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六旬的李敏去北京开会,碰到李讷:妹妹,我们来合个影吧

李敏没有回国前,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别人都叫她的小名“娇娇”,新中国成立前,娇娇回到了父亲的怀抱。

毛主席为她取了新名字,姓李名敏,取自于论语中“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和李讷的名字取自同一句,毛主席开玩笑说:“你们都是爸爸的好女儿,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图 | 毛主席和两个女儿

和小女儿之间的秘密

1940年8月,李讷出生在延安,在戎马倥偬的革命岁月里,毛主席很少可以静下来品尝父爱的滋味,所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毛主席对这个孩子关爱有加。

可身为党的领袖,毛主席日理万机,忙起来的时候不要命,毛主席常常对警卫员说:“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准打扰。”

他一个人坐在屋子里,盯着一个地图看半天,有时候看一本书,有时候写一篇文章,忘记吃饭,忘记洗脸,警卫员为了让毛主席散散心,让大脑休息一下,便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李讷偷偷放进去。

李讷看到爸爸在工作,便会说:“爸爸,散步去。”正在忙碌的毛主席听到女儿的声音,便会抬头看看:“来,我的大娃娃。”

然后便会拉着女儿,走出办公室,到河边走一走,到周恩来家里串串门,他们父女之间有个小秘密,毛主席叫李讷“大娃娃”,李讷叫毛主席“小爸爸。”

每当毛主席好几天没有休息的时候,李讷就会被警卫员送进来,李讷那句“爸爸,散步去。”很管用,李讷日后就回忆说:

我小时候就爱拉着爸爸的手去散步,以前只能拉着他一个手指头,后来拉着他两个手指头,然后是三个手指头,最后是整个手。

毛主席拉着自己的女儿在延安散步,成为了大家眼里的风景线,小李讷在毛主席的怀抱里十分乖巧,不挑食,不调皮。

1947年胡宗南率领20万大军进攻延安,党中央要撤离延安,临走时毛主席抱着李讷站在山岗上,毛主席说:“娃娃,带你看看飞机轰炸,对你是一种锻炼。”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意义深刻,相比毛岸英毛岸青,还有李敏,李讷实在是太幸福了,没有经历过战火,没有见过生离死别。作为父亲,毛主席怎么能不感慨呢,这句话甚至有对儿子和女儿娇娇深深的思念之情。

李讷自从出生后,很少离开父亲,一直到解放战役最后阶段,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挥,把李讷临时交给了李银桥和韩桂馨,这几个月是李讷出生以来,和父亲分别最长的时间了。

那天毛主席正好有空,韩桂馨把李讷送来了,几个月的分别,李讷想念爸爸,看到毛主席便扑了过去:“爸爸,想你呀。”毛主席便抱着李讷说:“爸爸也想你啊。”

“好好学习了没有?”

“听韩阿姨的话了没有?”

父亲的嘱咐让李讷开心不已:“听了,我可乖呢。”

1947年10月李讷刚刚7岁,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了,但因为战乱,学校很难办起来,索性毛主席便亲自上手,教李讷识字学习,韩桂馨高小毕业,更是肩负大任。

毛主席说:“好好学习是好的,但爸爸允许你淘气,淘气是聪明的一种表现。”

1949年初,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人来到了北平香山,进城了,该让孩子们好好读书了,毛主席把李讷送到了离家不远的育英小学,当四年级的插班生。

在北京,李讷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姐姐,李敏。

李敏出生于1936年冬,具体日期贺子珍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陕北天寒地冻,树上挂着长长的冰凌。

娇娇出生后就长得娇小,邓颖超看到这个孩子心疼的不得了,她说:“这真是个小娇娇啊。”还没有给孩子起名字的毛主席一锤定音,决定用娇娇这个名字。

日后李敏的女儿孔东梅回忆,这个极为女性化的名字,因为邓颖超的一句话,启发了博览群书的外公。

娇娇小时候胖嘟嘟的脸,贺子珍和毛主席特别喜欢,傅连璋的夫人陈真仁晚年回忆,1937年的一天,她去看望毛主席,看到了感动的一幕。

毛主席把娇娇放在肩膀上,在地上让娇娇“骑马”玩,贺子珍在一边唠叨:“你快放下来,一会把娇娇吓哭了。”

毛主席更喜欢听到孩子的哭声,毛主席说:“让她哭会,就知道害怕什么了,以后就有了心眼了。”

可还不到一年,贺子珍离开了延安,加上当时全国形势不容乐观,毛主席工作很忙,照顾娇娇的一直是蔡畅和邓颖超等人。

毛主席说:“我们娇娇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在贫瘠的延安,娇娇从小没有吃多少奶水,更多的是喝的米汤,吃的是黑豆,就这样一步步长大。

1940年,毛主席得知贺子珍在苏联寂寞孤单,便把娇娇送到了苏联陪伴贺子珍,一去就是7年之久,到1949年回到父亲身边,父女俩足足分别了9年。

娇娇去苏联的时候还小,加上几年的异国他乡之旅,印象中父亲的样子早已经淡忘,所以一回国便给毛主席写信,其中有一句就是:毛主席,别人都说你是我的爸爸,你到底是不是我爸爸呢?

