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是如何让唐帝国由盛转衰,孙悟空的原型竟是粟特人?

为什么说是粟特人终结了大唐盛世!

粟特人是什么民族?

跟我国历史有关吗?

估计很多朋友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这很正常,以我们熟悉的历史课本来说,

大多数应该都没学过这个民族。

其实换个说法的话,相信很多朋友就会有印象,

粟特人是活跃在古中亚的商业民族,属于欧罗巴人种。

也就是白种人。

这支民族是丝绸之路的主要掌控者,

对今天的大众来说也许很陌生,

但对于古中国人来说,他们其实是熟人。

这群商业民族很早就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

最早的记载来自《后汉书西域传》:

粟弋国属康居

出名马牛羊

葡萄种果

其水土美

故葡萄酒特有名焉

这里的粟弋国就是粟特人建立的国家。

根据1907年英国考古学者斯坦恩,在敦煌发现的粟特文古信札文献

可以证明粟特人在西元初年,也就是东汉时期就已经掌握了从罗马经过波斯到中国的贸易路线,而最迟在西元4世纪初,也就西晋末年,粟特九姓胡人就已经移居河西走廊,甚至进入长安洛阳定居。

看到九姓胡人,熟悉南北朝的历史的朋友,应该已经想到这群人的另外一个称号--昭武九姓。而这个称号当中的昭武,很有可能是指今天甘肃省张掖市的临泽县

唐朝时称为昭武城,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这群人最有可能的后代就是今天住在中国西北的维吾尔族与回族。

这九姓分别是: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这九姓其实是河中地区的9个部落国家,根据古中国的传统以国为氏,故此得名。

这九姓胡人当中,出了不少熟知的历史大人物,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

安史之乱主谋安禄山(混血);

还有另一个主谋史思明(混血)。

一个半世纪之后的五代十国,还有个后晋的儿皇帝石敬瑭

他也是来自这只奇特的民族。


要说这个民族的故事,

我们还得先从这个民族的起源地说起。

在中亚有条河流叫阿姆河,

这是中亚地区最长的内流河。

流经塔吉克、阿富汗、乌兹别克、土库曼4个国家。

这里在历史学上有个专有名词:河中地区。

阿姆河中游区域就是粟特人生存繁衍的地方,这是一片被沙漠和高山包围的内陆盆地,就算是今天几乎没有人会刻意关注这里,除非你要买天然气。


在海运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古代,这个农耕与游牧交界地带,是丝绸之路的中心转运站。

这个区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萨马尔罕,就是粟特人建立的城市。萨马尔罕是花剌子模的首都。

读过金庸先生《射雕》的朋友,对这个城市应该都不会陌生,就是曾经让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西征时一度无计可施。

后来郭靖横空出世,靠《武穆遗书》才破城的那座坚城。

在这里成长起来的粟特人是天生的商业民族,

当然了,想在丝绸之路上做生意,

刀口舔血是在所难免的,所以粟特人的另一个身份就是雇佣兵

早期的粟特人并没有建立什么强大国家。

史书中写的那些国其实就是部落,粟特部落领袖叫萨堡

萨堡以宗教与血缘关系统治部落

后来粟特人迁居到中国境内之后,这种社会组织依然存在,并且得到大唐朝廷的承认。

得到自治地位。


不过粟特人是怎么跟唐朝攀上关系的呢,这就要追溯到西汉了,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之后,粟特人就开始出现在长安城做生意了。

而在三国时代,粟特人还参与诸葛亮的北伐战争。

西元228年,写出《出师表》诸葛亮第一次启动北伐,凭借马超在西羌中的威望与关系网络,自凉州的月氏胡康居胡

总共有20多个部落参加了诸葛亮的北伐军,其中月氏胡可能是羌族中的小月氏康居胡就是粟特人。

这个盟约的背后其实就是双方的利益交换。

诸葛亮需要粟特人的战力和情报,尤其是骑兵和战马,而粟特人看中的应该是做工精良的蜀锦。


这些高级丝绸在西域是极受欢迎的商品。

这是粟特人在中国战争史上最早登场的记录。

不过这是一次失败的Z治投资,随着蜀汉北伐的多次失败,

这些粟特人和羌族并没有讨到什么好处,反而被曹魏和后续的西晋不断的打压

然后中原就开始大乱了。


西元311年“永嘉之祸”爆发

同年一位粟特商人写信告诉总部的投资人,匈奴攻陷洛阳之后造成的各种破坏惨状

寄信的人是在洛阳待过的,粟特商团首领奈一凡塔克

而此前西晋已经内乱多年,粟特商人早就陆续撤退到甘肃的武威,这封信就是在那里写的。

这封信在1907年长城烽燧下被斯坦恩等人找到

这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粟特文古信札文献中的一份,

不过这封要寄回萨马尔罕的业务通讯,因为战乱,而没能顺利寄出。


不过战乱对粟特人来说其实早已时空见惯,这并没能阻止他们继续前来中国贸易,接下来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

