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新堂:慈善昆仲生于斯 热心公益不留名

景新堂位于安溪县湖头镇湖二村中山街,由湖头上东李瑶悌建于1921年。2019年,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九批省级文保单位。

景新堂:慈善昆仲生于斯 热心公益不留名

景新堂为湖头清末建筑中的精品,著名爱国爱乡侨亲李尚大、李陆大兄弟的故居

□记者 谢伟端 陈小阳 文/图

景新堂位于安溪县湖头镇湖二村中山街,由湖头上东李瑶悌建于1921年。该堂占地面积约八百平方米,四合院式,由门厅、厢房、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拾梁式木构架,悬山顶。两边护厝。大门内额有“中外所瞻”灰框字匾。左边护厝门额“神州奠定”,右边护厝门额“中原鹿肥”。堂中窗扇、构件、屏风均精雕细刻,异常精美。2019年,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九批省级文保单位。

李尚大、李陆大是李瑶悌之子,他们在景新堂出生、长大。李尚大,印尼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印尼安溪福利基金会会长、印尼侨领。李陆大,新加坡著名实业家、慈善家。他们先后为兴学办教、扶贫济困、赞助公益事业捐赠的资金高达2亿多元。

景新堂

李尚大、李陆大及父母遗照

三个匾额彰显屋主人

远大志向和气概

近日,记者来到景新堂,该楼为闽南典型的五间张双落双护大厝。建筑明间缝以木构承重,山墙面硬山搁檩造,外立面也是典型的红砖白石燕尾脊的闽南建筑造型。下落敞口厅的面阔比顶落的更大,中间增加两幅插梁式构架,圆作,用料硕大。

景新堂细部装饰精美,木雕、石雕、灰塑、彩画、剪粘、软陶等装饰都各有千秋。双凹寿的大门顶上作小卷棚顶,其下插梁圆作,两端开鱼尾叉,梁上斗拱、束木等雕刻花草、暗八仙、鳌鱼等;象座圆雕,憨态可掬。

下落厅、顶落厅以及榉头口的木构架木雕都很讲究。束木广施浅浮雕;金瓜柱圆胖,瓜脚形似鸭掌,牢牢地抓住梁架,瓜脚上还浮雕蝙蝠。

金瓜柱瓜脚形似鸭掌,牢牢抓住梁架,瓜脚上浮雕蝙蝠。

下落厅的狮座结合圆雕、浮雕、镂雕等手法,造型栩栩如生,狮身上还浮雕人物、动物、植物等题材,构图巧妙,层次丰富。宫灯形的吊简垂下两层流苏,简身镂雕、浮雕精美别致。

宫灯

该厝的柜台脚、柱础以白石浅浮雕,一对石构门簪浮雕竹、鹿、松鹤等。水车堵将彩画与灰塑结合,展示了《三国演义》里大量的经典故事,辅以山水花鸟,造型逼真,色彩鲜艳。屋子上的剪粘与软陶装饰,更让建筑增色不少。

《三国演义》绘画

国画砖雕

湖头陇西李氏宗亲理事会会长李启胜告诉记者,景新堂是李尚大、李陆大的父亲李瑶悌于1921年所建,亮点在于:大门内额有“中外所瞻”灰框字匾,左边护厝门额写着“神州奠定”,右边护厝门额写着“中原鹿肥”。“这显示了李瑶悌的远大志向和气概,也表达了他对子女的寄托。”

大门内额有“中外所瞻”灰框字匾

右边护厝门额“中原鹿肥”

左边护厝门额“神州奠定”

如今,景新堂由李尚大、李陆大的堂亲李地金管理、照看。

敢闯敢拼诚信经商

异国他乡创业有成

1920年和1923年,李尚大、李陆大先后在景新堂出生,父亲李瑶悌是当地知名人士,母亲姚卡是位勤俭善良的家庭妇女。李瑶悌对家乡公益事业十分热心,为便利当地孩子就学,于1923年倡议创办慈山小学,李尚大、李陆大童年也就读于此。

1931年,父亲突患重疾,不幸病逝。勤俭持家的母亲坚信读书成才的道理,在家庭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将子女们送进学堂。“我自幼就是一个极调皮的孩子,八九岁就会呼朋引伴赌博,偷自己家的东西,认识我父母的亲友看我那样,都摇头叹息。我母亲为此不知哭了多少回,但她仍然不死心,相信教育的作用,硬是把我往学校里送,总算让我念完大学。大学毕业后虽然没什么成就,不过幸运的是没变成‘坏人’。”时隔数十年后,李尚大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感慨不已。

