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秀:毛主席原配妻子,结婚3年病逝,建国后毛主席为她破例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来信者是他原配妻子罗一秀的哥哥罗石泉,罗石泉在信中表示想要去北京看看。

毛泽东曾再三告诫身边的秘书,不允许亲戚来北京看望他或是给亲戚安排工作,很多家族总有一种旧的观念,觉得只要家族里有一个孩子出息了,就能吸孩子的血,靠孩子的关系走后门,以此来使家族繁盛。

毛泽东非常讨厌搞这种关系,所以才会立下这样的规矩,以身作则,坚决不搞裙带关系。建国后,许多亲戚都曾给毛泽东写信,表示要来北京,或是希望安排工作,每当收到这样的信,毛泽东都会毫不犹豫地拒绝掉。

不过收到罗石泉的信后,纠结之下的毛泽东还是破了例,而这其中的很大一个原因,多半便在于毛泽东对未曾承认过的原配之妻罗一秀充满了愧疚。

未曾承认过的原配之妻

毛泽东所处的时代,处于旧秩序走向没落,新秩序崛起的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既有崇尚封建迷信思想之人,也有追求自由新思想之人,而毛泽东便是后者。

毛泽东从小便慧敏好学,就这样,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一再去大城市求学,大城市里革命闹得厉害,学生们自发组织游行运动,让整座城都充斥着自由、民主的精神,在这种环境下读书学习的毛泽东,自然无法接受老一辈的封建理念。

也因此,毛泽东从未承认过父母的包办婚姻,并直言道:

“我从未和她在一起生活过,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

毛泽东口中的她,便是罗一秀,他未曾承认过的原配之妻。

毛主席父亲

古时有一传统观念:

“不孝有三,一、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二、 阿谀曲从,陷亲不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

这其中,“不娶无子”为最大的不孝。

毛家人世代务农,上过学读过书的少之又少,封建观念根深蒂固,也因此,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早早的便给儿子包办了一桩婚姻。

婚姻对象就是湘潭县杨林乡罗氏家族中的罗一秀。

罗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相比当地的其他家族要富裕不少,再加上罗氏家族和毛氏家族祖上有亲戚关系,结亲之后便更亲上加亲了,毛顺生对此很是满意,便向罗氏提出了联姻之请。

而毛泽东的婚事便是这样被定下来的。

这期间,父母根本没有问过毛泽东的意愿,而是跳过了毛泽东,直接向罗氏求亲,也正是这样,这桩包办婚姻才会使毛泽东感到生厌。

在罗一秀满18岁之时,毛家将她接过门,而那时的毛泽东才14岁。

14岁的毛泽东没有能力反抗父母,而那时他也不懂婚姻的重要性。

罗一秀是典型的封建女子,她从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夫大于天”、“女子要三从四德”,嫁进毛家之后,罗一秀没有丝毫怨言,勤勤恳恳的操持家务,将毛泽东视作她一生的依靠,尽心尽力的侍奉着公婆,照顾着毛泽东的生活起居,给他洗衣送饭。

罗一秀的表现让毛家人很是满意,而毛家人期待着毛泽东有一天能情窦开窍,改改对媳妇的态度,早日和罗一秀成为事实夫妻,为毛家开枝散叶。

不过让毛家人失望的是,毛泽东对父母的包办婚姻很是抵触,在罗一秀过门后,毛泽东从未和她同居过,就算是单独处在一起,也不会说上几句话,也就更别提生出感情了。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毛泽东所处的那个时代正处于战火四起的乱世,在这样的乱世中,毛泽东从小便有着十分强烈的爱国情怀,渴望走出家乡,去大城市求学,闯出一番天地,用自己的本领报效祖国。

拥有雄心壮志的毛泽东,自然不甘心一辈子窝在家乡里,更不愿包办婚姻将他束缚住,让他丢了闯荡天下的雄心。

可毛泽东的父亲毛远顺就不这样想,毛远顺种了一辈子地,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教育,思想固化严重,认为儿子的梦想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罢了,他还是想要儿子早些开枝散叶,为毛家多添些人,让家族人丁繁盛。

为了使毛泽东的注意力转移,毛远顺不允许毛泽东读书,也别是读“杂书”,而毛泽东也因此常常和父亲吵架,特别是在父亲将罗一秀接过门后,与父亲的矛盾便更深了。

毛泽东与父亲对立的行为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青少年时期的叛逆,毛泽东有独立的思想,他有自己选择人生的权利,而他的父亲却站在“过来人”的角度,干涉了他的独立,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毛泽东自然会选择反抗。

这种反抗不是叛逆,而是他为自己争取权利与自由的表现。

毛泽东的反抗表现在很多方面,第一,他坚决反抗包办婚姻,对婚姻对象罗一秀不理不睬;第二,他更坚定了读书的念头,和父亲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