毛主席太想念这个女儿了,便让贺怡去把娇娇接到了北京,还给她取了名字:李敏。因为在苏联上过小学,娇娇在小学还没有上多久,便上了初中。

图|李敏(左三)李讷等孩子们

李敏和李讷同父异母,虽说也是姐妹俩,但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总是不自在,再加上两个人差不了几岁,生活中有摩擦也是难免的。

毛主席处理两个女儿的关系有妙招,一方面,她对李敏说:“作为姐姐,你要谦让着妹妹。”另一方面,他又对李讷说:“作为妹妹,要听姐姐的话。”

此后,这两个女儿形影不离,毛主席每次给她们写信,也都一概而称,在信的开头写着:我最亲爱的女儿。

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

或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两个女儿都很喜欢古典文学,对此毛主席还专门给她们列了一个长长的书单。

其中不仅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书籍,还有近代鲁迅的书,比如《狂人日记》等等。

李敏曾对爸爸说:“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我实在是看不懂,一会这两人打,一会那两人打,我都搞不清了。”毛主席笑着说:“只有读五遍才行,一遍肯定读不懂。”

从革命岁月开始,毛主席一直有个习惯,他总是白天睡觉,晚上工作,因此可以见到女儿的时间很少,只有在周末才会去看看女儿。

李敏和李讷也很懂事,陪着毛主席去玉泉山散散步,说说话。很长时间,他们还是用信件交流的多。

1958年,毛主席从监护李敏的王医生那里得知,李敏有了男朋友,细心的毛主席特地把李敏叫来询问,要给女儿“把把关”。

问了很久,得知女儿的男朋友是开国中将孔从洲的孩子后,毛主席欣慰地说:“孔从洲我熟悉,我熟悉。”便把这门亲事定了下来。

而李讷这边一直没有动静,她正为选专业发愁,她妈妈建议她选择造船业,因为现在国家建设需要科研人才,但毛主席主张让孩子自己选。

李讷问父亲:“我想选择师范专业,想当老师。”毛主席满意地说:“当老师好啊,爸爸年轻的时候就想当个老师。”

最后李讷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这无疑是一种骄傲。60年代后,国家经济困难,李敏作为姐姐,一直去北大看望妹妹。根据有关标准,每个孩子的口粮是27斤,李讷带头说:“我要再减6斤,吃17斤。”

两个孩子吃得少,也吃不饱,毛主席又不允许搞特殊,她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李讷告诉姐姐说,她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晒太阳可以抵制饥饿,所以她们相约,回到家就晒太阳。

一个周末,毛主席看到两个女儿站在墙根,和罚站一样面对着太阳站着,闭着眼皱着眉,脸上的汗珠不停地落着。

毛主席心疼地说:“你们姐妹两这是干嘛呢,怎么在太阳下站着呢?”李敏说:“妹妹告诉我的,说科学家的一篇论文说,晒太阳可以抵制饿肚子,晒两个小时太阳,就相当于吃了一个鸡蛋。”

毛主席不知道孩子们从哪听说的,但他听在耳里痛在心里。博览群书的毛主席何尝不知,所谓“太阳鸡蛋”的说法其实说的是有利于补钙,紫外线是补钙促进骨骼发育的好时机,不但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而且还能“抗饿”。

这到底是真是假先不论,但两个女儿吃的“鸡蛋”味道并不好,毛主席也站在墙边,晒了一会,然后捏了捏女儿胳膊上的肌肉,皱起了眉,不好好吃饭,多少是有影响的。

图 | 李讷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左1:李讷

毛主席摸着两个孩子的头说:“你们都是好孩子,现在国家困难,很快就会过去的,李讷现在浮肿厉害,爸爸允许特殊照顾一次。”

但李讷说:“我不要,我要和姐姐一样,不搞特殊。”

毛主席平易近人的教育方式让两个孩子深深地记在心里。

两个女儿的遗憾

吕公著曾说,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对于孩子来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李敏的遗憾:搬出了中南海,离开了爸爸。

1962年李敏的第一个孩子出生,这也是毛主席第一次当外公,别提多开心了,每当有空,毛主席便会来李敏这里,逗逗自己的外孙。

一年后,李敏和丈夫商量后决定搬出中南海,出去过自己的日子,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自立精神,一方面可以为毛主席减轻一些生活上的打扰。

毛主席得知后感叹:“何必一定要走呢,记得多回来看看爸爸。”随后,李敏带着全部家当离开了中南海,在北京的一个民居里过起了简单的柴米油盐的日子。

李敏每次去中南海看望父亲,都会骄傲地说:“爸爸,我学会了很多呢,不仅自己可以生火做饭了,还能干家务。”

