为什么不敢举手发言了呢?当然是怕再被老师和同学嘲笑了,是被嘲笑可能带来的自我打击和自我否定。只要有“我是因为过去的创伤才导致了我不敢举手提问”这个想法来进行自我逃避,以此就可以不必鼓起勇气去提问,而最终我也可以抱着“如果我没有经历那些事,我也可以…”这样的幻想中。

就像有的人有社交恐惧症一样,你也很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过去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看待过去,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这些就是我在之后上学时阅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得到的启发,从而不再害怕提问,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烦恼的话,我希望也对你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弗洛伊德   目的论   目的   学时   生活方式   自卑   害怕   热烈   自我   原因   老师   自由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