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下历史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2、概况:1405年--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率船队7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行范围广

4、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二、戚继光抗倭

1、原因:明朝中期,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等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时称“倭患”

2、概况:明王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性质: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4、评价: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意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巩固了东南海防,保证了沿海人民的生命安全。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四、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点

都抗击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都是民族英雄;都得到了沿海民众的支持;都是反抗 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郑和(1371年? [1] - 1433年? ),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 [3-5] (又作“三宝太监” ),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 )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明朝   居住权   葡萄牙   宣德   澳门   海防   倭寇   太监   中国   沿海   初中   关系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