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自以为是!父母的放手,才是孩子真正成长的开始

视频加载中...

——读《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转眼间,春秋已交替,流年在暗换。

孩子大学毕业在即,我却无端地很是焦灼:孩子的决定是什么?考研?国考?还是就业?即将开始的实习如何打算?是学校安排就地实习?还是回家自行寻找落脚单位?

满脑子的问号,让我寝食难安。但我除了佯装不经意地征询下孩子的意见外,却不能将自己的焦虑表露出来。

终于,孩子一次性地给出了答复:妈妈,我不打算毕业后考研,因为考研的人太多,我的把握并不足;先考出教资,再就业,在我的优惠期内,伺机参加事业编制的考试或国考。至于现在的实习,鉴于目前疫情反复,从安全考虑,我先报了线上翻译,一来是我感兴趣,唯一不足是线上翻译没有工资,还倒贴了三百元报名费;二来免去了上班通勤的麻烦,可以兼顾论文,也不用去外面租房,听说实习的工资还不够租房。最后,等疫情转好,我再去找一家单位实地实习。

“好,妈妈听你的。”

“您都没一点儿意见?”

“你考虑得如此周全,我当然听你的,毕竟,你今后的路是你自己走,我相信你。再说,我们不是说好的,谁在理就听谁的嘛。”

也许你会觉得我与孩子的沟通挺顺畅,可是你知道吗?我的孩子小时候,虽然一直很乖,但有一段时间并不让我省心,为此,我曾经歇斯底里地撕了她做了一个寒假的作业,置她于号啕大哭;在她超过就寝时间时,禁止她继续作业,扬言让老师来找我。然而,施压后的我,却更崩溃:我是为了你好,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

相信很多的家长与孩子之间都存在沟通困惑,也会有这样的感慨: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

记得《别再想歪了》这本书中讨论的一个主题就是“认知偏差”,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认知偏差进行解读时,就提到“心理抗拒”观点:当一个人原本的选择和行动自由受到他人的威胁时,人们会刻意去做被禁止的行为,以期重新获得自由。所以,孩子所谓的不听话,就是“心理抗拒”。

的确如此!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存在着认知偏差,其中就不乏有引起孩子心理抗拒的行为。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与孩子沟通不畅的壁垒呢?这本《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可谓是醍醐灌顶汤。

本书作者刘纯婷是精神分析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心理培训师、心理科谱作者,也是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笔及签约心理咨询师,还是万家热线专栏作者,长期致力于家长课程和心理课程的研究与推广。

通过阅读《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我们就能明白,我们眼里孩子的屡教不改的“毛病”,其实隐藏着我们自己尘封已久的“暗伤”。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孩子的视角与立场,去考虑孩子的切身感想与体悟,忽略了孩子的需求,抑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也没有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试错以温柔相待,置孩子于彷徨之中。

一、谁都有情绪,情绪会传递和转化,却不能消灭

在生活中,根据自身体悟,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高兴时几乎手舞足蹈,难受时就会崩溃发狂。

而情绪之间的碰撞,会发生在自己与任何人之间,即使是父母与孩子也不能幸免。

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自己与他人连接的纽带,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自保功能,包括喜、怒、哀、惧。

作者在书中通过具体事例,将这四个基本情绪做了如是诠释:喜是一种促进人成长与进步的能量;怒是一种守护与改变的力量;哀是一种结束、停止的力量;惧是一种保护的力量。

如果感觉抽象,你可以打开这本书,仔细对照具体事例,细细体悟。

作者说,容易被情绪带走的人,大都缺乏和负面情绪相处的能力,常常希望自己别感觉到负面情绪,也希望身边的人不要有这些负面情绪。

然而,这种想法过于天真,在我们的一生里,无论喜与不喜,情绪始终存在,如影随形。

二、与孩子沟通时,别使性子,要有方法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在与自己的孩子沟通时,更加不能寒言冷语,来自至亲的打击,对于孩子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当然,作为父母,却也不能因为害怕出现自己不能承受其重的后果,而放弃对孩子的正面管教。

那么,掌握正确的沟通的方法,便显得格外重要。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要沟通,目的就是要疏通堵塞,让交流顺畅,彼此通达。

作者在书中以水为喻,将沟通分为三种:下行沟通、平行沟通、上行沟通。上行沟通与下行沟通中,父母都在上位,孩子处于下位,无论父母说孩子听或者孩子说父母听,其结果不是父母一般都需要考虑孩子的意愿与需求就是父母没兴趣了解孩子的实际需求。

无论是上行沟通还是下行沟通,都是单身沟通,是大人将自己的想当然,当成孩子的实际需求,这必然会导致孩子的性情改变,所以孩子没能任何想法或不辩解不话说便不足为奇了。

至于好的沟通,当然是平行沟通。在这个模式中,父母与孩子在地位上是对等的,彼此都需要了解对方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对方以满足。整个沟通过程中,双方都是愉悦的,自然,这沟通就顺畅,而问题自然而然就给解决了。

当孩子因此体会到愉悦的情绪,他们的成长动力就不会被明显抑制、被损伤。

三、相信“相信的力量”,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能力

因为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所以,孩子在高中之前,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的视线。我知道自己不可能管孩子一辈子,只能在孩子呆在自己身边的所有日子里,包办孩子的生活起居,不让孩子受一丁点苦。为此,先生总有微词,说我在妨碍孩子长大。

孩子刚上高中时参加新生军训,是去另外一个城市,为期半个月。说实在的,我忐忑不安,突然间去了异地他乡,孩子能适应吗?孩子已经被我养到十分胆小,妥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尽管我为孩子打点一切时并没忘让她记在脑海里,以防日后离家会手忙脚乱心慌意乱,但毕竟都是在纸上谈兵,并没有真正实践过。

然而,半个月后,当已然变了个模样的孩子站回到自己的眼前,我发现,自己的一切焦灼不安,都是多余。孩子将自己的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虽然黑瘦了些,却是坚定精神了。

自然,高中三年离家住校,孩子不劳我担心,孩子大学在外,整个疫情期间,无论回校归家,我亦无须多虑。最多是在重要关口,我们的之间的沟通频繁了些,基本上都是我服从她自己的决定。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经超出我的想象。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讲到,有人在花莲采访证严法师时,听到证严法师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父母常常担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会没有福气,因为福气都被父母给担心掉了;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气,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担心她的孩子。

简单地来说,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担心,其实是给孩子的一种诅咒。

作者在书中也是这样说的:你怎么感受你的孩子,怎么认定他,他就有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一切事情。做父母的,只要在孩子迟疑徘徊的时候,给予适当地帮助就可以了。当父母与孩子进入良好的沟通环境中,还用担心“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吗?

写在最后

曾奇峰老师说:唯有温暖御风寒。

相信,当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达到理性目标与情感意愿一致时,作为孩子,能够感知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包容以及给予的支持,作为父母,也能感知到孩子从冲动到自律、从懵懂到清醒、从依赖到独立的成长点滴,两代人一定都会如沐春风。

《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是一本解锁青春期亲子沟通的行动指南,使得为人父母者仔细品读。愿天下的父母与孩子都沟通无碍。

(我是苹果微语,靠近你,温暖我。若喜欢,请关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父母   孩子   疫情   偏差   自以为是   情绪   担心   力量   需求   心理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