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 - 论道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图为少数民族妇女正在刺绣。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文 | 柴小君 洪向华

提要:经过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正确道路就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总结。


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命题经历了由“树立”到“培育”再到“铸牢”的三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铸就了“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百多年来,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批仁人志士希冀拯救民族于危亡,先后提出了多种方案,都因难以真正团结凝聚中华民族而失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吸纳各民族党员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拯救中华民族危亡而共同奋斗。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有少数民族党员邓恩铭,此外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中还有回族马俊、白族张伯简、土家族向警予、侗族龙大道、蒙古族乌兰夫等进步青年。土地革命时期涌现出了壮族韦拔群、黎族黄振士、畲族蓝飞鹤等革命英雄。长征时期,红军经过了苗族、瑶族、彝族、藏族、羌族、回族等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区,提出“红军和各族人民是一家”等理念,帮助被压迫的少数民族建立革命政权。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沿途少数民族同胞的赞誉和拥护。红军能够突出重围,创造战争奇迹,离不开沿途各族同胞的支援和掩护。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和带领下,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形成了统一战线,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结束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着政治上被孤立、经济上被封锁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百废待兴、经济千疮百孔的艰难处境。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推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全国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


历史再次证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


“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成功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中心任务,民族工作的着力点也不同,但一以贯之的是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致力于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成立了民族工作机构,设立了民族问题研究室,研究制定了实行民族平等、改善各民族关系,帮助和提高各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等具体政策。这一时期为了培养各民族人才,中央党校开办了少数民族班,陕北公学成立了少数民族工作队,延安创办了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发表了《论联合政府》,批判了国民党对少数民族压迫剥削的政策,强调要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期,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消除民族压迫和歧视、实现民族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宣布废除民族压迫,实行民族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构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时期,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召开多次民族工作会议,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不断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确保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人都过上好日子。脱贫攻坚的八年时间里,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实现了整族脱贫。


经过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正确道路就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总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刻理解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这个“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在历史上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能够独立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的社会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为伟大复兴提供了体制保证、物质条件和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复兴。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民族工作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但如何顺应形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仍需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虽然不断被巩固,但局部地区形势仍然严峻,国际势力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风险不可小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广袤的疆域、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各民族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格局,不仅造就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也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认同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共同体理念,在2021年8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更是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来源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有力,中国前进的动力更加强大,各族人民焕发出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更为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刻理解、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而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柴小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洪向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共同体   中华民族   休戚与共   中国共产党   理念   荣辱与共   生死与共   总书记   少数民族   牢固   中国   各民族   团结   时期   道路   意识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