毛主席笑着说:“看来我的女儿是真的长大了。”

可李敏一直心里难受,自从搬出中南海,此后十多年,因为工作和生活,很少去看望爸爸了,尤其是70年代后。

图|为毛主席守灵的李敏

1976年毛主席病重,李敏前去看望,毛主席拉着李敏的手问:“娃娃,你今年多大了?”李敏说:“爸爸,我39了。”毛主席摇摇头:“不,你38。”

尽管疾病缠身,毛主席依旧清晰地记着女儿的年龄,这让李敏更加难受,她的心里五味杂陈。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李敏得知消息后马上奔赴中南海,在父亲的遗体前嚎啕大哭:“爸爸,您的娇娃来了。”

李讷的遗憾:没有回北京,在外生活很久。

1970年李讷30周岁,按照当时结婚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可她还是没男朋友,作为父亲的毛主席显得着急了。

毛主席曾说过,李讷的婚姻她不会干涉,嫁给一个教师一个工人,就算是一个农民也行。

1971年,李讷接受毛主席建议在五七干校锻炼,期间认识了一个男孩,李讷觉得这个男孩各方面都还好,便交往了一段时间。

随后便把这个消息传到了北京,毛主席正在办公室批阅文件,得知李讷想要结婚了,毛主席欣慰地说:“大娃娃的事情,她自己做主就好,爸爸是支持的。”

不久,李讷和这个男孩在五七干校结婚了,当地领导亲自来祝贺,毛主席还托人送了礼物,那还是一本《恩格斯全集》,李讷看到这个礼物瞬间明白了爸爸的心意,感动不已。

对于从小就在父亲的督促下成长和学习的李讷来说,这套书让李讷在千里之外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

1974年毛主席病重,毛远志找到李讷,让李讷回家看看,李讷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不懂事,在外面一呆就是3年了。

那天李讷收拾了行李带着保姆和孩子坐上了回北京的火车,经过一天的奔波终于回到了中南海,径直走向了毛主席的住处。

因为白内障的原因,毛主席的眼睛看不见,得知李讷回来了,伸出手在眼前不停地召唤着,李讷看到父亲这个样子,赶紧扑在了父亲的怀抱里。

“娃娃,你是不是恨爸爸,这么久不回来看爸爸?”

李讷说:“不是的,我离婚了,没脸回来见爸爸。”

毛主席摸着女儿的脸,老泪纵横,他说:“爸爸不怪你,乡下的苦我是知道的,这次回来就不走了。”

李讷记得很清楚,那天毛主席不停地安慰,问她工资够不够花,生活有没有困难,如果有困难就提出来。

可让李讷没有想到,她回来两年后,敬爱的父亲就离开了人世。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李讷独自站在菊香书屋的后院,看着那汗牛充栋的书架,泣不成声。

小时候,她在这里陪伴父亲度过了多少快乐的时光,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真是岁月不饶人。

罗曼·罗兰说过:“伟人的心灵就像那高山之巅,那里终年狂风大作,云雾满天,可是呼吸却异常的顺畅。 ”

孔东梅日后回忆说,毛主席逝世后,有一段时间李讷特别困难,好在李银桥对他给予了帮助。她还有个儿子叫王效芝,他和他妈妈李讷一样,深居简出不喜欢抛头露面,不拿毛主席的名声搞特殊。孔东梅说:“我祝愿我的表弟,希望他事业有成。”

李讷把这份痛楚变为力量,为了父亲也要好好生活。后来毛主席的卫士李银桥得知李讷一直是孤身一人,便给他介绍了自己的一位同事。

晚年的李讷,生活幸福,和往常一样,站在熟悉的照片前,站在熟悉的书架前,睹物思人。

后记

2003年3月,在一年一度的全国政协会议上,67岁的李敏遇到了妹妹李讷,两个人感慨不已。

李敏身体不好,被女儿扶着走进人民大会堂,李讷身体还好,看到姐姐赶紧上去搀扶,李敏笑着说:“妹妹还是没变样,身体也好。”

同行的还有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然后还合了一张影,孔东梅日后每每看到这张合影都感慨万千,她说:“北京变了,她们也变了,从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变成了慈祥的老妇。”

虽然她们都长大了,但对父亲的怀念没有变,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春意盎然之际和凌冽寒冬之时,李敏、李讷和毛岸青三家都会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相聚,一起来怀念父亲。

值得肯定的是,毛家后代的每个人,都和寻常老百姓一样,过着寥寥炊烟的日子,照片里的沧桑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西班牙诗人塞万提斯曾说过:父亲的德行是孩子最好的遗产。

对于李敏和李讷来说,毛主席便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他没有给孩子们留下半点家私,留下的只有他伟大的精神和高贵的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北京   中南海   周恩来   延安   苏联   警卫员   妹妹   父亲   爸爸   娃娃   姐姐   女儿   名字   两个   孩子   李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