粟特人在河西走廊乃至漠北草原,都延续了自己的殖民据点模式

也就是在合适的绿洲建立居民点或者城市,当各政权的使者的间谍和雇佣军,一边赚钱一边扩张势力。

在乱世之中,这些人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不过进入隋唐大一统时代之后,粟特人还混得开?

答案是显然的。


商人的特性就是懂得见风使舵,审时度势

比如说,山西太原曾经出土一座官员的古墓,这是一座非常标准的西域风格墓葬

墓主人叫虞弘,是典型的粟特地方势力代表,根据墓志铭的记载:虞弘的祖先是西域部族的酋长,在北周时期统领并州代州介州三州的乡团,

并被封为检校萨保府,虞弘这样的粟特贵族被中原朝廷收编的故事在隋唐时代很常见。

现存的62块唐代安、康两姓粟特墓志明显示,共有37人具备武散官或者职官的官位。

其中很多人都参加过唐朝北伐突厥的战争。这些粟特贵族为唐朝立下过赫赫战功

除此之外,民间的粟特人也很活跃,

当年玄奘大师曾想出关到天竺求取真经,但此时还是唐帝国跟突厥大战的年代,所以他受限于禁令被困在边境的甘肃瓜州。

此时大师碰到一位粟特人名叫石盤陀,此人善于齐射,熟知沙漠的地形与各民族的风俗,这个盤陀在粟特语里的意思是神的仆人。

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此人护送玄奘大师偷渡越过玉门关,但是又觊觎玄奘大师的盘缠与悬赏金想出卖他。

过程相当的曲折离奇,路途中二人不停的斗智斗勇,

有学者认为这个石盤陀就是孙悟空的原型,非常的有意思。

唐朝击败了突厥后,西域各国上表“天可汗”尊号全面归服,突厥中的一批游牧的粟特人也归降了唐朝。

对于这些新归附的粟特人,唐朝ZF将他们编户齐民,

在长安洛阳和扬州等地都设有自治的萨堡府,唐ZF给予粟特社区高度的自治权,只要不搞出涉及汉人犯罪事件,其它全部都听任自治。


这种对异族优厚包容的待遇,往往是在中原衰弱的时代才会有的,

但此时的唐朝可是无比强大的盛世。

为什么唐朝对粟特人还如此包容呢?

答案很简单:利益交换。

获得唐朝大力支援后,粟特人完全主导了丝绸之路的贸易。

把唐朝生产的丝绸,变成了丝绸之路上各国都乐意接受的货币,

也就是说,你拿着丝绸可以换到任何货物,而丝绸是中国特产,此时别无分号,可以说当时中国的丝绸就是美金。

关于以丝绸做货币,经常看优质穿越小说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这里就多啰嗦几句,

唐代的赋税徭役制度为“租庸调”,就是以“均田制”为基础,设计的税赋体系。

基本上是这样:每一位被纳入户籍的男子,在16岁成丁后,都可以获得授田,

代价是每年要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服劳役20日,称为庸;若不服役,每日交绢三尺,

每户每年要缴纳丝麻,称为调。


这里可以发现,唐朝ZF向民众征收的税除了粮食之外就是纺织品。

在唐朝,纺织品除了是生活必需品,还是一种纳税用的代用货币,

这造成民间普遍直接把纺织品当成钱来看待。

而且不是零钱,而是大额钞券

看过以唐朝为背景的历史事件的朋友都会发现,

在赏赐的情节时,往往会看到受赏者是捧着纺织品回家的。


西元683年,晚年的唐高宗为风疾所苦,甚至到了间歇性失明的程度。

其实就高血压,当时宫廷御医束手无策,正在此时有人推荐了西域名医秦鸣鹤,此人来自东罗马帝国,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秦鸣鹤在观察病情后指出,这是因为脑内的血栓压迫视神经,只要用针刺破血到放血就可以治疗,

在皇帝的头上扎针这可不是小事,武则天认为这个治疗方案太危险,当即发话要把秦鸣鹤轰出皇宫。

不过被唐高宗制止了,估计是头痛的受不了,冒险也要试一试。

于是“秦氏刺其百会及脑刻穴,微放血而愈

这下子武则天大大的服气,于是“则天皇后于帘内拜谢,并赐物奖之”

赏的是什么呢?

