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对方是个烂人,为什么我就是无法离开 ta?


亲密关系,是很多人难以攻破的难关。


有的人不敢开始一段关系,而有的人却「不敢结束」一段关系。


最近,X酱和朋友进行了一场有趣的对话。她说自己总是无法离开一段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明明知道对方已经不合适自己,在这段关系里有很多矛盾已经无法解决,自己也很消耗。


她也产生过很多次分手的念头,始终无法迈出那一步。尽管对方对自己不好,但一想到要离别,就会立马陷入恐惧里。离别对她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她从来没有和一个重要他人主动提出退出关系,往往都是其他人先说的离开。


「无法离开」会让人浸泡在一段“有毒”的关系里,无法开启新的生活。


我想到了最近在网上热度很高的综艺节目《再见爱人2》里的张婉婷和宋宁峰夫妇。


在节目中张婉婷表现得咄咄逼人,处处打压老公,就像一个刺猬不让宋宁峰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她总会强调自己的付出,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为主。网友们表示太窒息了,有种把宋宁峰当作下人训话的优越感。


虽然张婉婷表现得强势,情绪不稳定,但宋宁峰还是不愿和张婉婷离婚,这让很多网友迷惑不解:他到底中了张婉婷什么毒?他是有受虐倾向吗?


虽不知道他们相处的全貌,但可以看出来,他无法离开这段关系。


尽管很多人表示,要是有这样的对象,自己早就分手了。但实际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明明在关系受到很多伤害,但依然不愿离开。


例如被“渣男”玩弄感情,却依然不死心的女生;被“绿茶”当做备胎却痴痴等候的男生;被家暴也不想离婚的女性;被语言暴力轰炸不愿分手的男性……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知道对方不好,却无法离开呢?


今天X酱和你们聊一聊。


01

为什么我们无法离开一段“有毒”的关系?


▷ 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简单


心理学家海灵格说过,「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一些人宁愿在原有的关系中受苦,一直抱怨也不愿意改变。


这就会造成受害者心态——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只是受苦的命。


也就是说,有的人虽在一段关系里受虐,在外人看起来是难以理解的,“明明ta对你这么差,为什么不离开”。


但对于ta们的潜意识来说,维持一种不快乐的状态,就像是在上演“我不配被爱”的剧本。为什么呢?因为ta们人生的最初版本就是充满着攻击,伤害和打压的。


在之后的亲密关系中,伴侣用父母相同的方式对待自己,这样的关系模式对潜意识来说是熟悉的。这也叫「强迫性重复」,即我们倾向于重复小时候的关系模式,以便能体验到相同的情感。


另一方面,改变意味着要面对不确定性,要动摇目前熟悉的状态。对ta们来说,「确定已知的东西是安全的,未知的是不安全的」。


美国罗德岛大学的心理学家 James Prochaska 教授曾花费了50余年专注研究“行为改变”的心理机制,研究发现:即使知道有损害的行为,人们也不愿去改变旧有的行为和现状,因为改变会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这个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可能是:


*害怕独自一人的孤独 ;

*害怕找不到更好的人;

*害怕周围的人的议论;

*害怕自己的经济受到损害;

……



▷ 无法面对有缺失的自己


安全型依恋的人内心有一种笃定感,不必过度依赖他人生活,ta们在客体恒常性的环境下长大。


但不安全依恋的人,有强迫性与他人的联结的需要,这会促使ta对另一人的依赖形成生活满意的唯一来源,以此来满足自我内在空虚。


“我的世界只有ta。”个体对他人的强烈依恋会让ta对周遭关系逐渐断开联结。对ta们来说,没有其他可靠的关系支持网,断开和现在伴侣的关系,相当于自己「会失去和世界的联结」。


「失去关系的恐惧远比在关系里受伤的恐惧来得大」,「没有关系」意味着会激发幼儿孤苦伶仃的孤单感,无法和人联结的创伤。


对不安全依恋的人来说,害怕被遗弃是最原始的生存的机制,那是一种存在性死亡的自我泯灭,意味着自我无法存在这个世界上,孤独感将会吞噬ta们。


所以Ta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有关系总比没有关系好」。


这段纠缠受虐的关系可以消耗自己的注意力,但忙于应对和对方的争吵时,就可以暂时不去面对自己的创伤,来降低更大的痛苦。


02

不敢离开关系,让我们美化对方



“爱制造分离,而施虐制造忠诚。”


