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频亮红灯:应增加户外活动及与同龄人共处时间丨快评

据新华社报道,近期部分青少年的成长亮起红灯:长时间不外出活动,学习只能上网课,在这种生活状态下,部分儿童青少年出现焦虑、叛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现象。文章还引述儿童心理专家的话说,在长时间居家的特殊时期,家长应该高度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用正确的方法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这并非第一次爆出类似问题。青少年居家情绪不良,进而导致心理问题,引发亲子关系紧张乃至自杀惨剧,已经是非常严肃且普遍的社会问题。但应当指出的是,“青少年情绪不良”的原因不止“长时间居家”一个,其所引发的后果也不会仅限于“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是“高度关注,及时疏导”就能解决的。

“长时间居家”,其实只是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一味催化剂,课业压力沉重、亲子陪伴不够、欠缺人际交往、户外活动不够……这些老问题其实一直存在,但无疑长时间居家快速放大乃至迅速加重了这些问题。杜门不出违反青少年的天性,课业压力又不少减;亲子陪伴的时间表面上增加了,但若是不得法、家长一味催逼孩子恐怕会适得其反;至于户外活动,更是被腰斩或是直接取消。

长时间居家使用电子设备,意味着青少年的“屏幕使用时间”又比平常增加了至少一倍时间。本来,“上课读书时间”与“电子设备时间”还相对地泾渭分明,居家上网课让这两者不那么自然地合二为一,很容易导致“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的双输局面。

不但如此,网课与娱乐都集中在电子设备上,又进一步挤压了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时间——本来就被主课排挤的体育课,至此也彻底变成了“线上”的空谈。青少年长时间居家,对生理健康的伤害一样不逊于心理健康。早有研究指出,无论是长时间对着纸张还是一直盯着屏幕都是“近距视物”,其对视力的损害可谓不分伯仲。户外活动时间遭遇“双重挤压”,意味着青少年“远距视物”的时间又进一步减少,无疑会让青少年近视率继续增加。

因此,家长的应对之道就远没有“高度关注,及时疏导”那么简单。在青少年的成长发育期,亲近自然、长辈的陪伴、与同龄人的交往,都是书本知识之外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青少年没有同龄人陪伴,长辈理应审慎考量电子设备的角色——它不能简单代替书本,也在挤压户外活动的时间。众所周知如今的网课大有“反人性”之势,缺少面对面交流意味着大量“大头讲话”的教学内容在强压着青少年儿童回归人类的复读机本质。

学习场景从课堂变成家中,也极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下降,难保不被同一台电子设备上的小游戏分走心神。可想而知,编排合理的网课也无法更不能占据青少年的时间心力,遑论那些专注照本宣科复读的教学内容了。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进了教育?这是一个从感叹号到问号并逐渐变为部分否定回答的问句。

互联网诞生之初,人们曾对这种新技术寄予厚望,冀望其能带来一个更加繁荣、自由、平等的社会,以至出现了“实现平等的利器(The Great Equalizer)”这种美誉。然而在二十多年之后、互联网已大大进化的今天,电子设备里的数字世界不但没有去中心化,反而更为集中,传统世界的种种“教育鸿沟”在数字世界里固化为“知识沟”(knowledge gap)——

可以想见,如果网课老师布置了一道很无聊的题目(比如把一个数字抄几十遍),不同的学生与不同的家长,接受度肯定各不相同。即便人人手头都有了可以接入海量资源的电子设备,也不代表人人都具备了主观意识与能力去求知提高。有效健康使用电子设备的意识与能力,呈现出与家庭教育相称的鲜明阶层特征。中上层家庭的孩子更可能利用互联网提升自我,而底层家庭的孩子则更可能沉迷于游戏和抖音。一句话,长时间网课之不适宜,在于进一步剥夺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体育与德育”的空间。

长时间居家使用电子设备的青少年,需要的正是家长的合理引导。长时间居家,与其说是对青少年儿童的挑战,不如说更是对家长的一大考验。帮助 孩子“挡下”不合理的教学内容(不排除帮孩子做一些无聊的作业),将学习时间与游戏时间尽量分开。家长疏导孩子情绪应从实用出发,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户外环境,面对面与孩子相处,增加孩子与同龄人的相处时间。

王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户外活动   同龄人   复读机   心理健康   青少年   时间   课业   教学内容   电子设备   情绪   高度   家长   儿童   孩子   数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