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危机公关案例:李宁争议事件是如何踩坑的?

前段时间,李宁因服装新品设计而陷入舆论质疑,有网友认为该新品的设计与侵华日军的军服相似,其中帽帘和军绿色的元素成为质疑重点。

随着风波,李宁遭受到了品牌创伤和股价下滑的多重打击。这起事件涉及了品牌、民族、营销、舆情的热点事件,也因要素太多引发了一众公关人的关注,那么它具体能对企业公关起到哪些启示呢?通过舆情回溯,我们捕到了三点灵感。

·舆情回溯

9月20日,涉争议新品在李宁逐梦行机场秀中首次面世。随后,同系列服装上架李宁官方旗舰店,此时尚未有质疑声出现。

至10月15日00:15,有豆瓣网友带图发帖,对相关服装的设计提出质疑,开始引发小范围关注,并逐渐升温。

10月17日,李宁电商总经理朋友圈发文回应:“我们的消费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沉淀,教育知识的传承还是少了。同时我们更应该自省,如何在正确引导消费者的过程中,避免更多的误读。”并意指设计造型源自笠型盔。

同日23:07,李宁执行董事长李麒麟在社交媒体晒出多张相似造型的帽子照片,其中有电影《长津湖》的剧照,雷锋的照片以及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角保尔柯察金的照片。

李宁两位高层的回应并未消解质疑,反而激化舆情,热度快速攀升,在18日形成两座峰值。

10月19日9:45,李宁官微发布声明回应:为此次相关产品的设计及造型给大家带来了困惑和疑虑致歉,并对争议设计的理念做出阐述与解释。

10月19日,李宁股价下行,单日下跌6.45%,收盘价52.95港元/股,总市值138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77亿元。至10月31日,李宁股价跌至年度最低值——40.6港元/股。

·启示一:准确衡量舆情风险量级

回顾整件事件后,我们能看到在质疑发酵两日后,李宁的两位高层便相继出面回应。这说明李宁确实看到了舆情,但或也看轻了舆情。

危机出现后的企业初次发声极为重要,往往对后续舆情的起降、走向起着决定性影响。而李宁高层在朋友圈、社交媒体的简短回应,便显得“轻飘飘”了些,好似认为这仅是起三言两语、几张图片就可扫除的误会罢了。

从一些实际案例来看,在事件热度不算太高的时候,为避免泛化负面影响,有时品牌选择不通过官方的大口径,而是仅以客服、店长等其他影响力较小的口径,“间接”性的回应问题,也能起到有效作用,但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的。

截至李宁高层回应前,从总体舆情热度来看,事件影响范围确实还不算太大。但从矛盾性质和纠葛程度来看,便是另一番局面了。

李宁作为一家以“国潮”出圈的品牌,在民族情结中实实在在地吃到了不少红利。

自2018年2月的纽约时装周,李宁以复刻的中国奥运代表队首套国产领奖服“Victory001”火速出圈。据网络公开数据,大秀落幕当天,“李宁”的微信指数暴涨700%。自此,品牌打破僵局,开拓出了个性化的国潮之路。

2018年,“中国李宁”服装系列总销量超过550万件,鞋系列销量超5万件,新品售罄率均超过70%;在其带动下,李宁公司2018年运动时尚品类的零售流水也同比上升42%,领跑旗下所有品类。

继此,李宁实现了全年营收105.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4%;全年净利润7.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这也是李宁公司首次实现年度营收破百亿元人民币,此前李宁最高年度营收是2010年的97.78亿元。

2021年,李宁的业绩随新疆棉事件的加成迎了第二个高光时刻。2020年7月,以H&M为开场,一众外来品牌在高涨的爱国情绪中,相继获得抵制之声。而李宁却因一直把采用新疆棉写在标签上,直登热搜,一日间股价便上涨了10.74%,一天半时间里,市值直涨超200亿港元。从此,国货之光的名片更是响当当了。

李宁官方财报显示,2021全年,李宁总营收达225.72亿元,同比增长56%;净利润达40.11亿元,同比增长136%。

连一般的品牌遇见涉民族争议都得警惕,更别说承托着如此情绪和声誉而成长起来的品牌了,一旦塌了“人设”,被击中的则是品牌核心价值和用户情感纽带,不论是从杀伤力还是影响力来说,都将是巨大的。

在公关环境的演化下,速度第一的原则变得更加严谨——面对舆情要做到的,不仅是第一时间回应,而是第一时间反应。发现负面信息后,企业需要就对其进行分析、评估、量级,以确定应对态度和后续公关策略。而不是拍脑门的就进行好决定,这样或反而会造成扩大影响、激化舆情的反效果。

