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 • 联合研究 - 电动车:新能源月度数据解读与前景展望

联合研究

11月新能源批发渗透率再创新高,出口依旧维持高位,展望12月,随着各地防疫政策调整,叠加年末补贴退坡和车企冲量促销,我们预期国内零售数据有望进一步修复,批发数据仍有望维持70万辆+高位。

摘要

化工:短期建议关注磷酸铁/磷酸铁锂产能逐渐释放的磷化工/钛白粉企业。11月锂电主要材料产量环比变现分化,材料价格继续下探。而地产转暖预期及磷矿石价格坚挺下,我们看好磷化工与钛白粉企业主业盈利有望增强,建议关注磷酸铁/磷酸铁锂产能逐渐释放的化工企业。

汽车:疫情短期扰动产销,期待疫情逐步控制、补贴政策平稳退出支撑来年车市稳定。基于当前汽车消费景气度较差、新能源渗透率3季度以来未实现显著提升的情况,稳增长预期增强,我们预计国补有望呈现平稳退出,利好需求向上,以及车企实现更好地量价平衡。

电新:重点关注新技术的阿尔法,继续看好钠电产业链的加速落地。我们建议重点关注绑定终端应用场景的钠电池环节,从原材料到工艺条件均发生较大变化的负极硬碳环节,以及技术路线多元化的钠电正极环节。

机械:锂电设备招标达阶段性高位,复合铜箔产业化进展顺利。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上升、储能等应用空间打开、更新替换需求增加的扶持下,我们认为行业有望在2024-2025年重回正增长。当前,伴随着对设备订单规模边际下行的预期强化,锂电设备企业估值持续下行,我们认为或将迎来中长期逢低吸纳机遇。往前看,建议关注复合铜箔产业链催化剂。

有色:锂盐市场供需双弱,稀土价格有望否极泰来。我们认为应该关注锂业公司的成长性和边际变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建议布局稀土上游资源和深加工磁材的轮动;建议关注钴镍板块底部布局战略期。

家电:看好家电汽零产业链企业在自主整车崛起及全球化配套趋势下重塑细分汽零行业的竞争格局。家电产业链企业转型汽零主要涉及的赛道方向发展阶段不尽相同,热管理处于从1到N的快速放量阶段,线控制动、一体化压铸、ADB车灯等赛道仍处于渗透率提升的初级阶段。

风险

技术迭代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业链供给过剩。

正文

化工:短期建议关注磷酸铁/磷酸铁锂产能逐渐释放的磷化工/钛白粉企业

11月锂电主要材料产量环比变现分化,材料价格继续下探。据百川大数据,11月磷酸铁/磷酸铁锂/负极材料/六氟磷酸锂/电解液等锂电主要材料产量7.2/12.3/9.2//0.99/7.0万吨,环比+2.41%/-0.2%/+0.73%/+2.35%/-4.06%;对应开工率环比-0.48ppt/-3.41ppt/+0.74ppt/-19.5ppt/-4.07ppt。伴随着材料产能的逐渐释放,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供需错配正在逆转。截至2022年12月10日,磷酸铁/磷酸铁锂/负极材料/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产品价格月度环比-0.02%/-2.82%/-4.00%/-12.87%/-7.48%。

展望明年,关注盈利回升的电池与电解液环节。中游材料价格的下行,尤其是近期碳酸锂价格有所向下,我们认为电池企业盈利有望反转;同时电解液环节价格从年初开始回落,相关原料扩产亦取得较大进度,我们认为电解液单吨盈利有望在明年Q1-Q2见底。

短期建议关注磷酸铁/磷酸铁锂产能逐渐释放的磷化工/钛白粉企业。近期面向企业信用端的相关政策表态积极,据中金地产组,房地产行业基本面指标2023年或整体表现稳健。我们看好地产需求预期反转下相关周期品如钛白粉及钛精矿的需求向好。以及春节前后,依行业惯例,湖北、云南、贵州等地磷矿矿山可能停产,供应量减少,而磷肥方面冬储及新能源方面磷酸铁锂需求环比稳定,我们认为磷矿石价格有望维持较高位置。

继续看好技术演进、国产化及海外布局等投资主线:1.技术演进过程中材料的创新,储能方面钠电、全钒液流电池等对材料需求迭代,磷酸锰铁锂、硅碳负极等持续放量。特别是近期钠电产业链有望加速落地,我们看好相关材料需求;2.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的材料:导电炭黑尚需进一步国产化,用于隔膜涂敷的芳纶材料国产化正在验证过程中;3.海外布局,在全球主要地域希望建立本土新能源产业链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先布局的企业则在新一轮竞争中有望占据先发优势。

