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黄金还贵!这个起源于洲际导弹的材料你可能常看见却不知道

说起聚酰亚胺,你听起来可能会觉得陌生,但一定或多或少的见过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卫星和航天器,你可以回想一下它们的外观,是不是外表常会裹着一层像金箔纸一样的东西?

↑“新视野”号探测器(左)和“詹姆斯·韦伯”天空望远镜(右)。

这种材料就是聚酰亚胺与铝结合而成的多层隔热材料(MLI)。它的作用就是让航天器在太空中超过200℃的“昼夜温差”下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并抵御宇宙的辐射。

↑MLI,全称Multilayer insulation material。

而作为综合性能最佳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之一,聚酰亚胺也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

但要说起它的诞生,还要从洲际导弹说起。

上世纪60年代,固体燃料的洲际导弹开始取代液体燃料的洲际导弹,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发射方式也从地上转入地下,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

↑1962、63年服役的美国 “大力神”2和 “民兵”I洲际导弹(右),燃料分别是液体和固体。

而为了延长洲际导弹在地下发射井中的寿命,则催生了两种超级纤维的诞生。一种是“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简称PPTA,也就是“凯夫拉(Kevlar)”,其强度是钢的5倍。另一种就是“聚酰亚胺”。它们都是美国杜邦(DuPont)公司开发的。

↑杜邦公司生产的聚酰亚胺薄膜(英文称Polyimide,简称PI,Kapton是杜邦对其的注册商标。

这种材料在1961年一经出现,就表现出了优异的机械性能、抗氧化和耐腐蚀性能、耐热性能。

比如杜邦生产的最早商业化的均苯酐型聚酰亚胺,其抗拉强度就可以达到170MPa(1MPa=10公斤的力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强),可靠的工作温度也在-100℃到300℃之间。

所以一经出现,聚酰亚胺就先被用来改进当时洲际导弹正在采用的酚醛材料(也是一种保温材料),用作洲际导弹弹头研究和缠绕固体火箭发动机外壳。现如今,聚酰亚胺在超音速巡航导弹的弹体结构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民兵IA洲际导弹第三级发动机。

而紧随洲际导弹之后的应用就航天领域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可以说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开端,像开头提到的MLI就被用在了首次登月的阿波罗11号飞船上。

↑首次登月的阿波罗11号登月舱,上面的金黄色部分就是MLI。

此外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的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也采用了聚酰亚胺来制成的“观测裙”,这个展开后长达4米的反射板它可以大大增加太阳光的反射面积,让卫星的亮度达到在地面上用肉眼就清晰可见的水平,相当于二等星(天文学中星的明暗一律用星等来表示,星等数越小,说明星越亮)。

时任“东方红一号”技术总负责人的孙家栋院士也曾感叹:考虑到太空的温度,我们采用了比黄金还贵的聚酰亚胺。

↑东方红一号卫星展开观测裙示意图(右)。

看完了在航天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应用后,再看一个航空方面的。

这就是目前在研的“协和之子(son of Concorde)”超音速客机项目,它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2092公里/小时,预计2024年开始制造,2029-2030年投入运营。

而为了解决高速飞行时机身、机翼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可达177度),它就使用了以热塑型聚酰亚胺为基体树脂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每架飞机的用量也将达到30吨。

↑“协和之子”超音速客机项目示意图。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都很高大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洲际导弹   阿波罗   之子   星等   航天器   聚酰亚胺   民兵   示意图   超音速   航天   黄金   材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