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去世前,托卓琳给江同志4条遗嘱,江同志在追悼会上5次拭泪

作者|宁镜诚

1997年2月19日21时08分,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老人家曾经动情地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事实证明,他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鲜为人知的是,就在邓小平去世4天前,他托夫人卓琳交给江同志4条遗嘱,卓琳是通过写信的方式进行了传达。

后来,在邓小平的追悼大会上,杨尚昆之子杨绍明回忆:江同志本人在致悼词时,5次拭泪。

一、没有想到,他这一步就再也没有回来

时间回到1996年12月的一个早晨,那天,邓小平睡醒之后,感觉呼吸不畅。随后,他开始咳嗽,一度无法下咽。

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因为按照以往的习惯,他会先去卫生间洗漱,然后边吃早餐便看报纸,了解最新的信息。

早上10点,护士会提醒他出去院子里散步,锻炼身体。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王士斌回忆说:“中国的许多重大决策,是他在院子里的那条小路上边散步边思考出来的。”

但在那个早晨,邓小平咳嗽不止,甚至不能正常进食。此时,身旁的医生已经难以应付这种局面,只好把他送进医院。

卓琳后来回忆说:“没有想到,他这一步就再也没有回来。”

住院后,专家分析邓小平的病情说:“他的心脏并没有什么厉害的病,肝脏也好,也没有糖尿病,就是后来神经系统不太好。由于帕金森病影响他咳嗽,影响他吃东西,后来只能吞咽,也影响他活动。他患帕金森症的时间也长,治了十几年,到后来情况越来越差,再后来就是呼吸的问题了。”

一直陪伴在邓小平身旁的医生黄琳这样形容这种病:“那是很折磨人的。”可是,“他是个非常坚强的人,一声不吭。就是这样,而且我觉得他很平静。”

让人感动的是,邓小平生病期间,他的家属和他一样,没有提任何特殊要求,也从不干涉医护小组的方案,大家对医疗组的信任也让医护人员倍感温暖。

1997年元旦那天,天空飘着小雪。301医院,邓小平的病榻旁,随身医护人员黄琳一直守护在他身边。

那天,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一部纪录片。当时,邓小平的身体有所好转,但他还是看不清电视荧屏上那个远远走过来的人是谁。

他问黄琳:“那边,走过来的那个,是谁啊?”

黄琳笑着说:“那是您啊。您看清楚了吧?”

等镜头中的人物走近,他才看清那是自己,老人家腼腆地笑了笑。

黄琳接着说:“这部电视片名叫《邓小平》,是中央电视台刚刚拍摄的,有12集。”

邓小平有些耳背,没有回应,只是一集一集地看下去。当黄琳俯身将电视里面那些颂扬他的话一句句重复出来,邓小平脸上的表情让黄琳印象深刻:“不知道我形容得准确不准确,就是被表扬以后不好意思的那种感觉。”

在最后的那段日子里,邓小平没有多余的话,当身边的人问他,还想交代些什么时,他淡淡地说:“该说的都说过了。”

那年除夕,邓小平的病情虽然很重但是较为平稳。身边的工作人员做了几个菜,煮了饺子,大家一起吃年饭。

饭桌上,众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祝邓小平同志早日康复!”

当晚,警卫战士们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上联是:同吃同住同欢乐同在一个空间”,下联是“爱国爱家爱事业共为一个心愿”。

二、镁光灯裹挟着晨露,凝固成了悲壮

1997年2月19日下午6时许,邓小平的病情出现异常。

此时,老人家的呼吸功能已然衰竭,只能借助机器来维持正常呼吸。早在4天前,邓小平就曾托夫人卓琳交给江同志4条遗嘱,卓琳是通过写信的方式进行了传达。信中写道: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里。

其实对于死亡,邓小平并不恐惧。

戎马一生,他的丰富经历和他所坚持的信仰已经能让他正确看待这一命题。对于身后之事,邓小平有着自己的考虑。

20世纪50年代初,邓小平就在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了字。那份倡议书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凡是赞成火葬办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请在后面签名。凡是签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后死者必须为先死者实行火葬的志愿。

1989年9月4日,准备退休的邓小平就曾交代中央的相关负责同志:“死后丧事也要简化,拜托你们了。”

不仅如此,他还曾对家人多次交代自己的后事。

邓小平的长女邓林深情地回忆说:“爸爸离去是自然规律,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爸爸把一切安排得那么好,关于生死,他很早就开始给我们上课了。饭桌上,爸爸谈得非常轻松。他说,中国人的传统,讲究红白喜事:结婚是红喜事;人死,过了多少岁,就是白喜事。要请客吃饭,办酒席。”

邓林继续说,当时邓小平还讨论骨灰如何处置。最终,和周恩来一样,他选择了大海。

镜头回到卓琳这边。卓琳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只想说,老爷子,我在喊你!你听见了没有!”