汽车:疫情短期扰动产销,期待疫情逐步控制、补贴政策平稳退出支撑来年车市稳定

疫情扰动下11月乘用车产销创历史同期最低,期待疫情稳定后供需改善。11月乘用车产销同环比大幅下滑,我们认为主要因为10月以来国内疫情多地散发影响供需两端:供给端部分车企采取闭环生产,产能释放受限,供应链及物流亦有影响;需求端经销门店部分闭店、到店客流减少。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优化防疫政策,市场对后生产端员工短缺、开工率下降较为担忧。参照海外经验并结合近期车企摸排来看,我们认为,在短期内供需两端或有阶段性冲击,但疫情形势稳定后供给端恢复速度可能高于预期,需求端到店客流改善、消费者购买力或有提升,叠加春节前为传统购车旺季,我们预计12月乃至明年1月产销可能逐步恢复。我们认为,补库与出口支撑2022年批发超2300万辆,上牌量回落至2000万辆以下;往前看,国内需求基数不高,刺激政策较强支撑下,预计2023年乘用车上牌量/批发量维持稳定。

11月新能源批发渗透率再创新高,出口依旧维持高位。11月新能源批发销量72.8万辆,同环比+70%/+8%,渗透率35.9%,再创历史新高。我们预计12月新能源销量将在70万辆以上,2022年销量接近650万辆;向前看,考虑到中间价格带+混动车型放量,我们预计2023年新能源销量有望超过900万辆。11月乘用车出口25万辆,同环比+52%/+1%,我们预计2022年全年乘用车出口接近250万辆。11月自主品牌在批发市场中的份额为55.2%,同比+8.4ppt,我们认为主要系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和出口市场中增量明显,头部自主车企的产品周期与电动化转型表现优异。

疫情扰动下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交付量环比下降,新车型驱动车企表现分化。1)大众市场方面,埃安交付达28,765辆,绝对销量保持领先;哪吒/零跑11月交付分别为15,072/8,046辆,环比分别-16.3%/+14.5%,零跑在上月低基数基础上实现环比恢复,哪吒S已正式开启用户交付。2)中高端市场方面,极氪11月交付达11,011辆,创下历史新高,在解决芯片问题后持续向好,目前已达传统车企新能源中高端品牌的最好表现。3)蔚小理方面,11月蔚来交付达14,178辆,环比+40.9%,其中ES7交付环比+74.0%至4,897辆,伴随供应改善,我们预计ET5交付破万有望带动公司产销再上台阶。11月理想交付15,034辆,环比+49.6%,主要系L8交付后带动公司在30-50万元家庭车市场地位提升。11月小鹏交付5,811辆,其中G9交付1,546辆,伴随广州防控政策调整、G9产能爬坡加速,公司预计12月交付可破5000辆,且组织架构调整持续推进中,我们预计2023年全新平台有望带动销量重回增长。

稳增长预期增强,补贴政策有望实现更平稳退出。往前看,年底仍然面临国家补贴退坡切换期,我们预计多数品牌会跟进限时保价政策,并在明年初提高指导价,从而呈现新增订单的年底翘尾以及1季度淡季。基于当前汽车消费景气度较差、新能源渗透率3季度以来未实现显著提升的情况,稳增长预期增强,我们预计国补有望呈现平稳退出,利好需求向上,以及车企实现更好地量价平衡。

电新:重点关注新技术的阿尔法,继续看好钠电产业链的加速落地

11月下游新能源车需求持续复苏,分市场看:中国市场11月乘用车零售销量59.8万辆、环比增长7.6%,批发72.8万辆、环比增长7.7%,出口8.2万辆、环比下滑20.4%,我们测算库存增加4.8万台。整体上随着国内各地防疫政策的优化,零售销量逐步复苏,并且今年以来新能源车出口持续高增,使得批发销量持续表现强劲。海外方面,欧洲市场11月8国销量23.2万辆,同/环比增长30.7%/38.0%,俄乌冲突的影响边际缓解,叠加年末强装,欧洲供给侧弹性释放驱动销量快速回暖;美国市场11月销量8.7万辆,同比增长20.3%、环比增长1.4%,我们认为主要是受IRA政策窗口期的扰动,美国市场整体增长平稳。展望12月,随着各地防疫政策调整,叠加年末补贴退坡和车企冲量促销,我们预期国内零售数据有望进一步修复,批发数据仍有望维持70万辆+高位。

