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淠河的航运时代

淠河水路

淠河为淮河南岸的最大支流,东西淠河在两河口汇合,两河口经苏家埠、六安州城关镇、木厂、马头集至正阳关入淮。 此水路为霍山、金寨、六安一带姜茶麻、竹木外运的便捷通道,淠河的黄金水运通道。

淠河岸边

史料记载:淠河水终年不竭,冬春水深三尺以上,底多淤土,水色澄清,航行可上通至二百四十里之两河口。 两河口以上上游通航能力较差,苏家埠以下通航较为通畅,载重三万公斤,吃水七八公寸的帆船可以通航。

淠河航运起源于元朝时期,兴于明清时期。在明清两朝600多年时期,航运达到鼎盛时期。从元朝开始至1958年,淠河航运有上千年的历史。上游河段较大的集镇有麻埠、流波潼、黑石渡、下符桥等,霍山、金寨、英山等地是大别山茶、麻、姜的主要产区,商业较为繁盛。苏家埠下行五六十里便是六安州城。 州城位于淠河东岸,水陆交通发达,是当地的政治与经济中心。 六安州至正阳关水路二百余里,中间经过新安集、顺河集、单家集、木厂、马头集、隐贤集、迎河集、正阳关等码头。从淠河下运的货物有茶、生姜、麻、纸、竹、木、香榆、茯苓、栗炭、竹扫帚、板票等山货。上行货物,大半是窑货、引盐和布匹。

千帆竞发,往来如梭。

船行与船主

旧时船运的动力,顺风靠帆,逆风靠人力拉纤。上行靠人力,下行靠风力。码头经济应运而生,是伴随商人脚步始终。旧时,淠河沿岸各码头有船行和纤板行。

船行,又称货行,是利用替船民招揽货源从中谋利的一种行业。船行,相当于现在的中介公司,一无船只,二无资金,以“行佣”、“介绍费”等名目。两头获利,一从船民运费中抽成份钱;二从运费中瞄价,从中渔利。

经营船行的老板,多数是帮会把头,有的勾结官府,利用帮会等势力控制船只,把持货源。在运输中发生事故,一概由承运货物的船民赔偿,船行不承担风险。就像没有肩胛的黄牛,因而被人们讥之为“黄牛行”。

船民即船主,以船为家,靠运送货物挣钱,养家糊口。船民经船行介绍货源,必须请船行老板吃喝,拉关系。船到码头,首先要请船行老板上茶馆吃点心,中午下馆子,午后下澡堂。如果有戏院,晚上请看戏。否则,码头货物堆积如山,也不给承运。

货物装上船后,老板立即从运费中扣除高达百分之三十的行佣,另外还要给行员跑褪费。

纤板行与纤夫

纤板是船工背纤的工具。纤板行是替船工介绍帮工驶船的一种行业,相当于现在的劳务介绍公司。纤板行的老板大多也是帮会头目,有的兼开饭店,多数设在离码头不远的河边。

运输的木船

船工,也叫纤夫,在过去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多数原是船民,因遭天灾人祸而倾家荡产成为船工。也有外地逃荒来的灾民、躲壮丁的流民和城市贫民等。从事驶船工是非常辛苦的职业,俗话说:世上三件苦,驶船、打铁、磨豆腐。

河边拉纤的纤夫

纤夫在未找到工做前,可以住纤板行。纤板行内专有草房供失业的船工住宿,冬天铺上稻草,多者十几个人睡在一起。不收房钱,无钱吃饭也可赊欠一些,有时常是稀饭。

船主与船工

船主也叫船民,般民比船工要好一点,船民有船,毕竟有家当,以船为家,娶亲完聚。而船工一无所有,全靠卖力气。如稍不称船主心意,随时随地就会被辞退。辞退没有活干,只有住在纤板行里,等待机会。

船工有长短之分,一年以上为长工,一个航次为短工。淠河航道枯水期较长,多数船主只雇短工,跑一个航次就辞退。所以船工经常要住在纤板行。

船工找到雇主,拿到工线除去纤板行的百分之三十介绍费,再扣除赊欠的饭钱后,到船工手里就没有多少钱了。因此,很多船工到老了都是孤苦零丁,流落街头、码头,以乞讨为生,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

放排

放排是河运的雏形,最原始的行为。山上竹木从山上砍倒,扎成排,宛如长龙,顺河流下,称为放排。放排只能下行,是一项很险的苦活,迎激流闯险滩,势如破竹,但凶险象过鬼门关一样。虽然风险高,但成本低,运输量大,有迅速到达等优势。

