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缘格局:日本,从甲午战争说起-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点右上角关注我哦↗️

大家好,我是老白。

今天开始,我们要开一个新的系列:中国的地缘格局。

中日关系,一直是中国地缘政治版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历史上大部分时候,日本是作为中国的一个藩属国存在,虽然时不时在东海边抢盗,但基本无法对中华帝国造成威胁。

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打响,随后的日俄战争、1913年的9.18事变等一系列事件,将日本侵华从前期布局推到了实质性操作的一步。

而这一切,我们要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开始说起。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

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和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极大地动摇了清廷的权威性,以后李鸿章为首的江南士大夫集团,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始了洋务运动。

虽然这场运动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然而客观现实却恰恰相反。

洋务运动的所有工业成果都集中于缺乏战略纵深的东南沿海地区。

东南士绅集团在引进工业以及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获得了财富,同时也和西方列强有了越来越多的利益交集。

如此一来,东南地区便有了同中央分庭抗礼的底气。


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非但没有让国家强大,反倒进一步弱化了中国的大一统。

国家在事实上已经逐步倒退回大封建、小专制的落后状态——即各地的地方势力成了自立的诸侯,北京的中央政府与他们不再是命令与被命令的关系,而是彼此商量着来。

同时,国家权力只能管到县城,农村完全是乡绅之下的法外之地。


明治维新

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了他们的明治维新。

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正好相反,明治维新终结掉了幕府时代诸侯林立的状况,借助天皇的权威,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体制,同时通过“奉还籍册”运动,让国家权力延伸到了农村基层。

如此一来,中日两国在国势上一个走向了“分”,一个走向了“合”。


洋务运动进行了三十多年之后的甲午战争,是近代中日两国的第一次交手,也是对两国数十年现代化运动的一次大考。

结果GDP是日本的4.2倍的中国却打输了,不但赔款3.65亿(依当时币值折合为日元,同期日本经济总量不过2.15亿日元),更丢了朝鲜、台湾两个战略要冲。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共经历了5次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

1894年9月初,日军1.5万人分4路向平壤前进,15日发起总攻。

清军分路抗击,各路将领分布在平壤城的各个城门拒敌,战斗一度难解难分。

这时日军占领北门附近山头,居高临下进行炮击,旋即占领制高点牡丹台,清军将领左宝贵不幸中炮战死,玄武门失守。

时任清军总指挥叶志超见北门失守,惧怕万分,举白旗乞降,下令撤军,弃平壤仓皇北逃。

随后,清军又失安州、义州等要地,于9月底撤回中国境内。

平壤保卫战的失败,使援朝清军人心沮丧,士气低落,而日军则乘胜北上,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


2.黄海海战

为掌握黄海的制海权,布局日后向中国的进攻,日军在攻占平壤后,便寻机在海上聚歼北洋舰队。

9月17日上午,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率18艘舰只护送清军至鸭绿江后返航,忽然同日海军中将伊东佑亨所率的12艘军舰相遇,随即命令起锚迎敌。

一场激烈的中日海军主力决战,便在大鹿岛西南的黄海上开始了。

日舰驶近后,依仗其船只的速度优势,以"吉野号"为前锋,用环形阵势包围北洋军队,同时以炮火猛击北洋舰队右翼舰只。

随即,"超勇"、"扬威"两舰中弹起火,失去战斗力,不久后,旗舰"定远号"桅楼被击毁,丁汝昌受伤。

在舰队指挥失灵的情况下,清军各舰猛烈地攻击日舰,"定远"、"镇远"等舰击中"松岛"旗舰炮塔,断其号旗之杆。

"定远"、"靖远"、"广甲"、"来远"等舰密切协同,围攻日舰"比睿"、"赤城号",将其重创,并击毙"赤城号"舰长坂元八郎太,两舰逃离战列。

接着,日军以第一游击队置于北洋舰队正面,而本队则绕至背后,使北洋舰队陷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但北洋各舰仍士气振奋,不停地向日舰开炮。

在激烈的战斗中,"致远"舰中弹较多,舰身倾斜下沉。

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准备冲击"吉野",与敌同归于尽。"吉野"慌忙逃避,并连连施放水雷。"致远"舰中雷沉没,邓世昌等人落水,随从带救生圈跳入海中救他,邓世昌因全船俱没,不肯独自偷生,自沉而亡。

