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奥战争-“用铁和血”统一德意志

发生于1866年的普奥战争又称七周战争,是近代战争史上发生在中欧地区的一场著名战争,是普鲁士为争夺统一德意志领导权对奥地利进行的一场战争。这次所进行的战争,不是一次普通意义上的侵略战争,也不是一次征服性的战争,而是一次外交性的战争。

普鲁士的目的不是想屈辱奥国,也更不想削弱它,而只是要使奥国认清,在日尔曼,民族主义已经是大势所趋,它要求统一,不准奥国加以反对。进行对奥战争,是普鲁士领导德国统一的关键性一步,俾斯麦对此花费了巨大精力。从1864年10月即对丹麦的和约签字开始,俾斯麦就领导普鲁士政府积极投入战争准备工作,决心使用军事力量来解决普鲁士在德意志的霸权问题。这场战争的爆发,对于双方来说都不意外,而且阵线早已分明。19世纪初,德意志分崩离析,四分五裂,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已面临着一个统一的问题,在统一德意志领导权这个问题上,普鲁士与奥地利相争由来已久,普鲁士虽然在德意志各邦国中实力最强,但比起疆域广大的奥地利来说显然尚逊一筹,长期以来,中欧大国奥地利一直居于领导地位。1848年3月,德意志联邦的各邦代表,在美因河衅的法兰克福召开了预备会议,会上选出了奥地利的约翰大公担任临时的德意志帝国首脑,但这个首脑形同虚设,并没有任何实权,各邦的王公也根本不听他的调遣。

1862年,俾斯麦被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为普鲁士的首相,主张用“铁”与“血”来实现德意志统一的俾斯麦马上开始策划统一德意志的活动,要建立一个由普鲁士主宰的德意志。在普鲁士与丹麦的战争胜利后,俾斯麦又开始策划对奥地利的战争,他认为只有通过一场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德意志的宏图大业。在发动与奥地利的战争之前,俾斯麦先做好了许多外交上的努力,先是跟与奥地利有冲突的意大利结成了反奥联盟,让它在战争开始后从奥地利的背后出击,使奥地利处于两面作战的地步。随后又稳定了当时的欧洲霸主法国,使法国答应不加干涉。当时的奥地利帝国在欧洲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法国的拿破仑三世看来,俾斯麦是在自掘坟墓,所以拿破仑三世不仅没有做好干涉的准备,反而担心万一普鲁士输得太惨,会不会使法国丧失对奥地利的战略优势。俾斯麦就是利用了拿破仑三世的这个心理误算,加上又与俄国交好,成功避免了自己的多线作战。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俾斯麦向奥地利提出了貌似公允却难以被对方接受的条件:两个从丹麦夺来的公国由普鲁士亲王管理,但是不并入普鲁士。奥地利对普鲁士吞并这两个公国的背后企图心知肚明,为了打击普鲁士的野心,奥地利于1866年6月1日提出将两公国的前途交由德意志联盟议会表决,以便使普鲁士与整个联盟为敌。这正是俾斯麦等待着的机会,他立即宣称,奥地利将两公国前途交由德意志联盟裁决的决定破坏了奥普两国共管两公国的加斯坦因协定,遂命普军于6月7日开进了由奥地利管辖下的一个公国——荷尔斯泰因。

6月14日,当奥地利组织召开的德意志联邦议会以9:6的票数通过了反对普鲁士的方案后,俾斯麦立即公使声明:联邦议会无权以这种方式对待它的成员,并坚决要求解散联邦议会。同时向萨克森国王、汉诺威国王等三个德意志邦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接受普鲁士提出的《联邦改革纲要》,并且允许普军自由通过他们的国土。普鲁士的过分要求自然遭到三个邦国的拒绝。当日,俾斯麦请一位法国记者和他共进晚餐,席间他将对三国下最后通牒一事透露给记者,那位记者当即将消息发往巴黎,这等于是公开向奥地利发起挑战。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也是有盟友的,在德意志境内,中南部的邦几乎一边倒地追随奥地利,在北部也不乏它的追随者,但是奥地利的指挥体系效率太低,各邦之间的协调也大成问题。反之,普鲁士则在开战之初就利用它战略性的铁路系统快速抢占要点,迅速控制了汉诺威与库尔黑森诸邦,并占领了德意志联邦议会所在地法兰克福。

14日,普奥战争终于在俾斯麦的策划之中揭开了序幕,20日,意大利按照意普盟约对奥宣战,普鲁士利用同意大利的结盟,将部分奥军吸引到南部战场。普鲁士方面战争的指挥者为总参谋长毛奇将军,他根据自己制定的作战计划,利用先进的铁路运输实施战略输送,使用先进的电报手段进行统一指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25万余兵力和800门火炮集结到了萨克森和奥地利的边境地区,使之在宽约420公里的正面上,完成了集结和展开。俾斯麦万万没料到的是,意大利的军队居然不堪一击,开战没多久就因失败而失去了对奥军的威协力,这就使得预计中让奥军两线作战的设想落了空,普军在战场上的优势已然不再存在,战局变得难以确定了。但在南部意军失利的同时,北部的普鲁士军队在短时间内还是控制了整个北德意志。