以这样的方式,毛泽东争取到了他想要自由,但生活在毛家的罗一秀却饱受煎熬,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折磨。

她的婚姻虽然得到了毛家与罗家的支持,但她的结婚对象却从未正眼看过她,而这也造成了她心灵痛苦的加剧,从一个爱笑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闷葫芦。

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1909年,毛泽东与父亲的矛盾激化,这年的他16岁,按照农村的习俗来看,虚岁17岁,已经过了16岁了,是该娶妻生子的年龄了。

为此,毛远顺向毛泽东提出了正式结婚的建议,让他赶快把罗一秀娶回家。

讨厌包办婚姻的毛泽东自然万分不愿意,为此,毛泽东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打算离家出走,躲避父母强塞给他的包办婚姻。

命运是眷顾他的。

毛泽东的求学之心得到了了东茅塘(毛泽东的祖居地) 一位见多识广的先生,也是他的堂伯父毛麓钟的支持。

就这样,毛泽东以“求学”为借口离开了家乡。

彼时的罗一秀已经是个20出头的大姑娘了,比毛泽东年长的她又怎会不知毛泽东之意,毛泽东这是在逃避父母的包办婚姻,不要了她了。

就这样,毛泽东的离乡读书举动给罗一秀带来了致命一击,在毛泽东走后,她整日郁郁寡欢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于1910年的正月初二因病去世。

建国后为她破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去了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当了半年兵,毛泽东接触到了革命,也让他在这半年内想明白了自己的理想,他所求的便是革命,通过革命改变中国旧社会,让中国变成一个自由和平的国度。

1914——1918年,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光,也是与初恋杨开慧相识的时间,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达成了他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追求。

或许是受过去经历的影响,毛泽东一直提倡自由婚姻,并把男女放在平等的角度上,对封建礼教批驳万分。

曾经,他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婚姻上的迷信问题》一文,到了和平年代,他还曾提出过“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支持妇女工作。

毛泽东和罗一秀的故事讲到这里还未结束,红军时期,毛泽东曾在陕北接受过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并告诉斯诺:“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

毛泽东的内心深处是抵触、不承认这段包办婚姻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毛泽东的思想也愈发成熟,对这桩婚姻也有了新的看待,这段婚姻说到底不过是旧社会的产物罢了,因为旧社会的观念,父母给他整了一桩包办婚姻,而女方罗一秀也在不幸福中病逝,不难想象,当毛泽东收到罗一秀的死讯时,他的内心是有多么的不安与愧疚。

所以,尽管毛泽东从未承认过这段婚姻,毛家人还是把罗一秀作为毛泽东的原配妻子写入了族谱,而毛泽东也未曾断了与罗家的联系,一直没有忘记罗家亲属,和罗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罗一姑的堂兄罗石泉更是成了毛泽东开展农民运动的骨干成员,不过后来,罗石泉被当成了反动派关押入狱,直至1941年才出狱。

得知罗石泉出狱后,毛泽东还特地给他寄了一笔钱,让他好好照顾自己。

而毛泽东对罗家的眷念也延续到了建国后,1950年5月,毛泽东让毛岸英回湖南省亲,并交代毛岸英一定要去看看罗一秀的堂兄罗石泉。

就这样,毛岸英来到了罗石泉的家中,在临走前还送给了他一盒茶叶和一些钱,罗石泉对此很是感激,并在之后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希望去北京看看。

或许是念及曾经的旧情,想起了罗一秀,毛泽东破例同意了罗石泉的请求,让他来了北京,和他一起聊天散步。而毛泽东关怀罗家人的举动,想必泉下有知的罗一秀也会感到无比的欣慰。

从少年时期,毛泽东便深刻认识到了中国旧婚姻制度的弊端,他不希望还有人像他一样,经历那样的婚事,也不希望罗一秀的悲剧重演。

也因此也有了他本人和他领导的新式婚姻的实践。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

婚姻法中明令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的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并严令禁止重婚、纳妾、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的行为。

婚姻法实施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的婚姻制度。

中央人民政府关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命令

正是这项婚姻法的颁布,让广大中国妇女挺起了腰杆,从封建婚姻制度下彻底解放了出来,而婚姻法公布的背后,毛泽东则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毛泽东率领着人民走向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打倒了封建礼教,带领着人民走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同时,也解放了妇女。

感谢伟大的毛主席,没有您的付出,哪有如今自由和平的社会!

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罗氏:毛泽东基于早年经历形成的婚姻观——《毛泽东研究》、龙剑宇

几多挚爱几多忧,毛泽东和他的四任妻子——《党史纵横》、巴志鹏

青年毛泽东的爱情、婚姻和家庭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胡庆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原配   石泉   婚姻法   旧社会   湖南   北京   封建   观念   妻子   父亲   父母   婚姻   家族   自然   思想   自由   罗一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