武则天亲自到后宫扛了100匹绢帛

当做这次看病的医疗费用。

看到了吗,绢帛是可以直接拿来当做钱来用的。

因为在唐朝境内,需要缴税的人都需要绢帛,这是唐朝通用货币

而粟特人则把这种货币的使用范围向其扩张到了整条丝绸之路上。


从长安经萨马尔罕--巴格达到君士坦丁堡,

丝绸相当于黄金,是最硬的通货,无人不识。而丝绸是中国可以稳定生产的特产品

这就是为什么唐朝官府要对粟特人另眼看待了。

接下来我们回归主题,来谈谈安史之乱,这是一场让唐朝由盛转衰的大规模内战,

安史之乱发生在西元755年的12月16日,这个年份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分水岭,

这一场规模相当大的内战持续7年多,具体来说是2620天

事先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因此得名。


这场内乱的规模有多大呢,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至农历,一个冬天的清晨,安禄山率领15万士兵包括五个民族范阳(今北京)起兵造反,号称要清君侧

这是历来边将造反的通用口号,6个多世纪后的朱棣造反也是这个口号,

起兵之时,唐朝内地已经70多年没有打过仗,上一次内战是武则天要当皇帝,激起徐敬业起兵反对的那件事,

不过那场dong乱两个月就结束了,只留下一篇千古传诵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也就是《讨武曌檄》。比这更早的大规模内战要回溯到唐朝初年。

所以史书说“民不知战一百数十年”这时唐朝境内唯一有打仗经验的,就是在边区跟外族长期作战的藩镇将领。


所以安禄山的军队就像是热刀子切牛油,所过之处州县望风瓦解

长官或逃或降,在黄河以北唐军没有任何相应的抵抗,起兵33天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

东都陷落后,安禄山挥师向西进攻长安,保护帝都的唯一希望就是死守潼关,如果能保住潼关,就能以拖待变,等各地勤王部队赶到,围歼安史叛军。

负责防守潼关的封常清高仙芝都是久经战争的老将,

当然明白其中关键,不过手底下都是些洛阳少年,带这些新兵纨绔去野战安禄山兵团无异于自杀,

为今之际,当然是坚守不出。


于是双方陷入僵持,然后安禄山就在洛阳称帝,自称大燕皇帝

这种挑衅严重刺激了唐玄宗李隆基,他要马上解决这个忘恩负义的嚣张胖子,

于是听信监军宦官边令臣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具体罪证是tan污军粮。

当高仙芝被绑赴刑场之时,高声询问众军“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

三军将士齐声高呼“

可惜无济于事,两位老将同日被害。


朝廷处死封常清高仙芝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领军20万镇守潼关。

此时唐军仍占据险要地势,本来还有胜算,但是杨国忠这货混啊,他想要速战。杨国忠就是杨贵妃的堂哥

具体原因是“恐其谋己”,这种怀疑并非空穴来风。

根据旧唐书记载:当哥舒翰抵达潼关接任时,就有人劝他:安禄山以杀杨国忠为起兵口号,您不如留3万兵防守潼关,带着精锐回到长安除掉杨国忠。


这是当年汉朝应对七国之乱的妙计,然后旧唐书又说:“翰心许之,未发”“有客泄其谋于国忠,国忠大懼”

意思就是哥舒翰真的想趁机除掉杨国忠,但还没动手就被人告发了。这个奇怪的阴谋在新唐书当中也有,而且讲的更详细前因后果都讲到了,然后内讧就爆发了。

杨国忠为了保住自己,玩命的唆使皇帝迫哥舒翰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皇帝连派十多名使者要求迎战,哥舒翰只好硬着头皮出战,然后全军覆没

这场内讧的影响非常的黑色幽默,失败的哥舒翰看似可怜,其实也没有什么忠君之心。被俘后马上投降安禄山,卑词厚颜求活命

但他对安禄山没啥用,他劝降的老部下没一个投降的。


接下来潼关失守,长安沦陷,玄宗西狩

然后就是有名的马嵬驿之变,西元756年7月15日,

逃亡队伍发生兵变,宰相杨国忠与其从妹杨贵妃双双被杀。

这就是安史之乱最有名的场面,引发后来无数骚人墨客的追思。当然没人同情guo贼杨国忠,

大家追思的都是那个绝代佳人玉环娘娘。

此后玄宗入蜀避难,太子李亨在林州自行登基,政权交替,接着郭子仪被授予重任,奉诏讨伐。

再然后双方阵营都频繁发生内讧,唐朝这边郭子仪被宦官鱼朝恩谗言诋毁,处分是召还长安解除兵权。

所以战争才会拖那么久。

至于叛军这边,更热闹。

内讧的更狠。先是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自立为帝,接着安庆绪密谋要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一咬牙,就带着地盘跟8万兵降唐;然后史思明又背叛唐朝,回头联手安庆绪;再然后两个人又内讧,大孝子安庆绪卒……

