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脉·创造 - 品饮岩茶的赏心雅事与岁月传习

母树大红袍(彭善安 摄)

武夷岩茶是茶叙的佳品,赞美之辞广见于茶书、词著之中。

尤其是诗句:

香含玉女峰头露,润带珠帘洞口云。

——清·沈涵《谢王适庵惠武夷茶》

触人神经,引人遐想。

品茗观云(彭善安 摄)

品茗观云(余晓春 摄)

武夷岩茶作为乌龙茶中的特种茶,在日常品饮时,既别于质量审评,也别于茶艺表演。

重点在品赏滋味、香气,领略茶韵,以及种植山场、制作工艺、品种之差别,同时观赏冲泡手法和器具。

茶(彭善安 摄)

茶山的纹路(王大鹏 摄)

生长于武夷山中的那些茶叶,早期也是制作成团茶饼茶,明朝奉诏改制成散茶,后制成绿茶。

武夷春茶(王大鹏 摄)

由于山场分散,采摘、挑青时间拖长,茶青或受日光侵晒,或被抖动所致,变软退,因之而作,想不到味更厚、香更高。

便逐步加强晒青、附以摇青、进行炒揉、炭焙等工艺,茶品优于绿茶,便按此法而为,当然工艺要比制作绿茶更加繁复。

翻山涉水挑茶青。(郑友裕 摄)

这种做法被当时请来编修《武夷山志》的王复礼拾记起来,标题《茶说》,时约在清康熙后期。因为其时也无乌龙茶、青茶类别,叫什么名称呢?就按产地叫岩茶吧,既含地名,又体现制作工艺。有人把它和此前的武夷茶混为一谈,谬也。

由于其滋味厚重,品饮之法自然别于团茶、饼茶、绿茶,即小壶小杯,细品慢啜。

最早见证此品法者,当系清永安县令彭光斗。

其文曰:

余罢后赴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相待,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多矣。

——清乾隆三十一年·彭光斗《闽琐记》

彭光斗作此文时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文中茶乃“真武夷也”,煮啜之法是否由武夷传去,不得而知,待考。

二十年后,大文人、美食家袁枚品茶武夷感谓就更多了。他说武夷品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并发出了“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见袁枚《随园食单》)

他曾戏言武夷人饮茶:

一杯啜尽一杯添,笑杀饮人如饮鸟。

——清·袁枚《试茶》

此二位饮君,不但高评武夷岩茶,而且还写到当时品茶所用小壶小杯和小口细啜饮法,此当是功夫茶之雏形。但是他们没有说出岩茶特点,略显不足。还是乾隆《冬夜煎茶》诗中云“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他喝出的“骨鲠”,很多当今人认为就是“岩韵”,乾隆可算是品茶大家了。

大概十几年后,又出现两位品饮岩茶高手,他们分别是天游观道士静参和福州大文人、曾任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的梁章钜。他们夜谈茶事品鉴岩茶时,总结出四等:

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清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需从舌辨之,微乎微矣。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品茶》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品茶》(资料图片)

这“四字观”可说是衡量岩茶的尺牍。不过对于审评者来说,它似乎简单了一些;对茶农来说,又显深奥了一些。

审评时要讲“八个因子”比较复杂,茶农、茶家表述很直爽,用是否有骨头、厚重、顺滑、喉底香、饱满来衡量它。

现在有的喝茶人喜煞口、霸气、张扬,有的爱温柔、含蓄、细腻。

武夷岩茶(王雨婷 摄)

岩茶资深前辈们,认知性高,又富学养,他们描述岩茶滋味就更文学了:滋味丰富,有层次感,茶韵悠长等。岩茶“泰斗”姚月明还有特别的两种感觉,他曾说:上好岩茶有可以“咬”的感觉,是因为有果胶附在牙齿表面;茶喝下喉后,鼻子有茶香气呼出。

有人说,喝岩茶只注重香气,就显得外行了。因为香气易识,滋味难懂。至于香形只是在似与不似之中,关键在引导。很玄。

判别岩茶的标准是: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讲求山骨、喉韵;茶水厚重,馥郁芳香,气息幽远,清爽甘润,岩韵明显,故有“浓非厚,淡非薄”之说。这是优质岩茶的表现。分辨方法是比着喝。

