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之谜再回首(3)

三、两位科学家见面的猜想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他们会谈可能的话题,并就这些话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分析以下当时两人会面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所谓大环境就是纳粹德国已经占领丹麦哥本哈根,从这意义上来说,海森堡尽管是玻尔曾经亦师亦友的同事,但此时的他代表的是战胜者一方,而玻尔及其所在的物理研究所则是战败者一方,再加上此时的纳粹德国不断地迫害犹太人(玻尔出生于犹太人家庭),这样一种地位上的差别不可能给彼此心理上造成一种失衡,而且这一点绝对不能忽视;所谓小环境就是海森堡此次前来尽管只是交流的名义,但是他的身份和影响决定了绝不可能是交流那么简单。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背景是,玻尔曾经是海森堡的老师,又是海森堡的长辈和同事,两人具有非常好的合作经历。

猜想之一:劝解玻尔加入德国原子弹研究计划

由于玻尔核物理领域杰出的成就,执行“U”计划如果有玻尔,以及玻尔团队的支持,必定使这个计划如虎添翼。这个猜想的理由主要体现,一是海森堡从1924~1927年在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的经历和他本人对玻尔性格、人品的了解,应该能够轻而易举地说服玻尔;二是目前德国已经实质性占领丹麦,作为犹太人的玻尔面临着极大被迫害的风险,加入这个计划就相当于给玻尔增加了一道护身符,再加上凭他的身份和地位具有保护玻尔的能力,从而可以避免纳粹对玻尔及其团队的迫害;三是支持原子弹研究的美国历史学家塞里尼在她关于“哥本哈根会谈”的著作中说:“玻尔在事后向研究所中的同事说起,海森堡在会谈中已经把自己的政治倾向表现得非常明显。海森堡告诉玻尔,德国即将打赢这场战争,而他的科学研究集体在制造原子弹的方法上,已经前进了一段路,玻尔现在就应该参与他们的努力。”尽管这个说法源于“哥本哈根研究所里某些没有具名的人”,但海森堡在当时晚餐会上的所表达的意思可能就是事先给玻尔及其团队接下来谈话的一个开场白;四是海森堡作为纳粹德国顶尖科学家,可能掌握许多外人所不知的关于玻尔及其团队一些内幕消息,因此在纳粹德国占领丹麦之后的第二天,便协调前往哥本哈根事宜,并且授意他的学生魏茨泽克协调驻哥本哈根领事要确保玻尔的安全,这说明他之前就有类似的想法,只不过当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五是此时的丹麦已成为纳粹德国的一部分,拟将哥本哈根研究所置于“U”计划的机构之中,以便根据该研究所之前的工作安排下一部的工作。

猜想之二:劝解玻尔加入德国国籍

纳粹德国从1935年纽伦堡法案开始执行犹太人迫害计划,德国国防军的全部机关、纳粹党和德国政府采取一致行动迫害犹太人。德国各驻外使馆均有一名特使负责处理所在国的犹太人问题。不仅如此,纳粹还绞尽脑汁,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煽动当地民众反对犹太人。 犹太人没有基本的人身自由,他们被禁止外出,必须佩带犹太星章,除了经济上受到致命打击外,精神上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折磨,他们生活在被排除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外的隔离区,被强迫参加奴役劳动。另外,纳粹德国在本土和一些占领区还建立犹太人集中营,利用汽车废气、氢氰酸和纵火、扫射等手段迫害犹太人。

由于玻尔的犹太人身份,很难在已被德国已经占领的丹麦不被迫害。作为曾经的学生、朋友和学术上的益友,海森堡应该能想到让玻尔及其团队加入德国国籍,以便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保护,这对于当时的海森堡来说应该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情。即使玻尔不加入他牵头的“U”计划,玻尔及其团队仍然可以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只不过他们的身份已经是德国人。