接着史思明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最后第二位大孝子史朝义走投无路,于林中自缢

至此,历时7年有两个月的安史之乱方才结束,安史集团当真是父慈子孝


可是这跟粟特人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文献,《安禄山事迹卷》记载:安禄山就是典型的粟特式头目。安禄山的藩镇集团,其实就是粟特武装集团。

这个集团靠贸易筹集军资,打造武器铠甲,并以贸易网和商人身份掩护在各地收集情报。

巩固内部凝聚力的方式则是靠“祆教”仪式,支持粟特人的传统信仰,安禄山往往会装扮成祆教的天神,频繁举行祭祀

安禄山这个名字(亚劳山),在突厥语中是战神的意思,而在粟特语里面则是闪耀的光明之神的意思

这样有效吗?非常有效!

在大乱爆发之前数年,靠着这些宗教宣传,那些流散到各地被压迫为编户齐民的粟特游牧民,频繁的盗窃官马北上投奔安禄山。

而且这种粟特人成为地方藩镇的现象,安禄山还不是特例,到大唐灭亡为止,一共有30个粟特人担任过节度使。

这30个粟特节度史后来演变出33个藩镇,因为有些一分为二了。

占唐代出现过了藩镇总数的40%,所以说粟特人对大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为什么安禄山会想要造反?传统的说法有3个关键因素,

根本原因是:外重内轻

错误决策:李林府想长期掌权

导火线:杨国忠的愚蠢。

所谓的外重内轻是指府兵制败坏


在唐朝初年,关中作为中央朝廷的核心,拥有绝对武力优势,可以粉碎任何造反者。具体来说是唐朝军队员额,承平时期约60-80万人,关中的折冲府有261个,约30万人。在这种数量对比之下任何单一地方都不可能对抗朝廷。


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府兵制败坏,唐朝廷名义上有12万擴骑,实际上能战之人不到8万,而且还被派到蜀中平乱,折损过半。而安禄山则有15万人,你说他想不想搞事情呢?

李林甫想长期掌权则是唐朝当时的Z治惯例造成的Z治错误,开元年间,唐玄宗喜欢让节度使入朝“知政事”也就是成为宰相团的一员。

这就让长期担任宰相的李林甫产生危机感,所以李林甫刻意提拔异族将领担任节度使

因为这些人很能打,但是没有Z治能力,建立再大的功勋也不适任宰相,很安全。

殊不知这种政策,就让异族将领逐渐掌握军权了。


最后就是杨国忠个人的愚蠢,是杨国忠刻意想激反安禄山以便收拾他,杨国忠刻意逼死安禄山造反,以为这样就没人可以威胁他了,然后安禄山就真的造反了。

这大概就是传统上对安史之乱爆发的解释。

这有问题吗?

完全没问题,非常合理啊。

不过这些观察都是基于汉文史书的记载,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历代史学家基于文献研究提出的结论。

你可以把这些原因都理解为明线。

20世纪之后靠着考古研究,我们对粟特人在唐朝的活动有越来越多的认知。


现在我来补充一些暗线吧。

西元7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崛起。

这是千年以来对粟特人威胁最大的势力,因为这群阿拉伯人积极的向中亚扩张,

已经威胁到粟特人的大本营--河中地区了。

河中地区是一片被沙漠包围的绿洲,生产资源有限,重要性在于交通枢纽。

所以过去周边的强大帝国并不会贪图这里的领土,通常只是派人来收税,

说穿了就是价码问题,对富有的粟特人来说这很容易解决,

本来阿拉伯帝国也一样就是收收税,但是西元8世纪前期发生了一场意外,

河中地区的安国爆发了阿拉伯什叶派民变,人数大概是3万人,这在当地规模不算小,

这是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后,中亚地区的第一次民变。


于是阿拉伯帝国派出大军镇压中亚的什叶派,这种冲突显然就不是花钱可以解决的了。

于是粟特人照常唐帝国求助,开始唐军出于天可汗的义务出兵协助粟特人抵抗阿拉伯人,但是十多年之后情况逐渐转变,

唐帝国察觉到了阿拉伯帝国想长期控制中亚的野心,于是开始将方针从援助改为扩张,这种战略调整让中亚地区剑拔弩张。

然后一场中型战役改变了历史……这场中型战役就是著名的怛罗斯战役

有人认为这场战役促成造纸术西传,不过这个说法其实疑点很多

我们先从而不论,我们重点来谈谈这场战役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西元750年怛罗斯战役前一年,大唐朝廷获报:一个粟特小城邦与突厥相互勾结