产业链排产方面,考虑临近春节假期以及年底促销带来的需求前置效应,我们预计下游新能源车销量将于明年初进入季节性淡季,终端交付需求阶段性下降,而锂电池将在新能源车销量环比增速下降之前1个月进入排产淡季,12月排产环比所有走弱,主要的动力电池/三元正极/隔膜/负极/电解液排产环比变化-5%/-3%/7%/0%/-9%。但我们认为不应对季节性排产波动线性外推,我们仍然维持2023年全球锂电池出货50%增长预期,隐含全球新能源车同比增长30-40%,储能需求增长翻倍;并且根据主流电池厂的反馈,下游车企给到的23年订单指引,保守预计中国市场40%+增长,欧洲市场10-20%增长,美国70-80%增长,相比市场目前的预期要更乐观。所以我们建议密切关注春节后基本面回暖驱动预期修复的beta行情,同时亦可关注一些超跌环节如隔膜、电解液、铜箔、三元正极盈利企稳后的修复机会。

短期我们建议重点关注新技术的阿尔法,继续看好钠电产业链的加速落地。近期我们跟踪到钠电池产业链进展较好,开发及商业化的进程有望持续超预期:

从目前产业链进度看,两轮车/A00级车型有望率先量产,储能随后,考虑到钠电的截至电压比较低以及能量密度不足,纯钠电方案再A级以上车型应用存在难度,但可通过AB电池方案设计来兼顾。从材料体系来看,层状氧化物正极和硬碳负极将率先在动力领域进行应用,聚阴离子或者普鲁士蓝或后续主导储能应用场景。从降本路径看,我们测算钠电量产初期成本在0.6-0.8元/Wh,与当前铁锂电池成本基本持平或略高,基于材料降本,我们预计稳定量产后成本可降至0.4-0.5元/Wh甚至以下,相应碳酸锂价格在20万元/吨以上对钠电池需求仍将有较强的支撑;且考虑钠电池不存在稀缺资源,需求放量与规模化降本将相互促进,我们看好钠电池未来的需求空间。我们建议重点关注绑定终端应用场景的钠电池环节,从原材料到工艺条件均发生较大变化的负极硬碳环节,以及技术路线多元化对企业研发要求较为苛刻的钠电正极环节。

机械:锂电设备招标达阶段性高位,复合铜箔产业化进展顺利

锂电设备具有二阶导属性,景气度持续性取决于扩产阶段,同时下游景气度也会对行业招标规模产生动态影响。我们估计2021、2022年电池厂招标规模分别约300/500GWh,以单车带电量50KW计算,500GWh的扩产规模对应近1千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终端装机量需求。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量约500万辆,目前据中金汽车组中性预测下2023年增量为300-500万辆。

预计2023年设备企业盈利水平有望提升。1-3Q22锂电设备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呈现同比改善趋势,规模效应得到强化,主要由于2021年人员增长速度较快,2022年人员扩张速度放缓。我们预计2023年人员快速扩张期将告一段落,规模效应达到阶段性高点。

往前看,我们预计2023年行业订单规模或同比减少。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上升、储能等应用空间打开、更新替换需求增加的扶持下,我们认为行业有望在2024-2025年重回正增长。当前,伴随着对设备订单规模边际下行的预期强化,锂电设备企业估值持续下行,我们认为或将迎来中长期逢低吸纳机遇。

复合铜箔产业化进展顺利,行业再现大订单。12月8日,东威科技公告与胜利精密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对新型高速高效水平夹持式复合铜箔电镀设备(两套夹持系统及12镀铜槽,设计生产速度20米/分钟,保底15米/分钟)展开合作;满足前提条件后,胜利精密以2023年上半年10台、下半年30台的订单锁定东威科技上述设备产能。

2Q23或将迎来订单落地高峰期,框架协议有望转化为实质订单。我们根据验证周期估算,签订框架协议的材料厂商或将于2Q23向设备厂下密集的量产订单,将框架协议转化为实质订单。

往前看,建议关注复合铜箔产业链催化剂。1)关注验证进度领先的材料厂商的新一轮扩产。2)关注电池厂及整车厂应用复合集流体的动态。我们预计电池厂和整车厂已将复合集流体作为明年最主要的创新点之一,最快从今年年底开始启动规模化量产,装有复合集流体电池的整车或将在明年进入消费者视野。

