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荆门 读书(节选)

作者:王琼 来源:荆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期刊《作家林》

1 满卷诗书松月明

一部唐诗三百首翻下来,只觉得满目松色,满耳松声,满鼻松香,合上书,仍能看到松影重叠。

松形刚劲,似诤友正直不阿,如老者多智寡言,有凛然不可冒犯之气。信,敬,亲,畏,这是松给落寞文人的印象。

在尘世里待久了,松也悟得了阴阳调和的秘诀,借一片月光轻柔沧桑的容貌,晕染嶙峋的身姿,站在月光下的松收敛起孤寒的面孔,瞬间有了清幽身心的古意。

松,生于幽涧,逍遥旷达;成于阶庭,闲逸清雅。寒来暑往,风云变幻,唯有松岿然不动,渐渐地,松在善感风流的唐人眼里有了远遁尘嚣的仙家韵味。“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贾岛站在松树下,向着群山深处怅然远眺,只见乱云飞渡,层峦尽隐,人影杳然。也许是诗人的失落影响了松,亦或是松的寂寞感染了诗人,他们并峙无言,入了画师的眼,变成了一副清凉后人的画卷。

唐代的月光是清泠泠的,有深情,不似今时漠然,洒在美人肩头,便成了“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映入诗人的眼,就成了可与歌狂的友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更多时候,它避开了人群,一头扎进了深岗密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归隐田园的人平日里要劳作,在筋骨酸痛间把玩一朵菊花便足以远离现世的烦恼,可苦了归隐山林的人,无身形之劳累,诗书阅遍更觉如影随形的孤独难以排遣。

月光随意地挥洒,洒到松上时,便挪不开脚步了,这一路洒下来,便有了松月互映的明媚。

皓首穷经,长夜枯寂,对常健而言,明月的到来恰逢其时,“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的高洁早已化与松月间,照拂着自己的倾慕与向往之情。

明月应有情,识得古曲意。独坐幽篁时,松风吹衣时,明月总在王维弹琴的时候来凑趣,松风能吹冷浸染俗事的热血,明月能抚慰奔波无依的灵魂。月光映照下的王维弹琴长啸,一派超然洒脱状。

在唐代的月光里,只有松是会思考的。在孟浩然富含雅怀逸兴的句子中“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我们看到松月相照,为夜助兴,乃至轻风清泉也忍不住起舞应和,撩拨着诗人踏上了隐逸田园的不归路。

2 细微见美,碎片有光

在候车室等车的间隙,上床后睡意未来的片刻,除了在花花绿绿的手机信息间跳转、流连,如何让碎片化时间变得生动有趣呢?我手头有本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反复翻看,已经多年。

清少纳言何许人?《枕草子》为何书?日本文学史上,《枕草子》和《源氏物语》是平安时代文学作品之双璧,二书的作者被并视为文学史上两大才媛。关于这两个女作家,还有一段逸闻。紫式部在她的日记中品评《枕草子》的作者清少纳言时,语带玄机——“清少纳言这人端着好大的架子”——颇显其妒羡交加的心态。通过《枕草子》推断,清少纳言其人性格洒脱明快,直爽坦率,崇尚自由。

清少纳言把她仕宫近侍一条天皇皇后定子时期里,在宫中生活的种种体验,以随笔的形式记述下来,整理成册,成为晓喻后世的散文随笔集《枕草子》。清少纳言关怀的对象,大到宇宙天象、山川自然,小到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蚊虫跳蚤,任何题材都能在她笔下自由奔放地呈现。

《枕草子》秉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有的篇章逾千字,有的寥寥数字自成一章。《枕草子》打破了我们对文字的固有概念,以为只有那些拥有起承转合、具备完整结构的记录,才是值得把玩的美好文字。

有时候,清少纳言只负责说出自己的感受,至于所为何来,则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比如关于冬天的描述只有七个字,“冬天,以特寒为佳。”欲待细看,却戛然而止,但你的思维会不由自主地由此延展开去。“特寒”是怎样一种景况?冻得鼻青脸肿?龇牙咧嘴?搓手跺脚?满目堆雪?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经历。三两语句,万千意象,字短情长,大概就是这种。

在《枕草子》中,没有不能入笔的,世间奇事、男女之情、个人好恶之性、赏心悦目之事、宫中节会之事等等,不胜枚举。既已入笔,或简劲或敏锐或犀利,都能读出一番风味。书中对“官位”有段描述,说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因为不同的官职加持而受到不同的待遇。看到此,不禁莞尔,瞬间心领神会:势利是自古至今的通病啊!

关于月亮的描述,也只二、三十来字,却形神俱现,“月亮,以晓月为妙。东山之边端,冒出细弯弯的,才教人感动呢。”似曾相识,有如寄居在宋词里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好一幅清丽素简的画面!

时隔数百年,书中所记许多生活琐事、世事感慨仍能引起共鸣:把信寄错让人尴尬的糗事;赶着缝制衣物,临到缝完,才发现表里弄反了的难堪事;寒夜里和丈夫斗气的妇女,着一身单衣瑟瑟发抖,扭头却发现丈夫兀自在暖和的被窝里安睡的恼心事……每每看到这些不值一提的杂事时,并没有陌生反感,倒叫人无端亲切,不知不觉点头颔首。

这世上,既有人钟情于波澜起伏的宏伟大事,就有人属意于凡尘俗世的些微小事。《枕草子》所记,不过是作者心中的一些微妙感动,或赏爱或鄙弃,多着眼在寻常处,可是因其鲜活、真实,尤觉可爱。

有时合上书,不免想:书中所记的点点滴滴的感动,其实也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并无宏大的叙事,不过是些细如微末的凡情俗事,恰恰是从这些碎片中,捕捉到的偶尔泛出的光点,才能让人抵御住数十年细水长流的平淡和温吞。

作者王琼,湖北沙洋人,期刊写手。像影子一样,热衷追逐精美的文字、优秀的人。先后在《现代家庭》《深圳青年》《莫愁》《读者》《思维与智慧》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70多万字。

主播:朱珠

图片:蒋子龙

编辑:晓玲

审核:周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源氏物语   沙洋   旷达   清光   荆门市   荆门   月亮   诗书   宫中   唐代   碎片   明月   诗人   月光   文字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