大别山竹海

放木排


放竹排

淠河上的重点码头

重点码头有麻埠、下符口、苏家埠、六安城关、木厂、马头集、隐贤集、正阳关等都是重点码头。

(一)、两河口上游重要津渡码头——麻埠

麻埠是一个古老集镇。北魏时(386—534年)为霍州边城郡,故称边城。镇南城楼上镌有"边城保障"四字。

麻埠镇以出产茶、麻著名,镇四周的月牙畈、张家畈、冯家畈、俞家畈、董家畈及杨店、马店一带方圆数十公里,遍地都是麻,路人穿行其间,有步步皆麻之感,古称麻步或麻步川。周围山场面广,自唐宋至明清时期,广植茶树,产量渐增,销往京、津、鲁、冀、晋和内蒙等地。明、清两代,设茶卡,有巡检司保护,麻埠附近齐山是六安瓜片产地的核心区,所产片茶入贡宫廷。清末民初,安徽茶厘分南北两局,南局在皖南屯溪,北局即设于麻埠镇,而其他各产茶地区只设局以下的分卡机构。民国31年,即公元1942年,麻埠年产线麻150万公斤,片茶71.6万公斤,大茶29.8万公斤,茶叶产量、质量为皖西之最。

六安瓜片茶园

麻埠镇的商业以经销茶、麻为主,兼营山区竹、木、扫帚等土特产。民国时期有大小茶行、麻行30多家。春季营茶,秋季营麻,每年4至10月生意兴隆。该镇手工业以推光漆木器最为有名。

大麻图片

麻埠镇南北长,东西狭窄,一条穿街小河自北向南流入西淠河。镇内有北大街、中大街、南大街三条主干街道,宽约4米,石块铺砌,是商业中心。另外还有顺河街、新街、西门街、花桥街等。街侧房屋多为砖木小瓦平房,间杂一些假二层带阁楼的建筑,市容整齐、古朴。

响洪甸水库建成后,麻埠成为淹没区,居民多数迁梅山镇,少数就近迁鲜花岭镇。曾经繁华千年的古镇,沉入了水底。

(二)、中游重要津渡码头

淠河中游重要津渡码头,历来有“一埠、二厂、三马头”的说法。一埠指的苏家埠,二厂指的木厂,三马头指的是马头集。

1、苏家埠:远古时期东淠河和西淠河穿山越谷,在西河口处二河汇合成淠河,再穿越横排头处的最后一个山口,一路向北流入淮河。经年累月的河水冲刷形成一片平原地貌,沿途又孕育了多个沿河小镇,苏家埠是淠河的第一镇。

古渡口木船

相传很早有苏姓船工在淠河摆渡,人们就称摆渡的地方叫苏家渡。这渡口慢慢地发展,聚人聚物演变成码头,码头为行船通商提供了便利,于是不断有人在这码头旁筑路盖屋繁衍生息,渐渐地由苏家渡渡口变成了商贸繁华的苏家埠。

地名的演变,形象地表达了自身演变的历史进程。苏家埠有“小南京”之称,意思是这林立的商铺人来人往的场景就像当时的南京,有这样的称谓当然是功在淠河。淠河成就码头,码头引领舟船,舟船吞吐货物,货物繁荣市场,市场孕育了苏家埠。在苏家埠天造人才,地产博物,先人将麻,茶,竹,木在码头装船,到六安,到正阳关,到河南周口,再转运至北京天津等各地。

老街石板,古巷古韵。

苏家埠老街区3平方公里,街区由南北和东西两条大街十字交叉,构成四条主街,即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四条主街街巷,或以经营的物品命名,如:篾匠街、炮仗街、藻堂巷等;或以方位来命名,如北外街、东外街、小东街、顺河街等;或以大姓来命名:如尤巷、蔡杆秤巷等;或以地名来命名,如同川巷;或以地形特征来命名,如:大淠塘巷、小淠塘巷等;或以建筑物来命名,如:火神庙巷、大王庙巷等;或以经营特色来命名,如:麻市街、鱼市街、竹市街等。

贸易带来了繁荣,使苏家埠的十街九巷,充斥着货栈、商铺、旅店、理发铺、澡堂、饭店、烟馆、当铺、钱庄、药店、茶馆、点心铺、油铺等商铺,手工作坊有银匠店、铁匠铺、刺绣店等,麻市,茶市,鱼市,蹄腿市,竹木市,加上戏院,庙会,集市,当仁不让地使其成为六安的首镇。