有色金属:锂盐市场供需双弱,稀土价格有望否极泰来

锂:碳酸锂市场供需双弱,短期价格仍有望维持高位

11月碳酸锂价格上涨有所放缓,年底前供需双弱格局下仍将维持高位。根据亚洲金属网,11月国内锂辉石精矿价格收报6110美元/吨,11月环比持平,国内电池级碳酸锂收报57.8万元/吨,11月环比+0.9%,对比10月环比+9.3%的涨幅明显放缓,国内单水氢氧化锂收报54.7万元/吨,11月环比+2.1%。我们认为11月内锂价涨幅放缓且中旬开始出现小幅回落,主要原因在于采购旺季结束后下游需求明显降温,同时碳酸锂供给稳步增长,导致供需格局边际缓解,具体对于数据的解读如下:

一是下游旺季结束,产业链排产有所降温。从电池到材料的产业链需求传导看,电池环节方面,11月国内动力电池产量共计63.4Gwh,环比+0.9%,相比10月+6.2%的环比增长明显放缓,其中三元电池产量24.3Gwh,环比-0.2%,铁锂电池产量39.1Gwh,环比-1.4%。正极环节方面,根据SMM,11月国内三元材料产量6.6万吨,环比-5.5%,国内磷酸铁锂正极产量12.0万吨,环比-2.9%。总体看,十一月中旬开始下游企业的排产增长放缓,我们认为正极环节排产下降更加直接的导致锂盐采购需求降温。

二是锂盐供给稳步增长,国内盐湖冬季减产开始。碳酸锂方面,根据SMM,11月国内碳酸锂产量约3.67万吨,环比+7.2%,其中来自国内云母冶炼厂和锂辉石冶炼厂的碳酸锂产量稳步提升,11月分别生产碳酸锂1.26万吨、1.17万吨,环比分别+10.0%、+10.1%,国内盐湖冬季减产逐步开始,11月来自盐湖的碳酸锂产量5907吨,环比-7.3%。氢氧化锂方面,11月国内氢氧化锂产量约2.52万吨,环比-4.3%,考虑到锂辉石原料供给增量有限,我们预计短期内氢氧化锂产量仍将维持相对稳定。

短期锂价有望维持高位,关注高成长性标的的结构性机会。我们预计在年底前碳酸锂市场将进入供需双弱的格局,考虑到云母冶炼厂停产、盐湖冬季减产等变化对供给侧的扰动,锂盐价格难以出现大幅下行,仍有望维持在较高的价格中枢,同时应该关注锂精矿价格的补涨行情。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应该关注锂业公司的成长性和边际变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一是高成长性的企业有望通过加速放量和自给率提升穿越周期,应该重视远期成长性逐步兑现带来的机会;二是锂行业仍是具备长期需求增长逻辑的赛道。

稀土:下游需求预期改善,稀土价格有望否极泰来

11月稀土价格震荡下行,需求预期改善叠加供给偏紧有望驱动稀土价格否极泰来。根据百川盈孚,11月混合碳酸稀土矿、中钇富铕矿价格分别收报4.95、26.5万元/吨,月环比分别-10.81%、-5.36%;根据亚洲金属网,11月氧化镨钕、氧化铽、氧化镝价格分别收报65.7、1315、229万元/吨,月环比分别-0.45%、-1.13%、-0.43%。近期受下游需求预期改善影响,稀土价格开始回升,截至12月9日,混合碳酸稀土矿、中钇富铕矿价格分别收报5.15、27.5万元/吨,周环比分别+4.04%、+3.77%;氧化镨钕、氧化铽、氧化镝价格分别收报67.8、1345、238万元/吨,周环比分别+1.95%、+1.89%、+3.48%。

一是地产融资政策向好有助改善家电、汽车等领域需求预期,防疫措施持续优化助力国内经济迎来全面复苏。第一,11月30日以来国内各地相继出台疫情防控优化措施[1],前期对经济的束缚有望逐步摆脱,国内经济将迎来复苏,包括传统汽车、新能源车、风电、工业电机、家电、电子等稀土磁材下游需求有望迎来全面复苏。第二,根据11月28日证监会文件,地产企业股权融资政策优化,对于地产后周期产业链家电、汽车等领域需求有望形成助力。据我们测算,2021年空调和汽车领域对磁材的需求占比为23%,地产复苏预期改善磁材下游需求。