精神分析认为,我们无法做到断舍离是因为在一段不被爱关系里,我们无法做到“心理断奶”,这使得我们会表现出希望和对方达到融合共生的忠诚。


一段不健康的亲密关系里,越不被爱,就越想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当一个人的内心很匮乏时,别人对ta越不好,ta就会越加讨好和付出。


或许你听过爱情心理学中存在的一种现象「玫瑰色眼镜」。它是指我们看待恋人时会把它戴上滤镜,明明两个人已经存在问题了,但自己会选择否认当前的问题,并对对方的行为合理化,帮其找借口。


相信你一定听过类似的话:“ta对我还是挺好的”“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有趣的是,恋爱时有诸多不满,一旦真的要分手时,就会增加自己的容忍度。ta们一边想要离开,一边又犹豫不决,理性上知道要分手,但情感上却难分难舍;告诉自己不需要亲密爱人,却又不得不依靠亲密爱人。


为了维持“有伴”的状态,我们会忽略对方显而易见的缺陷,这更像是一种活在自己的谎言里,明知道彼此关系有很多不合适,却还是会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直到无法忍受的那一天。


不敢离开并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恐惧,这使得ta们无形中将伴侣物化了。即用爱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补足自己的空虚;缓解自己的孤单……


为了一些不愿承担的后果,ta们选择得过且过,而重复旧的模式,只会得出旧的结果,它给关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让双方都像慢性中毒一样。


03

“学会离开”也是一门必修的课题


▷ 离开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关系结束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也不是抛弃和被抛弃的关系。


当双方的价值观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冲突,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分开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一生中有各种需要克服的课题,在关系中的课题是让我们学会如何爱与被爱,在关系结束时,我们要学会如何好好分离


当我们具有成长型思维,我们会善于打破原有模式,在亲密关系的不同阶段看到不完整的自己,并且学会总结经验,把分离当作是成长的机会。


我们可以好好觉察自己,当每一次要面临关系结束时,自己会有哪些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背后是想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


例如,害怕一个人生活,希望有人陪,觉得自己不够好……


把这些当作一个切入口,我们可以去探寻一下自己内心经历了什么,自己重视什么担心什么。



要知道,所有的症状都是保护自我的防御,当我们开始注意到它时,它就会有松动的可能,并建立起更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


无法结束旧关系,就无法与新的人建立更积极的联结。


并不是永远在一起的关系就一定是好的,「能够允许自己离开的关系」,才是真的能让自己成长的健康的关系。


▷ 相信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不敢结束关系的人,总会对于未来设想最坏的结果,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因为ta无法相信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能力去抵御风险。


这个就需要我们培养自我信赖(self-reliance), 相信自己不再是一个弱小无力的孩子,不用再背负被遗弃的恐惧感,也不必要仰赖一段不适合的关系。


相比于小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性。相信自己拥有力量可以做出选择——「选择留下来去创造想要的关系,或选择离开建立新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只不过还有很多内在的积极资源没有被挖掘出来——例如,让自己快乐幸福的能力。


所以,向外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社交支持网络,向外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安全的力量,并内化积极的信念:“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写在最后


结束一段关系很难, 倘若拖延越久,就会越难。


亲密关系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我们缺失的部分。一段好的关系可以疗愈我们,一段糟糕的关系会教我们如何放手。

一个拥有成熟「自体感」的人不会因为他人的离开而感到生命索然无味,也不需要完全透过他人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当我们学会不再向他人身上索取时,就不再畏于离开。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随心做出选择。


如果觉得本篇有帮助,可以点赞并转发给身边的人呦

~!


Ps : 你们身边有不敢说分手的朋友吗?可以评论区告诉X酱

~



References:

——————

Zhang Defen, We Will Meet Love and Loneliness Eventually, Beijing United Publishing Company, 2018

排版:三酱

作者:三酱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解X心理】


解X心理凡事都有解

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强迫性   课题   恐惧   害怕   个体   自我   结束   模式   关系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