"经远"舰在4艘日舰的围攻下,依然沉着应战,最后被鱼雷击沉,全舰官兵战死。

"镇远"、"定远"舰相互依恃,与敌激战,击中敌旗舰"松岛"和主力舰"吉野"。

"济远"、"广甲"两舰贪生怕死,退出战斗。

历时5个多小时后,日本舰队先行败退,北洋舰队驶回旅顺。

经此一役,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官兵伤亡千余人;日海军5舰受重伤,官兵亡600多人。

从此日本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从而为下一步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登陆创造了条件。


3.辽东战役

日军攻占平壤、控制黄海制海权后,随即于1894年10月下旬向辽东半岛进攻。

9月24日,日军以大部在义州作渡江姿态,暗中派精锐在九连城东北、位于朝鲜境内的水口镇徒涉渡江,绕攻虎山清军,从侧背攻击九连城。

清军不战而逃,仅3天时间,日军即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鸭绿江防线。

随后,连占安东(今丹东)、凤凰城、长甸、海城等辽东重镇,向中国东北境内发展进攻。

10月23日,另一支日军在辽东半岛东岸的花园口实施登陆作战。

清军在此地未曾设防,当后来得知日军登陆时,又没有采取任何应急措施,致使日军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顺利登陆。

11月6日,日军攻破金州,次日占领了大连。

11月17日,日军向旅顺发起进攻。

清军总兵徐邦道率残军主动迎战,重创日军,后因兵力薄弱,又无后援而战败。

最后旅顺口被日军占领。


4.威海战役

旅顺战役,攻下威海、消灭北洋海军即成为日军的目标。

1895年1月20日,日军兵分三路,一路佯攻登州,一路在荣城县成山头登陆,直插威海卫背后,第三路以军舰和鱼雷艇封锁威海卫港口。

1月22日,清廷致电李鸿章:"闻敌人载兵,皆系商船,而以兵船护之,若将定远等舰齐出冲击,必可毁其多船,断其退路。此亦救急之策,着李鸿章速筹度为要。"

但李鸿章、丁汝昌并没有积极出战,以致南帮和北帮炮台先后失陷。

随后,日本陆、海军将北洋海军包围。

从2月5日开始,日军一边用鱼雷艇潜入港内偷袭,一边用炮火轰击,"定远"、"威远"、"靖远"等舰先后被击沉,其余舰只弹药也将用尽。

2月11日,丁汝昌见支援和突围均完全无望,便服毒自尽,以身殉国。

2月14日,清军在投降条约上签字,将港内北洋舰队所剩全部舰只、炮台和军械弹药交给日军。

至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山海关外战役

1895年1月,两江总督刘坤一率湘军出山海关,意欲反攻日军。

从1月17日至2月24日,清军数万人5次反攻海城,皆为日军所败。

1895年2月底,日军分2路向鞍山、牛庄、营口进犯,3月2日攻下鞍山,4日进攻牛庄。

3月7日,日军转取营口,随即攻陷田庄台。

自此,辽东、辽南地区皆为日军所占。


《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日甲午战争自日本不宣而战至1895年3月,战事仅进行了8个月,清军陆军主力和北洋海军即已损失殆尽。

面对军事上的一连串失利,并且行将危及京津的严重局面,清政府对战争前途完全失去信心,便转而求和。

1895年3月13日,在美国的安排下,李鸿章作为清廷全权大臣赴马关与日方谈判。

4月17日,中国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日本控制朝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银2亿两等。

后因俄、德、法三国干预,日本政府被迫放弃了对辽东半岛的占领,由清政府用3000万两白银赎回。


老白说

中日甲午战争,让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的台湾至今还成为我国地缘上的一根刺。

此战之后,日本夺取了朝鲜半岛和台湾,就此拥有了进军东北的跳板,只是由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才最终满足于只控制朝鲜半岛。

然而,这仅仅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此后,日军开始了对华的进一步的进攻。

下一篇,老白将给你们讲述发生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的故事。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那就点个赞吧。

如果你有什么不吐不快的,欢迎留言哦。


参考文献

1、宗泽亚著《清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6

2、王伟著《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大国博弈》,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7.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甲午战争   辽东半岛   日本   定远   平壤   北洋   中国   丧权辱国   马关条约   洋务运动   地缘   日军   舰队   格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