唐玄宗的反应是派遣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前往讨伐,高仙芝顺利完成任务,不但击败突厥还把勾结突厥的石国也灭了

最终俘虏了国君准备送往长安处决。不过高仙芝没想到的是,石国王子竟然从屠城中逃脱了。

此人身怀国仇家恨,当然不可能善罢甘休。

他前往阿拉伯帝国唆使大食向唐帝国进攻,并保证粟特人会全力协助真主的军队,这就是第二年爆发怛罗斯战役的主因。

由于遭到粟特人背叛,唐军战败,唐朝也永远失去了在中亚的霸主地位。


这本来只是意外,不过这场突发的意外,让在唐帝国境内扎根多年的粟特贵族,在当官的时候开始感觉到压力了。

如果能把这种国际背景,搭配前述的唐朝内部三个问题一起思考,

对于安禄山冒险造反的原因,是不是又多了一个维度的理解呢?

如果只是站在唐帝国的角度来看,很容易把安史之乱当成是野心勃勃的胡人将领发动的内战,只是一场区域性的内乱

但是这样一来,理解就有点脸谱化了:叛军都是奸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等。

但是站在粟特人的角度来看的话,安史之乱可以这样理解:粟特人想在中原扶持出一个新的粟特国家,安史集团当中的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粟特人的混血,叛军的后勤则是依靠粟特人的商业贸易网,粟特人擅长的军事与商业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是后来安史集团的失败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找原因,在一开始迅速胜利取得了半壁江山之后,叛军集团开始出现内讧,

一开始是继承权斗争,安禄山称帝后宠溺小妾段氏的儿子安庆恩,多次公开说要更换继承人。

这就给了安庆绪弑父的理由,要知道粟特人不是汉人,没有什么纲常伦理

玄奘大师就曾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粟特胡人:

性重财贿,

俗轻仁义

嫁娶无礼

尊卑无次

妇言是用

男位居下

风俗浇讹

多行诡诈

大抵贪求

父子计利

财多为贵

良见无差。

听完这种评价

对安庆绪的行为就不会感到奇怪了,但是这也是一场自毁式的政变。叛军当中的粟特势力其实是少数人,叛军当中的多数将领是契丹、奚等其他民族,这些人之所以跟着造反,靠的是安禄山多年恩威并施产生的个人威望,这是一种标准的脆弱统治模式,跟利益集团互相绑定了朝廷是不能相比的。


朝廷那边不管怎么糊涂,输掉多少关键战役,只要能缓一口气,就能重新建立统治权威,就算从唐玄宗换成唐肃宗也没什么影响。叛军这边安禄山一死,族群冲突就不可避免,每一次内讧伴随而来的就是一次族群仇杀。


安庆绪弑父后,安禄山组建的粟特卫队人心离散,从数万人剩下6000人,这点人根本镇不住史思明。

而史思明搞掉安庆绪之后又来个大清洗,让安禄山一系的粟特将领全灭。

史书中说的是“自是禄山之种类歼矣”,然后同样的夺权斗争又重演了一次。

这次是史朝义弑父夺权上台,然后再次清洗,忠于史思明的粟特将领,把叛军的老巢范阳被屠戮一空。

这几次的内战让安史集团分崩离析,最后还站着的史朝义失去了粟特集团的支持,根本无力指挥契丹族、奚族的将领。

到了这个地步,叛乱失败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这就隐藏在盛唐阴影下的粟特人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粟特人的全部故事。

在大乱平息之后,粟特人依然在中国发展,最大的影响是让摩尼教成为回鹘帝国的国教,

并且促使了突厥人的伊斯兰化。

前者的历史影响是后来的蒙文满文都源自粟特文,后者的历史影响是西北与中亚的伊斯兰化。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点赞关注评论!


后记:很多朋友喜欢这样类比:

唐帝国和现在的美帝有很多相像之处?

唐帝国的粟特集团相当于漂亮国的犹太集团,资本何时会反噬?

盛唐衰于粟特人,美帝是否衰于犹太人?

欢迎评论区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帝国   胡人   潼关   西元   西域   安庆   安史之乱   叛军   突厥   原型   唐朝   悟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