《哥本哈根》剧照

猜想之三:劝解玻尔交出他们的研究成果

由于海森堡特殊的身份,他对所负责的“U”计划进展情况十分清楚,再加上他本人对玻尔及其团队的了解,知道玻尔团队有他所需要的技术秘密,于是带着学生和朋友身份、官方的腔调、交流的名义到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其目的就是利诱和威胁玻尔他们交出他所感兴趣的技术秘密。因此,这才会在《哥本哈根》剧中,玻尔的妻子说:“请不要告诉我们你是个反纳粹英雄,那是因为你害怕,你害怕纳粹拨给你大量经费,而你又造不出原子弹的后果!”这后果是,在希特勒的独裁暴政之下,花了大量经费却又不见成效,科学家们便会有生命危险。

猜想之四:劝解玻尔离开丹麦

纳粹德国占领丹麦之后,根据之前在占领波兰后对当地犹太人的所作所为,海森堡清楚地知道类似的事情很可能就会在丹麦上演,因此,作为曾经的学生和朋友,设身处地的为他的老师着想,就是说服他的老师离开丹麦,前往一个能够保证自己安全的国家。

当然他海森堡也很清楚,玻尔与当时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有来往,可能已经考虑过逃往他国的事情,但是由于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还有许多短时间难以完成的研究工作,亦或是迟迟下不了决心离开自己的祖国,因此借此机会给玻尔做工作,以便他尽快离开丹麦。

猜想之五:刺探玻尔团队研究秘密

作为为纳粹德国“U”计划的负责人,海森堡清楚地知道他领导的计划所遇到的问题,根据他在行业领域的信息和所获得的情报,他知道在哪里应该能够找到他所要的信息。

当时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国家主要是德国,这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玻尔和他自己,而爱因斯坦因为对德国和平主义者奥西茨基被定为叛国罪和列席瑞士日内瓦裁军会议时的极端失望而已1932年12月10日离开德国去往美国,从爱因斯坦那里获取情报一是难度很大,二是时间也不允许,三是可能爱因斯坦那里可能也没有他所要寻求的情报。因此,从玻尔团队获取情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因为,一是两人具有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合作关系;二是纳粹德国已经占领丹麦哥本哈根;三是他本人已经是纳粹德国核心秘密研究的掌门人,对于技术事情只要看那么一眼、听那么一耳便知道轻重;四是哥本哈根距离德国哥廷根市距离也不远,来往也很方便,即使玻尔团队不合作,借助于占领者的身份,多看几次也就很快掌握了。

猜想之六:与玻尔交流遇到的学术困难

身为纳粹德国“U”计划的负责人,海森堡其面临的技术风险和压力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因为哈恩之前虽然已经完成了核裂变试验,但如何获得足够临界质量的铀235、建立重水反应堆、实现可控核裂变,以及将其武器化将是摆在海森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他无法从他的同事们那里大道答案,也不可能向他的上级机构——德国军备规划局寻求支持,并获得他们的理解,也不有可能从其他国家同领域的科学家那里获得支持,因为此时的彼此的国家已经成为敌人。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向他的老师玻尔请教,以便获得玻尔的支持。

猜想之七:与玻尔交流学术良知

海森堡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应该同时还是一位有良知的科学家,这一点被战后他积极呼吁开展和平利用原子能活动所证实。他深深地知道核武器将会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灾难,因此,在自己祖国需要的时候将自己研究所得奉献给国家既是自己的愿望,也是自己的本分。但是,自己的研究成果给其他国家的人民,甚至可能是全人类带来灾难的时候,海森堡就不能不有所考虑了,因此,海森堡承受着极大的伦理折磨。这种折磨他无法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理解,也不可能得到理解,选择向自己曾经的老师和朋友寻求慰藉,以便心理上得到释放和解脱,便是一种合理地选择了。

二战后盟军发现,尽管德国在开战初期就开始研制原子弹,但计划始终停留在初始阶段: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缺乏可供使用的试验设施、没有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的界面联系记录等等。根据目前所能查到的德方原始会议记录,在1942年6月的一次有关建立核反应堆的关键会议上,海森堡弱化了研制出核弹的可能性,只向军备规划局申请了几百万马克用于这项研究,这些资金对于研究原子弹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可能利用这么一点点资金完成“U”计划的研究。后来的美国曼哈顿计划集中了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1500多名最优秀的科学家,耗资20亿美元,历时3年才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