至于品饮岩茶的器具。旧时当地人比较简单:泥炉、木炭、山泉水、铁皮壶。

清朝、民国时期,只有茶家、茶行、寺庙道观等有茶山者或有钱人,才能得以小壶小杯,细斟慢品。但是有钱的闽南和潮汕人泡饮岩茶很讲究,必备陶土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至于炭薪,多以木炭,讲究者以甘蔗渣,甚者以橄榄核,煮品仪式感极强。还有一种曰“潮汕功夫茶”一盘一船,一壶三杯。

奉茶时,尊者或长者为先。一轮后,滚水烫杯,周而复始。

陶土炉(资料图片)

玉书碨(资料图片)

孟臣罐(资料图片)

若琛瓯(资料图片)

20世纪50年代,茶山分给农家,茶产后有人为鉴自家茶品,也会用一盏泡后,倒入饭碗,以观汤色、闻香、尝滋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收购时和茶行讨价还价。但大多茶农不懂如何效仿,以争取更好的茶价。

人民公社化后,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茶价也关乎着社员收入。队中几位懂茶者,也会将茶泡而品饮,以向收购站积极议价论价。不过,大多社员并不关心,也不过问审评之事。这种状况至少维持三十多年。

1981年,天心大队茶山分给农户,1984年国家取消茶叶统购统销。初时由几家出口公司代理户收购,自产自销的茶农概不懂先自我评后去讨价。此间,也极少人把品饮岩茶作为赏心乐事,茶家中绝少见盏杯之类雅器。

此后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陆续有茶农自找市场,本省之云霄、诏安、厦门,后延伸至广东的潮汕、广州。卖精茶,先自品,心中有数;给买家品,以论价。随之盖盏、小杯、汤碗便时兴了起来,种类渐多,质地逐优。还有那各种佳木之茶桌椅,木、石茶盘,五花八门,各式各样,那是店家的门面。但泡具不外水壶、盏、杯。为了待客之便,用壶者渐少,盏便通行。

对于紫砂壶,是清代、民国时期品饮功夫茶的主要器具,主要是因为当时品饮武夷岩茶者多为文人雅士、官家富人。他们不但对茶品讲究,而且对茶器也颇挑剔,因紫砂壶既可泡茶,又可欣赏把玩、收藏,便非常受宠。据说其选材、制作、造型、质地很有说法,非行家不得其奥。

同时认为紫砂壶泡茶,更能发茶之真味,茶汤滋味更加醇正,且有较好保温作用。适合老茶人慢斟细品,尤适应茶艺表演之用。但有人认为用紫砂壶泡茶,不方便投茶和“快出水”。

用白瓷盖碗泡岩茶,较之于紫砂壶更晚,却因其实用性和便捷性较强,故得以迅速传播。

白瓷盖碗泡岩茶(武夷山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其优点是便于投茶、冲水、刮沫、闻香、看汤色、观叶底,还方便倒茶渣。其吸水性为零,吸附性极低,无论泡过什么茶只要一烫就净。故而有利于品鉴多样性岩茶。

白瓷盖碗泡岩茶(郑长敏 摄)

20世纪末又传入公道杯和闻香杯。公道杯有利于均匀茶汤、公平待客。

羊脂白玉公道杯(资料图片)

而闻香杯不适合品岩茶之用,岩茶只要闻盖香、尝水香、闻杯底,而闻香杯显得多此一举。

茶传友谊(郑友裕 摄)

品茶会友(王小伟 摄)

武夷岩茶自生成之日,便有与之俱来的特性,即制作有其技,茶品有其性,品饮有其法。这也是岩茶的重要传统之一,习之、研之,不亦乐乎。

武夷茶园(张栋华 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潮汕   骨鲠   乾隆   盖碗   赏心   文脉   功夫茶   茶农   紫砂壶   公道   文人   器具   绿茶   香气   滋味   岁月   资料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