李尚大先后在安溪、厦门的多所学校学习,在厦门双十中学、集美中学完成中学学业,1947年从福州的福建学院毕业后,应聘到安溪蓝溪中学任校长;而李陆大则先后就读于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毕业后受聘于集美财经学校任教。正是母亲对教育的执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造就了兄弟俩的品格与才识,对日后他们钟情教育、尊师重教、兴学育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48年,国内局势风云变幻,李尚大前往香港,在那里度过一段艰辛时光,并于1952年辗转前往印尼。初到印尼,他先是在一家商行当职员边干边学,很快掌握了经商知识。不久,自幼聪颖、敢干敢闯的他与友人合作成立一家进出口公司,经营土特产品及花布生意。在他的诚信经营下,公司生意兴隆,规模也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末,弟弟李陆大也告别家乡,移居香港经商,开始人生另一段旅程。

20世纪60年代,国际市场木材价格不断上扬,而印尼又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可供开采。瞅准商机的李尚大、李陆大昆仲将此前经商积累的资金投入木材业,创立和声(木材)有限公司,在印尼、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主营木柴种植、砍伐、加工、出口等业务。随着公司业务不断发展,还兼营钢铁厂、房地产、棕榈油等行业。此后,兄弟俩发挥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事业蒸蒸日上,经过几十年积累,分别成为印尼、新加坡两地享有盛誉的华人企业家。

心念故土回乡捐资

修桥筑路兴教助学

虽然身居异国他乡,但李尚大、李陆大昆仲却时刻心系故乡。1985年,带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李尚大回到了阔别近四十年的故乡。“我生在安溪,长在安溪,总是盼望用我的余生回馈养育我的故乡。”站在家乡的土地上,眼前贫瘠、落后与闭塞的情形,以及乡亲们努力摆脱贫困的身影,令他百感交集。站在父亲曾经创办、兄弟俩曾经就读过的慈山小学校园,破旧的校舍令他流下感伤的泪水,也坚定了他为家乡建设尽心力的决心。

“为了家乡我愿意献出微薄的力量,希望对她有一点好处,达到脱贫的目的。”此后,李尚大与胞弟李陆大一起,在重建慈山小学的基础上,联手创建慈山学校初中部,于1989年秋季正式招生;同时,他们还携手创建慈山财经中专学校(现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慈山分院),于1992年秋季面向全省招生;1990年,李尚大力排众议,接手坐落于湖头五阆山麓、濒临停办的安溪农业中学(现为安溪慈山农业学校),捐建教学楼,添置教学设备,并积极寻求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业大学的指导帮助,最终使学校重焕生机;李陆大、吴圣君伉俪1992年回乡,即以吴圣君的名义,捐巨资创建慈山幼儿园……这四所学校共同构成了如今别具特色的慈山学园,并且经过三十多年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同时,为改善安溪山区的交通状况,兄弟俩或合捐或单独捐资,为家乡修桥筑路,先后帮助安溪开凿通往厦门的龙门隧道,修建安湖公路,在湖头兴建振羽大桥、昆祝桥,铺设湖头中山街和瑶闸路水泥路面,修筑长坑至衡阳的公路和桥梁,捐建湖上乡的飞新桥和慈恩桥等,极大方便当地群众来往通行。

所捐公益项目众多

多以恩师名字命名

1990年起,李尚大把生意交给两个儿子打理,自己一年回国三四趟。每次从海外回来,他总要在学校同师生们住上一些日子。他经常悄悄去听课,看学生出的黑板报,还饶有兴致地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文娱晚会等活动,与师生们一起聊天谈心,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

李尚大捐资兴学并不局限在安溪本地,所捐项目虽然众多,却从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1994年,黎明职业大学准备在中心市区东海建设新校区,他主动请缨承担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的全部费用,先后兴建的教学楼分别以中小学老师吴龙江、陈后潮、张圣才,厦门大学原校长汪德耀,著名侨领黄丹季,福建省老领导项南的名字命名,为该校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今日能有小小的成就,可以说都是老师们给我的。这些大楼多数用我老师的名字命名,既是为纪念过去对我有很大影响的老师,也是作为对今天从事教育的老师们的一种鼓励……”他曾满怀深情地说。

此外,李尚大还先后为华侨大学捐资兴建校舍,协助著名音乐家蔡继琨筹建福建音乐学院,支持推动厦门大学创办医学院,致信时任福建省有关领导,建议将厦门集美原有5所高校合并,创办集美大学……

