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拖延症成为“DDL”杀手

□曾礼超(西南交通大学)

“DDL”是一个在大学里十分流行的词汇,它的全称是“deadline”,即“截止日期”,尤指大学里各种待完成的任务。

临近期末,各种DDL被提上日程,许多大学生开始手忙脚乱地解决之前堆积的任务,熬夜成为赶作业的主要手段。在此期间,面对迫近的DDL,许多人产生了焦虑、抑郁的症状,给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那么,为什么不提前规划好时间,从容地面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任务,而非要拖到最后时刻再来完成呢?我想那些大学生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却有某种强有力的因素来“阻止”他们这么做——那就是“拖延症”。

调查显示,成年人中拖延症的患病率在15%-20%。受拖延症影响最大的人群是大学生,约36%-45%的大学生有明显的拖延行为,其中有46%-50%的大学生会一直保持拖延状态。那么,是什么导致拖延症的产生?其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

主观方面,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校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业压力空前降低,自控行为较弱的学生就容易患上拖延症。思想在过于紧绷之后就会变得松弛,而一旦没有主动出力将其复归原位,思想之弦就会愈来愈松,愈来愈无法重新拉紧,拖延症也愈来愈难以治疗。其次,部分大学生的懒惰思想也无法忽视。在脱离父母、老师的管束之后,大学生能够自由控制自己的时间,而这些时间一般都用于享乐之中。久而久之,大学生开始厌恶、害怕劳动,越来越不想出力,只想拖延出力的时间。

客观方面,首先是学习任务的性质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如趣味性低,难度性大,价值性小,必要性弱等;其次,在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会被各种噪音干扰,包括繁杂的新闻信息、无用的垃圾邮件、多元的社交关系等等,这些噪音都会影响大学生完成任务的效率;再者,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存在一定问题,相关的配套制度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

为了避免让拖延症成为“DDL”杀手,大学生要破除懒惰思想,不找借口,直面问题;确立坚定的目标,一有想法,立即行动;合理规划时间,提升专注力,减少外部环境干扰;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相关部门要合理改革教学体制,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信仰信念和饱满的工作激情,并循序渐进地渗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都会   作业   纷至沓来   愈来愈   学生会   社交   噪音   主观   懒惰   干扰   客观   杀手   思想   时间   大学生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