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典故 游渭南 - 风陵古渡

风陵古渡


摄影/惠怀杰 《中华遗产》2010年7月


清初诗人淡文远

在其潼关八景诗之《风陵晓渡》中写道

“洪波一片接天明,

几叶扁舟渡晓晴。

秦晋漫云南北限,

此陵自古达潼城。”

诗人在描绘风陵渡口清晨船只争渡情景之后

继而写了渡口的作用和历史。


古渡口风陵亭


诗中的“此陵”即指风陵渡。

相传风陵为女娲的陵墓,

因女娲姓风,故称其陵为风陵。

风陵附近的渡口被称为风陵渡。


风陵渡在潼关古城东门外的黄河北岸,

是黄河上有名的渡口,

通往古长安的重要门户之一。


诗人赵子贞《题风陵渡》诗中的

“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形象地概括了它连接秦晋的交通要道作用。



每日拂晓,沉睡的黄河刚刚苏醒,

岸上树影依稀可以看见时,

南来北往的客商就慢慢朝风陵渡集结了。

他们中有的赶路、有的候渡、

有的则已经坐在船头泛舟中流。


遥望黄河上下,烟雾茫茫,桅灯闪烁。

船只南北横驰,彩帆东西争扬。

侧耳倾听,哗哗的水声、吱吱的橹声、

高亢的号子声、顾客的呼喊声、鸟声、钟声汇成一片,

古渡两岸回荡着优美的清晨争渡的交响曲。



风陵渡历史悠久,

专家根据新发现的“封陵津印”研究认为,

风陵渡早在战国、秦时业已存在。


《文博》2015年第2期


西汉时,

风陵渡是“横渠、渭水、黄河三流水运的枢纽”,

西汉在此设船司空,专管水运、船库。


据史料记载,

唐圣历元年(698年),

朝廷在此设风陵关,也称风陵津,

清代则在此设了风陵司。


据《续潼关县志》记载,

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年),

风陵渡就有“官船十一只,水夫八十四人”。


据《同州府志》记载,

清代乾隆年间,

“每逢晴日,大小舟船往来于河上,

有客船、货船、游舟,星罗棋布,飘忽无定,煞是繁华壮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陇海铁路通车到潼关,

河南船只大量来潼关谋生,纷纷集结于风陵渡。



1952年7月,秦晋两省有关13个单位成立了

“潼关渡口水陆货运联合委员会”。


1955年,秦晋两省在风陵渡联合成立了“潼风运输处”,

有船100只,后又添两艘拖轮,有船工1500多名,

全运输处有职工3000多人,

这样庞大的运输机构在风陵渡历史上前所未有。


后来,因黄河铁路大桥通车,风陵渡的航运业务逐渐萎缩。



1984年9月,潼关县在风陵渡成立了黄河航运公司。


1994年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通车后,

航运业随即萧条,公司难以为继,被迫撤销。



至此,历经两千余年、

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风陵古渡”,

彻底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来源:渭南文旅

陕西网渭南站编辑:郝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渭南   陇海铁路   潼关   女娲   秦晋   黄河   渡口   西汉   船只   典故   诗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