7月3日早晨,一大批步行的士兵和骑马的军官簇拥着四个骑马的首脑站立在奥地利杜布村的一个山头上,在中间的是威廉一世,右边是沉着而自信的毛奇将军,左边是普鲁士的战争部长罗恩和忐忑不安的俾斯麦。在他们的眼前是比斯特里茨河谷及周边的大片荒原,在这里即将进行一场决定命运的生死拼搏。8时整,卡尔亲王的第一军团奉命向奥军阵地发起攻击,欧洲有史以来参战人数最多、流血牺牲最惨的一仗打响了!这一天在此参战的双方人数共有45万之多。普军第一军团自西向东对奥军发起了正面攻击,由于地形有利和炮兵的有效支援,奥军很快挡住了普军的进攻,并且展开了反击,第一军团随之陷入危急之中。卡尔亲王极为恐慌,曾要求派预备队支援第一军团战斗,建议第二军团立即投入交战。然而,毛奇对于自己的部署却信心十足,他拒绝改变原定计划。事实上,毛奇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之所以用第一军团去做正面攻击,就是要以此吸引和牵制奥军主力,而以易北河军团和第二军团攻击敌军的两侧和后方,对奥军实行南北夹击。午后一时,俾斯麦忽然发现东边地平线处有一行树林似的东西向萨多瓦方向移动,有深入奥军炮火火力范围之势,他问毛奇这是怎么回事。毛奇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会,然后神色庄重地向国王报告:“陛下已经赢得了这场战役,而且也将赢得整个战争。是太子的军队到了,他们正在十分出色地分割奥军,您将马上获得全面胜利,维也纳即将俯伏在陛下面前。”

俾斯麦

从侧翼杀来的普军劲旅使毫无防备的奥军整个阵线顿时陷于崩溃之中,奥军各部溃不成军,三个小时后,萨多瓦战役以普鲁士全胜结束。此战奥军伤亡、被俘人员虽达45000余人,虽然是溃败,但奥军总司令贝奈德克率领的15万人总算是从战场上安全撤退了。普军在作战中伤亡达1万人。此役决定了战争的命运,奥地利军队已无力再战。胜利之际,普军上下兴奋不已,军事将领纷纷主张长驱直入占领维也纳,迫使对手缔结城下之盟。俾斯麦毫不客气地指出,那样只能是让法国渔翁得利,只怕普军未入维也纳,法军已过莱茵河。再者俾斯麦还有更深远的用意,打败奥地利只是开头,普鲁士真正的敌手是法国,俾斯麦绝对不想把奥国变成一个死敌,因为他知道有一天为了欧洲的霸权,德法之间势必要做一次决斗,所以到了那时,他希望奥国能保持中立。因此俾斯麦不仅不进军维也纳,反而主张与奥地利签订极其宽大体面的和约。当普鲁士国王选择与军人保持同一立场时,俾斯麦断然递交了辞呈。最终在王储的斡旋下,普鲁士国王终于决定按照俾斯麦的意思办。事实证明俾斯麦是英明的,在随后的普法战争中,奥地利果然没有乘机对普鲁士下手,从而使普鲁士避免了两线作战之忧

7月26日,德奥缔结停战协定,8月23日奥普签订了《布拉格和约》,普鲁士获得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及汉诺威等地,而奥地利退出了德意志联邦,昔日奥地利在欧洲的政治地位就此一去不复返了。普鲁士因获得汉诺威、石勒苏益格、黑森和纳绍而大大扩张了自己的版图,与德意志南部各公国也分别订立了有利的军事盟约,次年以普鲁士为首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基本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对当时的欧洲而言,普鲁士取得的是一个魔术般的胜利,正在坐山观虎斗的法国完全没有料到普奥之间的战争会是这样一个结局,完全没有给这个欧洲霸主插手的机会战争就结束了,拿破仑三世到这时才明白,一个新的强劲对手已然出现了。普奥战争后,由普鲁士控制的北德意志联邦成立了,但是南部的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斯-达姆斯塔四邦仍然置身于联邦之外。俾斯麦没有因为它们在普奥战争中站在奥地利一边而惩罚它们,也没有强迫它们加入北德联邦。俾斯麦只是把普奥战争后法国对莱茵河诸邦的吞并野心通知给巴伐利亚国王及南德意志诸邦政府,从而在南德诸邦中造成了恐惧法国的心理。利用南德意志诸邦的这种心理状态,俾斯麦获得了它们的支持,促使南德诸邦与其缔结同盟,为下一步的普与其缔结同盟,为下一步的普法战争做好了准备。现在,德国统一已经只剩最后一个障碍,当然也是最大的障碍,那就是拿破仑三世和他的法兰西帝国。

在奥普战争中,普军广泛使用装弹方便、发射速度快的线膛后装炮,并充分发挥了火车和电报在战争中的作用,第一次成功地体现了“闪击战”的军事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这场战争的计划是由普鲁士参谋总部事先经过周密计划设计出来的,一反从前那种全靠战场指挥官的临场发挥的作战方式,从而使德军的参谋总部从此在战争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普鲁士两个杰出的人物也就此展现到了世人面前,他们就是首相俾斯麦和参谋总长毛奇将军。

老毛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德意志   俾斯麦   普鲁士   拿破仑   奥地利   战争   公国   法国   军团   联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