二是政策明确维稳稀土价格背景下明年国内指标增速或将放缓,且缅甸供应仍存在扰动叠加废料供应不足,价格下跌半年之久库存持续去化的情况下价格上行一触即发。第一工信部9月2日发声引导稀土价格回稳[2],而中国作为稀土全球主要供应国,在原矿供应、冶炼供应及磁材供应占全球比例分别达到60%、94%、93%的背景下,明年稀土指标增速或将放缓,在供需格局改善后有望支撑稀土价格否极泰来。第二根据腾冲市通告[3],11月26日曾因疫情原因所有人员暂缓入腾,我们认为,缅甸矿短期供应仍存在扰动。第三废料回收企业开工不足,产量下降,废料供应量收紧。四是自今年2月23日氧化镨钕价格达到最高点109.5万元/之后,由于疫情抑制需求以及政策引导等影响,稀土价格开始了长达半年之久的下跌,市场库存持续去化,根据百川稀土周报,厂家库存处于低位,中间商库存一般,一旦需求预期转好带动市场情绪,稀土价格有望上行。

三是中国稀土产业集团动作频出,国内供给格局有望进一步优化。中国稀土产业集团成立于2021年12月23日,首次成立便整合了中铝、五矿、赣矿三大稀土集团并引入中国钢研、中国有研两家稀土科技研发企业,是2016年第一轮稀土大集团整合后的又一重大历史变革。此后中国稀土产业集团围绕资源整合、数字化发展、人才引进等与多方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包括但不限于江西理工大学、广晟集团、中国联通集团、中国工商银行、湖南省人民政府等。我们认为,中国稀土产业集团的成立与发展,有望进一步优化国内稀土供给格局。

建议布局稀土上游资源和深加工磁材的轮动。一是稀土上游有望率先受益于稀土行业的量价齐升;二是稀土永磁由于调价机制大体有1-2个季度的滞后,在稀土价格上涨的初期,磁材企业毛利率承压,但当磁材合同价格逐步重置,高端钕铁硼因其较强的成本转嫁能力,磁材企业毛利率有望重新走阔,从而迎来量价齐升。

钴镍

供需持续双弱,11月钴价小幅下行。需求端,动力锂电领域,国补退坡后,下游汽车厂降本压力大,生产观望情绪浓,电池材料订单缩减,材料厂出于风险规避考量控制原料库存;消费电子领域,终端需求仍较为低迷,且碳酸锂价格波动较大,钴酸锂正极材料厂减少碳酸锂与四钴的采购,控制库存。供给端,10月钴原料进口约5200金属吨,环比-45%,主要系国内疫情导致宁波港效率降低,货物堆积无法入港,延迟报关,10月进口数环比大幅下降。向前看,我们预计11月有望清理部分此前堆积的到港货物,但考虑10月南非的扰动可能影响11-12月新到港数量,二者对冲,我们预计11月钴进口或小幅环增,12月或小幅环减,供给增量有限。我们认为,短期市场成交清淡,整体供需处于双弱,价格上涨乏力,短期钴价有望继续低位徘徊。

近期事件性扰动较大,印尼败诉WTO影响有限,地产刺激支撑镍价。供给端,近期印尼败诉于WTO欧盟诉其禁止镍矿出口,印尼政府表示将会上诉[4]。我们认为,如果印尼上诉成功,则禁矿政策维持,对现状无影响;如果上诉失败,印尼或将重新放开镍矿出口,同时增设关税,此举将改善全球镍供给割裂状态,利空镍价,但抬升印尼镍项目成本中枢。我们预计此诉讼持续时间可能较长,短期对镍供需和价格影响有限。需求端,近期房地产政策刺激,我们认为地产相关产业链有望复苏。镍下游需求70%集中不锈钢领域,不锈钢领域中25%为建筑,则镍下游约18%为建筑,近期不锈钢价格有所修复,我们认为镍价有望受益于地产链复苏而维持高位。向前看,我们认为镍价短期将持续高位震荡,一是宏观预期持续改善,二是镍交易所库存仍维持低位,三是菲律宾雨季来临镍矿价格上行形成成本吃撑,未来期限价差持续或超预期。

