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发现丨2.4亿年前,蝈蝈这样鸣叫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法、德等国古生物学者通过建立远古蝈蝈化石的形态数据库,还原重建出这类昆虫在远古时期的鸣声特点。研究发现,早在2.4亿年前,蝈蝈已经能发出多种不同频率的鸣声。相关研究成果12月13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1.6亿年前蝈蝈生态复原图。(杨定华绘制)

蝈蝈学名螽斯,是一类鸣声洪亮的常见昆虫。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检视了全球各地馆藏的1000多块化石标本,建立起2.4亿至1亿年前远古蝈蝈化石的关键形态特征数据库,并对这一时期蝈蝈的鸣声频率进行了系统重建。研究发现,早在2.4亿年前,蝈蝈的鸣声频率已经复杂多样,在4至16千赫兹均有分布。此时,一部分蝈蝈已能发出12至16千赫兹的高频鸣声,这也是迄今整个动物界最古老的高频声音记录。

2.4亿年前蝈蝈的鸣器:音齿(红框内部分)及其局部放大图(右)。(中科院南古所供图)

进一步的数据库分析表明,2.4亿至1亿年前,不同种类的蝈蝈发声频率明显不同,这极大地降低了干扰,提高了声音交流的效率。综合蝈蝈鸣器、听器的形态特点,研究人员判断,早在1.6亿年前,雄性蝈蝈之间已经能靠声音传递如争夺领地、求偶等复杂信号。

1.6亿年前蝈蝈的听器(红框内部分)及其局部放大图(右)。(中科院南古所供图)

综合其他古生物化石证据,研究团队还对远古森林中的声音做了还原。“我们发现,在2亿多年前,森林中的声音由昆虫鸣声占据主导。到1.8亿至1.6亿年前,增添了青蛙、鸟类的声音。直到大约1亿年前,各类鸣声动物种类增多,渐趋复杂的‘森林交响乐’也越来越接近现代的面貌。”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王博说。

来源:新华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蝈蝈   远古   年前   古生物   鸣声   化石   中科院   昆虫   大图   局部   形态   频率   声音   森林   发现   数据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