街巷的路面都是青石条和鹅卵石铺成,路的中间铺三条青石,青石二旁铺鹅卵石,中间稍高使街面成鱼脊形,便于雨水流入路面下的涵洞。青石的车辙清晰可见,这是岁月的印迹。街巷的建筑都是梁柱式结构围以封火山墙,人字形屋顶铺小瓦。

商贸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批的外地客商,外地客商在此兴建会馆。会馆是外地客商住宿,议事,囤货的场所。至清朝末期,苏家埠会馆有十几所之多,南外居委会处湖北会馆;张家老坎处的陕西会馆;油坊桥处的福建会馆;同川巷的庐阳会馆;苏埠中学东外小街的徽州会馆;蔡杆秤巷北侧的江西会馆和南侧的凤阳会馆;西大街澡堂巷西侧的江苏白马会馆,即今军烈属大旅社;今粮站北侧的旌德会馆;今金陵路新街十字口,即原苏埠炸药厂的山西会馆等十几处会馆。苏家埠盛产大麻,麻商在此设立了怡昌和、万顺源、协兴昌、顺丰祥、永生和等八家麻行,收购的麻皮运销江苏、浙江、河南、山东等地。

白果树——湖北会馆旧址。

当地的一代大商有经营食品的杨大顺和朱之顺;经营药业的张回春、许文和、罗浩然等;经营杂货业的汪同泰、汪东成、罗采文、谭会全等;经营百货业的熊福源、陈宏兴等。百业兴隆吸引清朝名臣刘铭传之子刘春甫来此设立当铺,也吸引银行业来此发展,1940年安徽省地方银行苏家埠收贷处开业,该处归省银行管辖。

一派繁荣富庶安居乐业的场景,于是富商们纷纷解囊捐资建庙。镇上建有二座大庙,一座小庙,一是镇北的大王庙供奉着水神,意愿淠河水福佑民生,人称大王庙巷。二是镇南的火神庙供奉的是火神,意愿屋馆堂所免遭火患,人称火神庙。三是大王庙街北街口的土地庙供奉的土地神,人称土地庙,意愿保一方平安。

2、木厂

木厂镇原是东晋时期苞信县,即现在鲍兴村境内。明朝中后期,牧民多沿淠河两岸放牧,设厂为行政单位,对牧场进行管理。明末清初改牧场为木厂。后因境内淠河水运发达而商贾云集,形成埠头,故又称作“木厂埠”。

木厂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盛产优质稻米、小麦、油料。

鱼米之乡

3、马头集是一座千年古镇,当地人则习惯称之为“马头集”。马头集在淠河东岸,是淠河流域一处重要的码头和物资集散地。

古渡口

马头集就是淠河中下游交汇处一座重要的航运码头。船只从马头集上可溯至六安,下可转入淮河、颍河,到河南的三河尖、固始和淮滨、周口、漯河等处,下更可转入洪泽湖、大运河,可谓通江达海了。

由于航运,马头也就成为淠河流域的一处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大别山的物产极为丰富,那里的竹、木、茶、麻、漆、桐油和木炭等,顺流而下,很大部分在马头销散。

马头四周良田万顷,大米和一些特产,如蓝靛、瓜子、花生,也要通过船只下此外销。同时,工业品洋货如棉纱、棉布、火柴、雨鞋、瓷盆和食盐等,要通过航船运进马头来集散。

(三)、下游重要津渡码头——正阳关

正阳关镇,又名正阳关,系中华名关之一,古称颖尾、颖口、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左传》鲁昭公十二年,即公元前530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颖尾”的记载,以此计算,正阳关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又据明嘉靖29年,即公元1550年出版的《寿州志》记载:东正阳镇,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汉昭烈筑城屯兵于此。据此记载,正阳关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筑城史。

正阳关

正阳镇地处淮河、颖河、淠河三水交汇处,自古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说。扼守淮河、颖河、淠河三水之咽喉,位于淮河中游,是淮河流域重要的水运枢纽,淮河黄金航道流经正阳关,历来是淮河中游重要货物集散地。明王朝见正阳是个收取商人、船民赋税的好地方,于明成仕元年,即公元1465年,在此设立收钞大关,年征税银达62400多两,有“银正阳”之称,“正阳关”即因此而得名。

航运时代的结束

淠河航运发源于元朝,兴于明清时期,至1958年,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的兴建,结束了淠河的航运时代,也终结了淠河航运的千年梦,迎来一个以陆路运输为主的新时代。

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

请看下篇:淠河的人文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航运   阳关   淮河   河口   船民   船主   船工   马头   会馆   码头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