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战略与建议

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战略与建议,充分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部门间协同和上下联动,特别是加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行业的协同融合与新型产业生态构建所涉及的战略、政策、标准法规等的统筹衔接与评估落实。

重点支持行业研究机构集中各方资源,加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战略与规划、技术创新战略、政策影响评估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强化对未来汽车核心技术的前瞻预见,明晰重点攻关方向,引领和推动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面向智能网联汽车前瞻领域,强化战略储备与前瞻布局,大力布局前沿技术研发,着力打造领先优势;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着力突破共性技术供给瓶颈难题,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行业机构发挥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的资源协同优势,集聚政产学研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开展创新资源共享、创新成果孵化转化、融资对接、知识产权运营、政策咨询等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工作,搭建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激发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综合考虑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培育未来产业竞争优势,根据不同领域关键核心零部件的发展阶段、市场成熟度,以“开放、创新、自主”为主线,采取差异化的措施,实现传统领域开放协作、新型领域创新引领、基础领域自主化突破,逐步建立安全可控的自主零部件体系。

以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主要采取国家支持、骨干零部件企业“揭榜挂帅”的措施,集中国家和骨干企业资源,在巩固现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布局下一代产品技术,持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产业链安全可控。

以车载计算平台、车载操作系统为代表的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统筹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联合、大协同,以重大突破工程、科技专项和创新生态建设为抓手,重点支持车规级芯片、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核心技术突破。

以车规级芯片、仿真软件、高精度传感器为代表的产业基础短板领域,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产业自主能力,以重大突破工程、工业强基工程为抓手,加大定点、定向支持力度,政产学研相结合,集中攻关,合力突破,鼓励骨干企业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建议加强针对公交、出租、环卫、物流、网约和分时租赁等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引导和配套政策;建议明确 2025 年前继续执行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政策,鼓励地方出台新能源汽车便利使用等支持政策;建议借鉴汽车下乡经验,对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给予专项补贴,形成拉动汽车产业新一轮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在清洁氢能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具备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基础、环保压力大的地区选择试点城市,聚焦重点领域推进燃料电池汽车试点示范,重点解决氢能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及运营问题和现有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建立有利于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的使用环境,降低燃料电池汽车生命周期总成本,促进未来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推广应用。

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提升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研究第三方进小区建桩鼓励政策,开展电价、增值税退税、建设补贴等政策可行性研究。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组织开展加氢基础设施立项、审批、建设、验收、投运等环节的管理规范研究工作。

发挥制造强国领导小组车联网专委会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跨部门、跨行业协同与融合。全面梳理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针对存在的管理空白或可能对智能网联汽车产生的制约和限制问题,尽快形成解决方案。建立多层级、不同适用范围的标准体系,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良好配合与衔接。重点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准入和运行环节,有序推进相关立法、修法和释法工作。探索建立适应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新型保险机制,明确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法律规定。

加快制定汽车信息安全相关标准和规范,推动中国汽车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加强对“端-管-云”各环节的信息安全监管,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运行的基础大数据运维及监管中心,优先解决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用户数据安全、跨境数据安全以及车联网应用数据安全等问题。

协同推动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基建”国家战略,加快布局 C-V2X 通信设施建设,形成分区域、分阶段推进的建设规划。实现车、路、人、云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大规模和城市级测试示范为依托,推动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城市道路和停车场等相关区域加快 C-V2X 网络部署,进而推动实现全国主要干道的 C-V2X 网络广泛覆盖,加快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

加快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依托国内现有的测试及应用资源,加强测试验证和示范应用对技术攻关和产业实践的作用。结合 2022 年北京冬奥会、雄安新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示范应用。形成涵盖封闭测试场、开放道路和先导区的三级测试示范,推动从技术研发、测试验证到示范应用的三级产业链条,实现城市级社会开放道路的规模化、产业化应用。

以生态主导型企业为龙头建设设首次商业化平台,加快产业化发展和价值链培育,打造各类市场主体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建设,搭建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加强车载计算平台、动态地图平台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研发和价值链培育,共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化开发和产业应用,构建跨产业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体系。

加大缺陷产品召回力度,健全缺陷产品召回行政监管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缺陷产品召回管理信息共享和部门协作机制。探索跨部委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提高产品安全、环保、可靠性等要求和标准。启动实施服务质量监测基础建设工程,严格落实汽车三包责任规定,探索建立第三方质量担保争议处理机制。

完善汽车质量品牌标准体系,开展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质量评价体系,优化完善节能汽车可靠性研究与评价体系,开展专项评价活动;积极推进智能汽车的质量评价体系,推动车辆智能化系统(分总成)的法规标准、检测、准入的管理体系建设。

推动汽车行业机构联合汽车企业开展中国特色汽车质量品牌文化建设,营造行业严于律己、文明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健康生态。依托汽车行业机构制定实施汽车质量品牌宣传的专项行动计划,组织权威媒体开展中国品牌宣传活动,树立中国汽车质量品牌良好形象。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节能等领域,构建以领军人才、研发骨干人才和工匠人才为主体的综合性、立体化人才体系。

在高校加快建设符合智能化、电动化、轻量化、低碳化技术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释放人才创新内生动力,提升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培育“坚韧、执着、专注、极致”的汽车工匠文化,完善技师培训、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建设,开展技能人才评奖,发挥高技能人才引领作用。

建立国际互认的职业资格制度,促进汽车人才合理理性流动。举荐行业领军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话语权。结合教育改革试点,率先推进汽车人才教育培训的国际化。

推进数字工厂、智能工厂、智慧工厂建设,引导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企业管理等环节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系统。构建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示范平台,推动建立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理系统,实现企业提质增效。

引导汽车企业积极协同信息、通信、电子和互联网行业企业,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挖掘用户工作、生活和娱乐等多元化的需求,创新出行和服务模式,促进产业链向后端、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拓展包含交通物流、共享出行、用户交互、信息利用等要素的新型生态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新能源   汽车   体系   领域   战略   未来   建议   政策   智能   产业   测试   标准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