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豪气干云,视死如归,一个比男人还男人的女人

1905年,为了限制中国留学生在日从事革命活动,日本政府于11月2日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秋瑾主张全体留学生回国实行革命。但鲁迅、许寿裳等人主张留在日本忍辱负重以待时机。秋瑾对鲁迅的主张大为不满,认为他贪生怕死。争论之中,她从靴筒取出一把利刀“抛在桌上,以示威吓”。这就是秋瑾,一个比男人还男人的女人。

秋瑾,中国近代革命家,女权主义者,祖籍浙江绍兴,1875年出生于福建省云宵紫阳书院。她自小生性好动,喜欢舞枪弄棒,经常穿着男孩子衣服。早年跟随舅父习武。她天资聪慧,10岁熟读《四书》《五经》,11岁便会写诗填词,且格调高远,有鹏程万里之象。

祖父秋嘉禾感叹道:“阿瑾错生为女儿身了,若是个男孩,定然是人中龙凤!”

祖父的称叹,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像男儿一样建功立业名扬四海的壮志雄心。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秋瑾的父亲秋寿南任湘乡督销总办时,结识了曾国藩的长孙曾广钧。秋瑾以师事曾广钧,师徒二人常诗词对答、互相唱和。后来,经师父说媒,秋瑾嫁给了湘潭富户王鹏远的第三子王廷钧。王廷钧长得面如冠玉,性格有些娘炮,与强悍的秋瑾性格差异很大。

王廷钧小秋瑾四岁,所以家中大小事务,全是秋瑾说了算。王廷钧虽长得一副好皮囊,但毫无才气,两次科考均名落孙山。秋瑾便决定让他用钱捐官。在秋瑾的催促下,1900年,王廷钧捐得了工部主事一职。

后来,秋瑾又让丈夫王廷钧“赈款议叙工部主事”。在湘潭时,她常与唐群英(曾国藩的堂弟媳)、葛健豪(曾国藩的侄女婿葛葆吾之女)往来。三人诗歌酬答,纵论天下,豪气干云,时称“潇湘三女杰”。

1900年,王廷钧携妻子秋瑾、儿子王沅德到北京当官。到北京后,秋瑾结交了《大公报》的女记者吕碧城。吕碧城思想活跃,是一位新知识女性,也是早期的中国女权主义者。她和秋瑾一见如故,彼此惊为天人,从此难舍难分,在京城号称为“双侠”。秋瑾还结识了安徽桐城的才女吴芝瑛。吴芝瑛的丈夫廉泉曾时为户部郎中,与王廷钧同朝为官。秋瑾与吴芝瑛意气相投,遂结金兰之好。王廷钧在官场混得不错,他通过继续捐钱,得升工部郎中,赏二品顶戴,诰授荣禄大夫,秋瑾也被诰封为“恭人”。但秋瑾对这个称号一点兴趣都没有。

在北京期间,她大量阅读了介绍西方民主、科技的进步书刊,开阔了眼界,又亲历了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目睹外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野蛮暴行。她忧愤于心,日夜思谋挽救国家危亡。

王廷钧却整日在外寻欢作乐,秋瑾百无聊赖,便身着男装,出入戏园看戏。王廷钧对此不满,认为妇道人家,抛头露面,有辱家风。夫妻俩发生口角,还打了一架,因自小习武,王廷钧那里是秋瑾的对手。心情不爽的秋瑾离家出走,搬到了阜城门外的泰顺客栈。她呼朋唤友在客栈聚饮,据徐自华的《秋瑾佚事》记载,秋瑾喝酒二十杯不醉,酒后拔剑斫地,火星四溅。

王廷钧苦苦相求,秋瑾才从旅馆搬回家。

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秋瑾决定东渡日本。在日本人服部繁子的帮助下,秋瑾于1904年7月3日离开北京。这一年,秋瑾与王廷钧所生的儿子王沅德7岁、女儿王灿3岁。王廷钧带着这两个孩子到永定门车站送别,秋瑾心如铁石,扭头不顾。

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结交了黄兴、宋教仁、陈天华、鲁迅、陶成章等反清志士。他们秘密结社,以“反抗清廷、恢复中华”为革命宗旨,创办了《白话报》。秋瑾在日本加入天地会,因表现突出,被会众推为“白纸扇”(军师)。后来她又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在日本,秋瑾的革命热情高涨。

有人劝秋瑾行事低调一点。她横眉冷对,怒斥来人为胆小鬼。1905年11月2日,日本政府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以限制中国留学生在日从事革命活动。对此,秋瑾主张全体留学生回国实行革命,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但鲁迅、许寿裳等人主张留在日本忍辱负重以待时机。秋瑾对鲁迅的主张大为不满,这才发生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在日本时的鲁迅

1906年春,秋瑾回国,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后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联系了尹锐志、陈伯平、敖嘉熊、吕熊祥等一批志士仁人,准备发动反清起义。但因萍浏醴起义失败,他们的起义被迫暂停。

1906年冬,秋瑾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湘潭婆家,向家公王黻臣勒索了一笔经费,她声称与王家脱离家庭关系,这笔经费是分家后的“安置费”。秋瑾深知自己从事革命是很危险的事,当时还实行株连制度。她对外宣称与王家离婚,就是为了避免因自己的反清之举株连到王家。

1907年初,秋瑾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和徐锡麟等人约定:农历六月初十同时在安徽、浙江两省发动起义。

但徐锡麟在起义前被捕,英勇就义。收到了徐锡麟失败的消息后,有人劝秋瑾离开绍兴暂避,但她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秋瑾抱定必死之心,希冀以自己的鲜血唤起国人的觉醒。

秋瑾遣散众人,独自留守大通学堂,很快被捕。秋瑾被捕后遭受了严刑拷打。三天后,一代女侠慷慨就义,年仅32岁,留下遗言:秋风秋雨愁煞人!

遇难后,无人敢为秋瑾收尸,是吴芝瑛设法将遗体偷出掩埋,后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后又遭清朝逼令迁移,秋瑾的儿子王沅德遂将母亲迁葬湘潭昭山。民国成立后,经湘、浙两省商定,秋瑾复葬西湖原墓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怕死的人,正是他(她)们的英勇牺牲才换来了崭新的人民共和国。秋瑾的死重于泰山,求仁得仁,死得其所,永垂不朽。

本文zui后引用秋瑾那首有名的《满江红·小住京华》作为结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湘潭   鲁迅   工部   绍兴   视死如归   日本   豪气   浙江   北京   中国   留学生   经费   男人   女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