投资建议上,近期钴镍板块平均估值水平已经跌至历史PE(TTM)估值约10-20%的分位线,我们建议关注钴镍板块底部布局战略期。

家电:看好家电汽零产业链企业在自主整车崛起及全球化配套趋势下重塑细分汽零行业的竞争格局

家电产业链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并非做整车业务,而是以汽零领域为产业入口。主要原因在于汽零制造与家电零部件制造的底层能力有较多共通之处,因此产生制造能力的协同。暖通产业链、清洁电器产业链在压缩机、电机、阀、泵等方面有技术积累;黑电产业链在影音娱乐方面有技术积累;照明产业链在照明方面有技术积累。再考虑到家电产业链客户开拓和服务能力、稳定高效的交付能力、高品质的质量管理能力,因此实际上是相关多元化。

家电企业转型汽零的方向主要涉及到汽车热管理、EPS电机及制动电机(线控制动)、一体化压铸、车灯供应链、汽车影音等。汽车零部件不同门类间具有技术路径多样性、变化快等特征,因此不同门类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对于零部件供应商(tier1或者tier2)来说,在自主整车崛起及全球化配套趋势下,我们认为国内零部件厂商在生产成本、快速响应能力、保供能力、研发和扩产意愿等方面的优势将愈发明显,国产替代和“走出去”成为必然结果,这个结果还蕴含着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存量零部件技术升级带来的价值量提升、增量零部件渗透率提升。新能源车热管理处于从1到N的快速放量阶段,不断有外来者进入赛道,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变得更为重要。线控制动、一体化压铸、ADB车灯、HUD等赛道仍处于渗透率提升的初级阶段。

► 汽车热管理: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增三电系统,对电池系统、电驱动系统进行热管理成为保障汽车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热管理系统集成化、智能化发展,推动热管理单车价值量由传统燃油车2300元提升至新能源汽车7000元以上,随着热泵技术普及,单车价值量还将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热管理规模1478亿元,2021-2025年CAGR约47.6%;其中,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热管理市场规模约772亿元,2021-2025年CAGR约48.0%。其中,我们测算全球新能源车阀件规模2025年约335亿元,2021-2025年CAGR52.3%,中国市场可达约175亿元,对应 CAGR52.7%。

► 车灯供应链:智能汽车时代,车灯将从传统的功能安全件转向电子化和智能化,LED车灯因其自身属性,完美适配AFS、ADB等车灯智能化系统,将较大程度提升行车安全,加速LED车灯渗透率提升。

► 汽车影音:新能源造车势力普遍将汽车座舱作为“生活空间”并予以重视,通过提升影音娱乐、智能化等功能提升消费者体验、促进需求。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像是家庭生活场景的外延,是在固定居住办公场所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生活空间。家用视听企业也正在利用原有的技术产品积累不断加强与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跨界合作,探索投影仪、XR眼镜、高端音箱在汽车前装和后装中的各种合作可能性。

我们认为过去长期的竞争环境造就了家电产业链在全球视角下突出的比较优势,未来具有深厚制造功力的家电企业将有望借势新能车崛起重塑细分汽零行业的竞争格局。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0905497843626134&wfr=spider&for=pc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2831607086335670&wfr=spider&for=pc

[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0554086648479431&wfr=spider&for=pc

[4] https://news.smm.cn/news/102020170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2年12月11日已经发布的《中金电动车研究:新能源月度数据解读与前景展望》

分析员 裘孝锋 石油燃气化工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10004 SFC CE Ref:BRE717

分析员 邓学 汽车及出行设备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10008 SFC CE Ref:BJV008

分析员 陈显帆 机械军工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50004 SFC CE Ref:BRO897

分析员 曾韬 电新公用环保 SAC 执证编号:S0080518040001 SFC CE Ref:BRQ196

分析员 齐丁 有色金属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40002 SFC CE Ref:BRF842

分析员 何伟 家电 SAC 执证编号:S0080512010001 SFC CE Ref:BBH812

分析员 夏斯亭 化工 SAC 执证编号:S0080522070012

分析员 邹靖 机械军工 SAC 执证编号:S0080522090003 SFC CE Ref:BRY575

联系人 樊建岐 汽车及出行设备 SAC 执证编号:S0080121080144

分析员 王颖东 电新公用环保 SAC 执证编号:S0080522090002

联系人 张家铭 有色金属 SAC 执证编号:S0080121050228

分析员 汤亚玮 家电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110003

法律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地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新能源   碳酸锂   家电   稀土   月度   磷酸   产业链   电动车   前景   需求   国内   数据   价格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