“铁观音”是安溪的特产,过去由于没有茶叶的直接出口权,茶农收益低,生产积极性不高,安溪得天独厚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此,他亲自撰写了一份调查报告,题为《为我安溪人请命》,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央、省领导反映。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帮助下,安溪终于在1996年获得国家赋予的茶叶出口权,极大地促进了安溪茶产业的发展。

办敬老宴三十余载

慈善事业子女接棒

作为慈山幼儿园的创建者,李陆大十分关心幼儿园的发展,每次回乡都会到幼儿园参观走访,并提出相关建议。在幼儿园工作二十余年,如今已是园长的王丽娜清楚地记得,为满足更多孩子的求学需求,2006年李陆大再次慷慨捐资,对学校进行扩建,一个月内两次回到家乡,就学校扩建事宜提出具体意见。“陆大先生讲话轻声细语、循循善诱,思考问题也十分细致周到。他担心孩子们冬天上学会冷,要求建教室时一定要做保温层;担心孩子们课间玩耍不安全,要求楼梯拐弯处缝隙、楼道走廊栏杆间距都不能太大;为避免孩子上课受到外界干扰,要求必须做好建筑的隔音工程……”

除了捐资助学,李陆大还热心参与家乡各项公益事业。1988年起,他连续十几年于元旦前后,在家乡举办“迎春敬老宴”,凡安溪县城年满60岁以上老人都可赴宴。1996年起,他在老家举办湖头李氏宗亲新春敬老活动,邀请年过花甲的老人们聚餐,给他们发慰问金,至今也有二十余载,从未中断。

李陆大还重视文物保护。如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安溪文庙及清朝名相李光地读书处和故居年久失修,他得知后捐资予以修建,使古迹重现光彩。除了家乡外,他还鼎力支持厦门中山医院的扩建工程,捐款建立医院制药中心,并将医院每年收益全数用于改善职工福利,以鼓励员工尽心尽力为病人服务。

1994年,李陆大慷慨解囊,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捐款100万美元,用于帮扶国家西部贫困地区。为表彰李陆大对我国扶贫事业的贡献,中国扶贫基金会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郑重推荐,后经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将该台1980年在金牛座首次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李陆大星”。“中国是我的故乡,我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这里是我的根之所在。当我在海外创业略有成就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故乡和故乡的父老乡亲奉献绵薄之力。我所做的微不足道,但我希望以自己的努力为故乡的发展助一臂之力,造就更多的栋梁之材,为中国添一抹光彩。”1996年,在“李陆大星”命名典礼上,他动情地说。

李尚大、李陆大昆仲不仅自己率先垂范支持家乡建设,还带动海外侨亲关心、捐助家乡建设,对自己的子女更是言传身教。

1991年底,李尚大带着子孙三代回到湖头。次年,他再度带着全家人回家乡参观慈山学园。他要求子女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把慈山学园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

李尚大去世后,他的子女们在香港成立李尚大慈善基金会。他的儿子李川羽、李龙羽遵循父亲教诲,持续不断地关心和支持家乡教育、文体、交通、养老等各项公益事业发展。2009年至今,李川羽、李龙羽昆仲先后捐资建设慈山学校,支持安溪崇德中学、俊民中学发展和慈山农业学校的改造,设立湖头陇西李氏教育基金和上东老人福利金,新建湖头尚大公园及尚大道路等。2019年,李川羽多次回到家乡,实地察看修建中的慈山学校体育馆、慈山农业学校一、二期改造工程和综合训练楼项目,以及慈山农业学校侨建三期工程——实训综合大楼的建设情况。

“为善最乐!你能够帮忙人家就是好事,你在内心上、在精神上,都会感到很舒服。”2006年,李陆大在其外孙大学毕业时,在家长留言栏这样写道。2005年底,李陆大回乡时,目睹家乡湖头医院建筑老旧、院区狭小,就决定建设一所医院,以改善湖头镇及周边乡镇百姓的就医条件。在医院筹建期间,他突然与世长辞,其家人决心完成他未竟的医院建设,无偿提供医院的建设用地并捐资用于医院建设。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紧张建设,医院于2011年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为了纪念李陆大关心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医院取名“安溪陆大医院”。医院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湖头镇及周边乡镇群众的就医条件,为安溪“北线”近40万群众提供医疗、急救、预防、保健等综合卫生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金瓜   安溪县   陇西   安溪   印尼   福建省   厦门   浮雕   回乡   慈善   热心   故乡   公益   子女   家乡   中学   医院   学校   昆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