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越来越难以容忍谎言,亲子教育如何灌注道德价值?

说谎,无论在哪个社会文化背景下,都被赋予了负面之意。

问题是,我们经常为说谎搭建了合理化的免责理由,比如,家长向孩子说谎,因为确保孩子不受伤害,所以爸爸或者妈妈,抑或其他长辈,告诉孩子有些食物不能吃,因为里边有虫子(或者妖怪?)。为了让孩子专注学习,家长很多时候过度牵强地搭设了不好好上学,就必然导致衣食无着的前景判断,通过“吓”孩子来达到目的。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父母感情破裂,已经决定要终结婚姻,但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所以在孩子面前仍然装得恩爱有加。又如孩子生病时,尽管可能病情很严重,但家长要告诉孩子的是,很快就可以“好”了。

这些是对的吗?

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美国哈佛人口与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希塞拉·博克的代表作《说谎:公共与私人生活中的道德选择》一书,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这本书指出,欺骗孩子通常让家长不会觉得存在心理负担,因为父母会觉得孩子“比其他人更需要关心、支持和保护。(所以)不让他们接触粗暴的言语和可怕的信息,用美化和掩饰让他们远离恐惧,就像为他们遮风挡雨那样自然”。

希塞拉·博克认为,“不加修饰的事实、漫不经心或带有恶意的表达方式”,确实可能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但必须注意的是,家长有时很可能混淆“真相”与“真实性”,也就是将故事、笑话、偏离事实的东西与谎言混为一谈。家长可能因为觉得孩子“好骗”,用谎言来忽悠就可以让孩子安分,其实这很容易被孩子看穿。


孩子成长过程中,注定要渐渐地加深对这个世界各种真相,包括不无残酷性的事实真相的了解。如果因为担心孩子受伤害,接受不了比较严酷的事实,就一直为之“挡风遮雨”,不惜采用一以贯之的谎言,这终将导致孩子在父母无法封锁所有事实信息,而导致孩子猝不及防地接受事实真相的情况下,造成剧烈的沮丧。

希塞拉·博克还指出,在紧急避险以外的情况下向孩子说谎,无论家长自己觉得有多少善意,但事实真相其实是,家长的动机并不是纯粹客观和无私的。比如,家长可能是担心引发家庭矛盾,或者要花费更多精力来向孩子解释某些方面的事情,所以用谎言来节省精力耗费。又如,父母如果走向婚姻破裂,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其中一方或双方对婚姻存在严重不忠,在孩子发现问题时,父母可能解释宣称是自己存在太大压力,这种谎言必然重创孩子的道德认知。再如,父母习惯于操纵孩子以及其他亲属,或者公司同事,被孩子洞察后,解释说纯粹是为了保护对方,这会导致家长信用瞬间破产。

《说谎:公共与私人生活中的道德选择》这本书触及了私人生活(家庭和社交关系圈)和公共生活(政府、医药、法律、学术、新闻等领域)中的欺骗、谎言。在笔者看来,家长与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共读这本书,可以很好地探求在当前一个多元性、复杂性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坚持道德底线,如何有效实施道德选择,从而让孩子真正理解做一个道德的人,一个诚实的人,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注定不会产生遗忘、数据记录将很大程度上伴随终生的信用机制下,从容自如地生存发展。

正如书中所说,导致我们降低道德底线,对说谎不再产生强烈道德排斥感受的一类谎言,就是所谓的“白色谎言”,也就是无意伤害他人,不具备道德意义的不实之词。比如,我们在寒暄时,夸奖亲友,在社交联系中,习惯性地恭维他人。这类“白色谎言”经常被形容为社交关系中的润滑剂,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克林顿的例子已经说明,“白色谎言”固然可以让人进入一个所谓左右逢源的自在状态,却注定侵蚀自己的道德自觉,从而让自己说出危害性更大、对于自身信用影响明显的谎言时,并不自知。

其实,从近年来频频曝出的所谓“00后改造职场”的现象来看,年轻一代对于谎言哪怕是礼仪性谎言、“白色谎言”的接受度,相较于其他世代的人们显得更低。在当前和未来的社会环境中,社交场景中,真实成为更受欢迎的润滑剂。而网民对于学术机构、教育机构中作弊、抄袭、欺骗性研究也表现出更强的“洁癖”倾向。




所评图书:

书名:《说谎:公共与私人生活中的道德选择》

作者:(瑞典)希塞拉·博克

译者:胡萌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9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北京大学出版社   谎言   道德   新生代   社交   亲子   真相   事实   白色   家长   父母   价值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