评估量级时,企业应从舆情的发展趋势、总体热度、情绪比重、主要舆论观点、事件性质、后续影响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判,而不能单就一个因素而轻下结论。错估舆情风险量级的后果,李宁在此次风波中便尽数展现。

·启示二:品牌公关态度再认识

再将目光放到事件中的网络情绪变化上来,我们能发现“恶”这一负面情绪,其实并非最初就占据了高位,而是在李宁高层回应后才如“破竹”般冒头。说明在质疑初起之时,因未及官方表态,舆论场上的观点尚较为保留,仍有博弈空间;而高层的表态,却使之走向反面。

从热词图来看,除了“设计”“日本”“衣服”“颜色”“新品”“鬼子”这些对服装设计的质疑外,“教育”“消费者”的说法也占据了大量舆论比重,大家甚至直接对此表态——“拒绝”。显然,教育消费者式的回应便是矛盾被激化的重要原因。

仅在今年,因教育消费者这类俯视公关行为交了学费的,还有张小泉和海天。企业需要意识到的是,有时危机的产生未必是事实本身,而取决于公众对事实的认知。因此,在危机公关也可说是一场面对大众认知的“攻心记”,若是一上来就是“高高在上”的俯视姿态,又如何能谈胜利呢?

当前,舆论环境已演化出了明显的弱传播特征,这是当代企业必修的生存法则,也是品牌公关需更新的态度认识。在弱传播定义下,现实世界中的强者,往往是舆论世界中的弱势群体,而现实世界中的弱者,往往会在舆论世界中占据高地。并且,舆论世界中情感才是强势者,在舆论面前,罔顾情感讲道理基本等于自寻死路,甚至会变成火上浇油。

这也是为何企业用强硬的态度面对舆情时,往往会碰得一鼻子灰的原因。“示弱”并不会让企业落于下风,真诚地讲“情感”也不会损坏企业的精英现象;反之,舆论的弱传播会形成力量,将企业在危机中向上托出生机。这秘诀,求饶的钉钉懂,认错的海底捞也懂。

·启示三:制定负面风险自检表

回溯到事件的本体上讲,这种易引发大众争议的视觉设计,在面世之前便有被规避的可能,在产品设计、商品企划以及审核过程中,若有任一环节获得了风险提示,此次风波便不会出现。这也证明了,企业拥有一份负面风险自检表的重要性。

舆论世界纷繁复杂,很多要素都有可能在网络的渲染下演化为风险因子,引爆在社会文化与阶层人群中的潜藏的矛盾和对立情绪,最终演变为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因此企业在制定自检表时,可以将易引发舆论的对象、主题、范围等作为参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落实具体风险条目。

除了常规负面风险自检表的应用,在特殊的时间节点、时期,企业需另添加核心风险排查项目。例如融资、上市时期,有关生产经营、财务状况、高层变动等因素在此时便变得敏感起来,容易引发媒体、舆论的猜测,或会影响项目的正常推进。

这份自检表还需与时俱进,当其他热点舆情事件发生时,企业应将新的风险元素补充进去。比如说,双标质疑、教育消费者、科技与狠货这些近年来新出现舆情敏感要素等。

·启示四:建立风险预判与预案制度

李宁无论是从争议新品推出还是危机处置上来看,都能感觉到其系统和制度性的一定缺陷。在开放的网络意见环境下,负面舆情发生的概率不断上升,企业需要意识到,应当采取先行动作,以降低损失。

不打无准备之战,在企业推出新品等重大活动之前,都应系统性地进入舆情风险预判与预案制度——若研判出较大负面风险,需要建议修改产品或活动,对于无法修改的可以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预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预期引导”,即在宣发过程中如何避免和模糊风险点,并对舆论风向进行良性引导的行动方案。一般来说,除了企业己方的宣发重点渲染外,通过与KOL的合作,借助其号召力引导大众关注点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另一个则是“危机处置”,即当预期引导失效,发生负面舆情时,企业可快速启动的危机应对方案。方案主体需确定处置工作的流程、内容及责任人员,包括舆情的上通下达、统一口径通知及发言人确认,舆情部门的动态监测分析,公关部的方案确定与对外联络,涉事部门的物料辅助等。另外在行动原则与禁忌、回应大纲、媒体沟通渠道、可承诺的解决方案等关键项目上也应有所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公关   舆情   事件   负面   舆论   高层   新品   危机   风险   案例   年度   品牌   企业   李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