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变?不怕变?怕不变?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丈夫很怕我在周末的时候说:“亲爱的,我有一个想法……”他总觉得我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找事儿。

很多理论、很多实际都在证明着“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与其坐着刷手机被动改变,为何不在有想法的时候主动去改变呢?

我一直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不管生活如意还是失意,只要有机会,我就喜欢折腾一下,喜欢改变一下,若实在是没有什么大的东西可以改变,我也会选择把家具东挪西摆,以求生活里有一些“改变”。

也许是骨子里“不安分”,也许是一直都对生活抱有好奇心。幸好我只是对生活、对物品“总是有想法”,如果对人也如此,估计俺家男人早就把我休了,哈哈。

今天看了公众号“易中天”的那篇《变,还是不变?看看<易经>怎么说》后,对“变化”,对自己喜欢“折腾”,有了一种新的认知,知道了我的生活之所以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不仅跟我这“折腾”有关系,还真包含了先祖古老的智慧哩。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是国人公认的圣人,他却说如果能多活几年,从五十岁开如学习《易经》,他便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易经》确实是包含着巨大智慧的书,只是,我翻开了好多次,却看不懂。

易中天老师在《变,还是不变?看看<易经>怎么说》中,用图文、用通俗的文字,讲解了“泰”和“否”这两个卦象,通过解释这两个卦象,说明《易经》提倡“变化”的中心思想,阐述“位置不对就需要变化,变了就可以更好”的道理。

有句老话说:穷则思变。正符合《周易》记载的说法: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我曾以为《周易》和《易经》是同一本书,今天科普一下后,发现众说纷纭,它俩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不敢偏信百度上的某一种说法,只能期待着权威学者的解答。

易中天老师算是权威,他在今天这篇《变,还是不变?看看<易经>怎么说》中,开篇引用了《易经》,中间又引用《周易》,按此逻辑,它俩应该不属于同一本书,不知道易中天老师后期会不会就这两本书作一篇科普文章。

再说回“变”。很多人不喜欢变化,喜欢掌控的感觉,但凡遇到一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内心会本能地抵触,抵触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这个变化会怎样发展,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会因这个变化而变成什么样。

变化本身无好坏,而且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变化时刻存在,不喜欢变化的人,处在随时在变的事物当中,难免就会焦虑,焦虑久了便会产生其它各种负面的情绪。

大自然有它四季的变换,地球有它的公转和自转,历史的脚步永远不知疲倦地往前,人的心情会随着各种事物而不停地变化,没有谁能在一尘不变的环境中生活,也没有谁一生都不遭遇变化。

大多数人怕变化,或者说不喜欢变化。

比如法定周末可以休息,已经安排好了周末的活动,却在周六还未起床时接到立即前往加班的电话,这是生活中的“小变”。诸如接到亲人突然离世、小区突然临时封控等,这是生活中的“大变”。

小变也好,大变也好,生活中的变化很多都是“突如其来”,让人觉得措手不及,因为有些变化,哪怕我们有了充分的准备,在事情来临的时候,内心依然会惶恐!这是人们不喜欢变化的根本原因。

知道了“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东西后,我们不妨主动出手,将“怕变”改成“不怕变”!

如果在业余时间内,人为制造一些变化,让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时刻处在变化当中,不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还能让自己适应那些强烈的变化。

当大脑和身体熟悉了在变化中作决定的时候,再糟糕的变化,我们也能泰然处之。若总是按部就班,一切事物都按计划进行,大脑和身体就很难接受较大的变化。

很多牛人不仅不怕变化,还害怕生活没有变化!那种“怕不变”的理念,让他们成为塔尖上的少数人,他们总能在变化的事物当中,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当然,不管是“不怕变”的人,还是“怕不变”的人,有些变化不可违背。自然规律、时代进程、大势所趋等,都是大变,是我们要顺势而为的。

相对过去因“穷”则变而说,如今很多变化,已不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为了追求其它比“富”更有意义的东西。

在大时代、大环境中顺应变化、寻找变化,或许是“变则通、通则久”的最好途径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易经   周易   变则通   通则   大脑   事物   想法   周末   身体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