海森堡和许多德国科学家都在战后声称,他们有意夸大制造原子弹的难度,使纳粹德国在1942年放弃了这一计划。在与德国记者罗伯特·容克的一次交谈中,海森堡为自己辩白道:“在一种独裁制度下,积极的反抗只能由那些假装和体制合作的人来实行。”

综上所述,海森堡与玻尔哥本哈根会谈之谜的合理答案应该就是这七种,或七种之中某几种。从当时的会谈情景以及正常人的会谈时的讲话的速度上分析,十分钟时间所能涉及的问题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当然,两人之间的私人谈话很可能不会拐弯抹角,直接切入话题。

首先,什么问题促使海森堡到哥本哈根。从海森堡当时的处境来看,促使他到哥本哈根去可靠的理由,一是确实是看到玻尔即将遇到大的事关性命和其后续研究在他看来可能是的的大事,其他事满可以写封信、找人传话和其他方式。这些事既不可能写信转达,也不可能找人传达,否则就会面临盖世太保严格的审查,甚至会威胁到海森堡本人的安全,只能通过见面这种方式;二是海森堡自己遇到了事关其命运和前途的大事,而这样的大事在他所能想到的人那里不可能寻求到帮助,而只能在玻尔及其团队那里找到;三是作为纳粹德国“U”计划的负责人,海森堡的出国应该受到严格的控制,况且国家处于战争时期,如果没有可靠的、经得起审查的理由,他要到一个即使已经占领的国家去也是风险很大的,但是他还得必须去;四是“U”计划尽管高层没有给出进度要求,但可想而知,高层对这个计划还是十分重视的,要不然也不会在战争时期执行这个计划,也不会在军费开支十分紧张的时候拿出经费支持这个计划。从这一点来讲,前面所提到的七种猜想种促使海森堡到哥本哈根的猜想应该是劝解玻尔加入德国原子弹研究计划、劝解玻尔交出他们的研究成果、刺探玻尔团队研究秘密、与玻尔交流学术良知,而劝解玻尔加入德国国籍、劝解玻尔离开丹麦与和玻尔交流遇到的学术困难应该不是海森堡必须去的原因。

其次,什么问题可能使玻尔气愤或恼火。作为一名具有良好家庭背景和教育,同时还有着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再加上此时来访的海森堡无论于公于私,必要的和谐客气还是必须的。之所以导致玻尔气愤,很可能是海森堡的谈话内容触及到玻尔个人伦理和学术的底线。所谓学术底线就是触动了玻尔及其团队核心技术成果,众所周知,核心技术成果是不能轻易拿出来的展示和分享,更不可能轻易拿来交换的,除非对方给出的价格十分诱人,这一点海森堡应该十分清楚。所谓伦理底线触动了玻尔及其团队从事科研和道德的底线,例如利用科研成果制造大规模杀伤武器,或违反科学家起码的人格诚信等。从这一点上来讲,前面所提到的七种猜想种能触及玻尔底线的应该是:劝解玻尔加入德国原子弹研究计划、劝解玻尔加入德国国籍、劝解玻尔交出他们的研究成果、刺探玻尔团队研究秘密、与玻尔交流学术良知,而

劝解玻尔离开丹麦与与玻尔交流遇到的学术困难应该不会触及玻尔的底线。

再其次,当时的会谈环境可能会触及什么话题。海森堡到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去交流,不同于一般的学术交流,他是带着心思来交流的,因此,对于一位国家处于战争时期、身处重要位置且已年满40岁的著名科学家来说,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该说的说到什么程度,海森堡之前不可能不有所考虑。另外,以他对玻尔及其团队的了解,他也应该知道说什么话,怎样去说话,说到什么程度。因此,海森堡在晚餐上所讲的话很有可能不是即兴发言,而是对他即将与玻尔的单独谈话的一个铺垫。魏茨泽克后来说,与玻尔的私人会谈是应海森堡的要求而安排,这就是说可能玻尔原本没有与海森堡单独会谈的计划,但出于礼貌和多年的交情还是安排了这样一个会谈。在与玻尔的单独会谈之中,海森堡必定是先谈不想被外人所知、更不想被纳粹间谍所获知的事情,因为即使两人在谈话,但也难免有其他人的打扰,再说海森堡与玻尔的会谈时间一长难免引起其他人的疑心。这样两人之间会谈最有可能的问题是劝解玻尔加入德国原子弹研究计划、刺探玻尔团队研究秘密、玻尔交流学术良知,而劝解玻尔离开丹麦、劝解玻尔加入德国国籍、劝解玻尔交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与玻尔交流遇到的学术困难等可能不会触及。