可是,邓小平还是没有听见。

1997年2月19日21时08分,邓小平逝世,享年93岁。

第二天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护旗兵准时出现。

7时零1分,在中队长王金耀略带沙哑的一声“敬礼!”中,国旗徐徐升起,直至旗杆顶端。

“降——半——旗!”突然,一声低沉的口令传来,在场的群众眼眶湿润,护旗兵的眼泪夺眶而出。

几乎在一瞬间,中外记者频频亮起的镁光灯,裹挟着晨露,凝固成了悲壮。

2月24日上午,邓小平的遗体在北京火化。

那天9时31分,在中央领导人、邓小平亲属和治丧办公室成员的护送下,灵车徐徐驶向八宝山革命公墓。

从301医院到八宝山,只有2.5公里的路上挤满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人民群众10多万人。

一位82岁的老人一边抹泪一边说:“我一定要送送他。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使我们富起来,都功比天高。”

道路两侧,有青年人竖起一面旗帜,上面写着:“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那是北京的大学生,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捧着邓小平遗像。

人群中,一个来自天津武清县的农民方子青,先是坐汽车,然后转火车,辗转120公里来到北京,送邓小平最后一程。方子青哽咽地说:“是他让我们吃饱了穿暖了。”

远在云南昆明,《东方时空》的编导正在一个村子里拍摄,那里有十几个六七十岁的小脚老奶奶,正在舞龙。

村里的大喇叭突然飘出了哀乐,他们赶去村委会询问,方才得知邓小平去世的消息。

老太太们得知消息后,眼含泪花。她们说:“感谢毛主席,因为他们解放了妇女,不用裹小脚了;感谢邓小平,因为他让我们穿上了毛涤卡。”

三、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对于2月25日,邓小平追悼大会的场景,一位亲历者回忆说:“那天上午,我们从人民大会堂东门进入了邓小平追悼大会的会场。我们看到,邓小平同志的骨灰盒在党旗覆盖、鲜花簇拥下,静静地安放在前台正中。9点50分,伴着沉痛的哀乐,黑色的帷幕徐徐拉开。”

帷幕一拉开,会场内就有人开始小声的抽泣。

这时,众人再也忍耐不住内心的酸楚,眼泪夺眶而出。在江同志致悼词的一个多小时内,场内一片抽泣声。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江同志致悼词,5次拭泪的场景让人心疼不已。刘华清后来回忆说:“老同志都来了,悲伤不已,有的当场晕倒。”

3月2日上午11时25分,载着邓小平骨灰盒的专机飞至1800米高空。当时,81岁高龄的卓琳强忍悲痛,双手颤巍巍地捧起邓小平的骨灰,久久不忍松开。

卓琳一遍遍地呼唤邓小平的名字,最后才将骨灰和五彩缤纷的花瓣缓缓撒向大海。

回忆起这些,医护人员黄琳哭了:“他的角膜也贡献出来了,遗体也捐作医学研究,最后,骨灰也撒到祖国的大海里去。他什么都没有留下,所以我想只能是把他默默地装在我们心里。”

作为20世纪后期,对人类世界影响最大的几个人物之一,邓小平逝世后,各国领导人纷纷发表声明。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一项声明中说:“在国际社会,他将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和生机勃勃的经济发展的主要设计师而受到人们的怀念。”

美国东波士顿的一家餐馆里,克林顿听到邓小平逝世的消息后慨叹道:“邓小平是过去20年里世界舞台上的杰出人物。”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说:“他是使伟大而古老的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改革的宣告者和设计师。”

但是,无论他人如何评价,都抵不过人民的一句: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纵观邓小平的一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他。

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他为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末,笔者想起江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一句悼词:“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坚贞,对我们事业的未来抱乐观主义。”

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

1.杨尚昆之子述说邓小平逝世:江同志5次拭泪——央视国际

2.邓小平逝世22周年|他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中国军网

——END——

#2022生机大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护旗   宝山   之子   同志   中央电视台   悼词   镁光灯   遗嘱   会上   遗体   骨灰   北京   中国   病情   老人家   呼吸   身边   卓琳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