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溥:勤政守法 居安思危

在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溪隐村有座徐氏宗祠,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是明代“四朝大学士”徐溥的家祠。祠堂为木石结构,显得朴实庄严,古风雅致。

徐溥在少年时代就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私塾求学期间,不苟言笑。他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不断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严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还一直保留着这一习惯。徐溥就凭着这样的持久约束和激励,不断修炼自我,完善品行道德,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徐溥是明孝宗初年的内阁首辅,在朝为官四十余载,居内阁十二年,始终坚持“正心”理念,施以“镇之以静”的政治策略,勤于政事、慎守法度、重视人才。正是由于这些政治理念,群臣兢兢业业,君臣共治,所以才形成明代中期“孝宗中兴”的局面。他以 “正君德”为己任,敦促孝宗勤政;大力倡导忠节观,引领社会风尚;爱护宗族,以仁义为本。徐溥秉持 “任人唯贤”的用人观,对营造弘治朝积极的政治生态多有裨益。在处理与孝宗的关系中,始终以“正君德”为己任,孝宗多能虚心接纳,相得益彰。徐溥一生视“忠节”“仁义”为圭臬,并作为其为人处世的宗旨,被后世视为“贤相”的典范。

徐溥谨记天下为公,不得私于一物,没有在北京城里建造府第,直到将要告老回乡时,才由家人在故里建造一所住宅。回乡之后,他不顾目疾严重,在整个宅第转了一遍,并用双手抚摸着每处墙壁和每根楹柱,家人问:“祖父何必如此?”他说:“我是怕儿辈们把宅第造得太华丽,只要能住就行了。”告老还乡后,徐溥倾其一生所有,在家乡设立义田、义学、义渡,帮助了无数乡邻。弘治六年(1493),其子徐元相在宜兴置义田八百亩,设立义庄,并制定了详细的规约:“老者颁以绢,寡者恤以粟,幼不能读者送之塾,贫不能娶者助之财,死无所归者为之敛。”徐溥担心后世子孙破坏义田,遂上《奏为乞恩请命保守义田事》,“特奏请于朝下,其事于郡县有不如规约者,得官法治之”。后来,徐氏义田又増置一千亩,到清代嘉庆时历经十余世,“子孙食其德不衰”。清人胡宪言盛赞徐溥义田之举:“继父之志而成其事者,孝也;彰君之赐而为义举者,忠也;赡给族人而周其惠者,仁也。”

来源:《群众·大众学堂》2022年第5期

作者:宜纪宣

责任编辑:陈伟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正心   郡县   宜城   宅第   规约   居安思危   内阁   仁义   黄豆   回乡   己任   后世   明代   子孙   言行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