第四,从海森堡与玻尔两人之后的反应看。二战以后,海森堡对于两人见面后的谈话虽然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展示,但不难发现,无论海森堡怎样说,玻尔几次想反驳而最终没有公开的反驳,这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60多岁以上的玻尔又有那些顾虑,什么样的话题可能会导致这种结果。现在来看,玻尔顾虑的可能,一是海森堡没有如实解释当初两人会面的谈话主题,但后来不便很明白地进行解释,毕竟海森堡当时还是纳粹德国“U”计划的负责人,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既不能违背自己的祖国,又不能违背自己的良知,只能采用模棱两可的话,而真相只能永远的烂在肚子里;二是顾忌海森堡的身份和影响,以及与自己多年亦师亦友的交情,两人之间的谈话一旦被其他人所知难免给对方带来难堪,同时还要考虑两人是同行,毕竟见面的机会还是比较多,这一点也被后来的两人交往的事实所证实;三是顾忌到海森堡的个人隐私,如果将他的隐私泄露给外人也是一件及其令人尴尬的事情,何况两人的交情如此之深;四是顾忌到自己的身份,因为无论如何海森堡没有帮助纳粹德国研制出来原子弹,而自己加入曼哈顿计划帮助美国人研制出来原子弹,并且已经造成大量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从这一点来说,与海森堡相比,两人谁更有良知便不言而喻;五是顾忌到海森堡带来的信息,毕竟作为纳粹德国核心计划负责人,战时将自己国家的核心技术秘密无论哪种方式泄露给外人都是不可接受的,何况海森堡也是冒着被盖世太保迫害的危险来到物理研究所。从这一点上来讲,前面所提到的七种猜想种能触及玻尔底线的应该是:与玻尔交流学术良知,而劝解玻尔加入德国原子弹研究计划、劝解玻尔加入德国国籍、劝解玻尔交出他们的研究成果、刺探玻尔团队研究秘密、劝解玻尔离开丹麦和与玻尔交流遇到的学术困难应该不会是两人战后的应该的反应。

最后,从两人的个人经历看。玻尔是经久考验的量子力学巨星和学术大家,“专家中的专家”,他带领着一个开创未来的学科专业研究机构,而且还能与年龄相差16岁的海森堡成为当时可以彻夜交谈工作的挚友、且能使海森堡冒着危险来到哥本哈根本身就说明玻尔具有宽广的胸怀、一流的学识和非凡的视野,与这样的学者交往应该是业界同行的一大幸事;而海森堡则是量子力学的巨人,“专家中的领导”,能够在人才济济的纳粹德国核物理研究领域牵头“U”计划,这足以说明海森堡一方面具有强大的技术能力作为支撑,同时还具备本国同行内很好的口碑,以及纳粹德国高层的赏识和信任。从这一点上来讲,前面所提到的七种猜想种能触及玻尔底线的应该是:与玻尔交流学术良知、劝解玻尔离开丹麦,而劝解玻尔加入德国原子弹研究计划、劝解玻尔加入德国国籍、劝解玻尔交出他们的研究成果、刺探玻尔团队研究秘密和与玻尔交流遇到的学术困难应该不会是两人战后的应该的反应。

经过这样的分析,不难发现,两人之间最可能的是话题就是与玻尔交流学术良知这个话题。也正是这个原因,玻尔迟迟没有离开丹麦,直到1943年9月纳粹政权准备逮捕他。于是,他在反抗运动组织的部长下逃到瑞典,再转道英国抵达美国。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哥本哈根   纳粹   丹麦   德国   原子弹   犹太人   团队   学术   纳粹德国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