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就这样走向了结局,它留下的两大疑问,是时候解开了

从双十一当天开播,《天下长河》更新三周,已经临近尾声。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剧的视角。

它站在了靳辅、陈潢的视角,告诉我们,史书或许可以是帝王将相的家谱,但真正伟大的,是历朝历代,那些千千万万,不断奋勇向前、勇于担当的人民。

这无关身份、贫富、样貌与学识。

陈潢在剧中说:“天下不是他的(指康熙),黄河也不是,再过一百年、一千年,地上的皇帝比天上的星星都多,但黄河只有一个”。

我还喜欢这部剧的腔调。

所谓历史剧,都是以现代人的视角,让历史以某种角度映射于如今的大地之上。

在《天下长河》这部剧中,我看到了它对封建礼教的无情鞭笞,比如于振甲,为了自己所谓的声名,不惜做出看似高尚、实则害民的事情。

还有对封建皇权的蔑视。

剧中对于康熙,几乎进行了无差别的剖析,年轻时的他,为了政权和皇权的稳固,不拘一格大胆用人,积极推行满汉一家的政策,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无疑是有益的,正面的。

可后来,他却可以为了自己的“英名”,去罔顾百万生民的死活。

因此,无论是何朝何代,封建帝王,都只是集权与自我利益至上的时代怪胎,他们中的有些人,做过一些对民族和国家有利的事情,但真正能称得上伟大的,只有人民。

要知道,封建帝王所有的出发点,都是维护自我以及家族、圈层利益而已。

不管怎么说,《天下长河》已经走向了大结局,那么它留给我们的两大疑问,是时候解开了。

第一、靳辅、陈潢的最终结局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天下长河》之前无论是靳辅、陈潢等人被启用的时间,以及康熙年间黄河水患以及大事件的发生年表,都严格遵循了史实。

因此,靳辅、陈潢的结局,应该也不会有所更改。

先说一点,为什么靳辅的儿子靳治豫会叫他“阿玛”,因为靳辅虽不是满人,却隶属于汉军镶黄旗,因此这样的称呼,没有什么奇怪。

康熙十五年的严重水患,让靳辅得到了康熙的提拔,并在次年正式成为河道总督。

靳辅自四十五岁上任,在河道总督一职上待了十二年,到了康熙二十七年,因为江南道御史郭琇等人的弹劾,靳辅因而被罢官,一同遭殃的,还有陈潢。

两人的罪名是“攘夺民田,妄称屯垦”。

在这一年,陈潢悲愤而死,靳辅开始了他的晚年生活。

而渐渐地,康熙皇帝也逐渐认识到于成龙所说的“河道已为靳辅大坏”,纯粹是无稽之谈,后来靳辅跟随康熙一起查勘黄河,被恢复了职衔。

康熙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92年。

年初,皇帝罢免了王新命,决意让靳辅重新就任河督,但靳辅以身体老迈的理由推辞了,结果康熙并不允准,但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靳辅因为高烧不退,再次请辞。

这次得到了批准。

四个月后,靳辅病逝于任所,终年六十岁。

第二、索额图、明珠的结局

看了《天下长河》对于索额图和明珠的描绘,我觉得很有意思。

这俩人都是皇亲。

索额图是康熙第一任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叔父,而明珠祖父的妹妹,则是努尔哈赤的妃子,也是皇太极的生母,因此论辈分,他还是康熙皇帝的“堂姑父”。

实际上,明珠与皇长子胤禔之母惠妃,是否是亲兄妹,还存在争议。

不过《天下长河》有一点说得明白,索额图和明珠两人的失势与获罪,表面看是党争,但其根本原因是两人对于康熙立储的影响,所造成的。

康熙二十七年,也就是靳辅、陈潢被押解进京的这一年。

明珠被罢黜之后,不久他便跟随康熙西征葛尔丹,回来之后,就已经官复原职,但是此后二十年间,他再未得到康熙的重用,于康熙四十七年去世。

索额图显然要更惨一些。

因为索额图及其父索尼在铲除鳌拜一事,帮助康熙掌控朝政上颇有功勋,因此即使在康熙年间几起几落,索额图一直都深受重用。

到了康熙二十五年,为了维护皇太子的势力,康熙决定重新重用索额图。

但索额图成于斯也败于斯。

康熙四十二年,因为参与皇太子之争,索额图被康熙下旨赐死,他的同党多被杀或者拘禁,其两个儿子也被处死,对于索额图一生的功绩,康熙几乎全盘予以否定。

甚至康熙帝还称索额图是“本朝第一罪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长河   水患   黄河   天下   河道   剧中   封建   康熙   明珠   皇帝   结局   疑问   走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