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沙特赴北京买东风导弹,我方比出1根手指,亲王激动:成交

“只有中国能帮助我们了!”一九八七年,沙特阿拉伯富丽堂皇的王宫中,身着华丽长袍的国王紧急叫来一个男人,进行了一场秘密谈话,事关一场“重量级”的交易。

谈话结束后,国王法赫德催促他前往中国,尽快完成这笔交易。临行前,他千叮万嘱:

“不要怕中国狮子大开口,只要报价没超过八十亿美元,一切都可以商量。”

这位叫苏尔坦的人是一位亲王,他领命而去,为了避免美国和其他国家提前收到风声,他以旅游为名一路“迂回”到达北京。

谈判桌上,苏尔坦财大气粗,中方代表刚刚伸出一根手指,他就激动地拍板喊道:“成交!”

竟错将中国预期一亿元人民币一枚的导弹抬高到一亿美元一枚,即使这样他还很担心中国反悔,立马便用35亿美元的价格一次性购买了35枚。

任谁听了这事儿,都得说一句:“土豪”沙特实在名不虚传。

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土豪的日子实际上并不好过,在当时,沙特能拿给中国的现款只有10亿美元左右,剩下的只能靠物资抵债,而且还得分期多年付清。

谁能想到,这个外表光鲜亮丽的石油大国,背地里却是有苦难言,在中东乱局之下,有钱并不能躺平,反而更遭他国觊觎。

沙特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建国传奇,从一穷二白到富得流油

现在提起沙特阿拉伯,大家总爱用“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调侃两句。

但实际上,直到上世纪发现石油资源以前,这个沙漠之国一直穷得叮当响,殖民者见了都摇头,恨不得把这块烫手山芋赶紧甩掉。

可以说,沙特从三次建国到发家,再到如今的“稳坐金山”,简直就是中东地区的一个传奇。

沙特位于阿拉伯半岛,大片大片的土地被沙漠覆盖,生活在这里的阿拉伯人只能游牧为生,一辈子都走在循环往复的寻找绿洲的路上。

这里先后建立起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千年来,兴衰交替轮次上演,一直到进入18世纪后,这个半岛上才终于出现沙特家族的名字。

沙特家族崛起在临近红海的半岛西部,他们在这里建立起“沙特第一王国”。

只不过这时的王国虽然拥有独立的政权,但其实更像一个规模大一些的部落,贫穷得毫不起眼。

当年的阿拉伯霸主苏丹一度对它不屑一顾,任其自生自灭。

可没想到,沙特家族统治下的这个小王国竟然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几十年时间中吞并下大量土地。

苏丹再也不能坐视不管,与埃及联军迅速灭掉了这个未来的祸患。

但沙特家族异常顽强,灭国之灾并没有阻挡住它前进的脚步。

公元1824年,沙特家卧薪尝胆几十年后再次杀了回来,并在阿拉伯半岛东部重新建立起“沙特第二王国”。

这一次,王国的统治持续了67年,最后因为不敌半岛北部的圣裔家族再次被灭国。

这以后,沙特家族的子孙开始了在阿拉伯世界的流亡之路。

他们没有忘记昔日的荣光,每个人都将复兴当做自己的使命,虽然一次次的努力换回一次次的失败,但没有人因此放弃。

终于,在20世纪初,注定要重写历史的伊本·沙特王子成年了。

他带领40名部下,从科威特启程向阿拉伯半岛进军,漫天的黄沙也掩盖不了他们的英姿;

每找到一个部落,要么将其打服,要么就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将其策反纳为己有。

伊本·沙特的队伍不断壮大,当势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向半岛中部的绿洲城市——利雅得发起进攻,并一举夺回这块祖先失去的故地。

就这样,伊本·沙特以利雅得为中心建立起“沙特第三王国”,成了现代沙特阿拉伯的开国君主。

不过,伊本·沙特的战斗并没有到此结束。对外,他连年征战打下大片领土,最后成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对内,他则以教义做约束,把所有人牢牢团结在一起,在这种思想下培养起来的士兵和国民对王室与国家忠诚度极高

这个时候的王国虽说贫穷,但力量却超乎想象的强大。

不得不说,伊本·沙特是个极其精明强干的统治者,他在这个时期与长期殖民中东的英国谈了一笔“生意”:

沙特替英国攻打没落的奥斯曼帝国,英国则承认沙特是主权独立国家。

当时英国人在中东许多地方发现了石油,但在沙特却什么都挖不出来。

英国作为殖民者,不仅啥油水都捞不到,还得给这个连饭都吃不起的国家倒贴救济粮。做这么一笔“生意”英国简直求之不得。

而不出所料,伊本·沙特顺利攻下奥斯曼帝国,自此带领自己的王国真正走向独立。

不过伊本·沙特的野心没有止步于此,他开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石油,只要挖出石油,那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金钱。

终于,伊本·沙特成功了,1928年,沙特的土地上涌出了第一桶石油;

此后,一座又一座的优质油田宛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往外冒。沙特一跃成为全球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石油储量直逼世界储量总值的1/4。

现在的沙特,一改之前的一穷二白,是真的“富得流油”。

二、中东乱局,稳赚石油却难躺平

石油带来的巨额收益让沙特王族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王族,国家的收入也直线向发达国家靠拢。

不过沙特当初开采石油时,除了大片大片的国土,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只能选择与西方国家合作,而最后分走一杯羹的国家正是美国。

美国的福尼亚石油公司承包下沙特的大片油田,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沙特这个昔日谁也看不上的穷国摇身一变成了美国的铁杆兄弟。

当然,两国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平等的外交关系,美国一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哥,沙特只能算是小弟。

在拥有压倒性力量的美国面前,就连本该属于自己国家的石油事业,沙特王室都几乎没有发言权,就更不要说在其他方面做出违背美国利益的事来。

最让沙特感到窝囊的,是美国对以色列问题的插手。

如果说那时候沙特是美国的小弟,那以色列则算得上是美国的亲儿子,亲疏关系比起沙特来还要近了一层。

毕竟犹太人之所以能建立起以色列这个国家,靠的完全是美国的扶持。

而美国为了加强对中东地区的控制,居然毫无道理地支持犹太人将国家位置选择在属于阿拉伯世界的巴勒斯坦地区。

这样的事阿拉伯人当然不干,在以色列建国那天,阿拉伯联军就冲进边界,直接打响第一次中东战争。

在中东乱局中,阿拉伯人与以色列人对峙了几十年,大规模战争爆发了好几次,可是每一次都没有沙特的身影

照理说,生活在沙特的阿拉伯人是血脉最纯正的阿拉伯人,对以色列仇恨最深;

而且属于沙特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阿拉伯世界将它视作第一圣地。

在这种情况下,沙特怎么说也得是阿拉伯诸国与以色列战争中的领头羊。

然而,事实却是本应与这些军队同仇敌忾的沙特受限于美国,并不能对“亲儿子”以色列动武,最多只能在一旁出点钱加油助威,要多窝火有多窝火。

不仅如此,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获得了大量可与他国抗衡的装备武器,势力一天天增强,领土比起最初又扩张了不少,已然成了中东大国。

敌强则我弱,沙特除了有钱啥也不是,军事力量一直原地踏步;

在以色列都装备上重武器的情况下,它的军队还是只能依靠轻步兵作战,国家安全,隐患重重。

中东战争接连爆发,沙特作为一块大肥肉,极有自知之明:要是再不增强自保之力,战争说不定哪天就会落到自己头上。

为此,沙特王室向美国政府提出要求,要求他们提供优质武器,装备沙特的军队。

对于这一要求,美国答应得倒是毫不含糊,但在实际行动上却狡猾地留了一手。

那些卖到沙特手中的武器全都是美国不要的淘汰品,可以增强国家实力的先进武器一样没有。

沙特花重金买回一堆破烂,这下是真的看透了美国的嘴脸。

沙特王室总算意识到,不能再受美国的摆布了,要长久维持统治,仅仅靠钱是不够的,还得拿回国家的发言权,将武装力量提升到世界水平。

三、求助中国,35亿美元购买东风导弹

决心不做傀儡后,沙特终于硬气起来,迈出了与美国拉开距离的第一步。

沙特要求美国将阿美石油公司总部迁回沙特,并且董事会上不能只是美国说了算,他们王室也得派代表过去上班。

一开始美国的态度很是坚决,绝不答应这个有损自身利益的要求。

可这一次,沙特没有对美国言听计从,而是用更为强硬的态度威胁道:

“沙特人民最近对王室有些不满,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去油田示威,要是有恐怖分子趁机混进去做些什么,那就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了。”

沙特这番话也不算空穴来风,老百姓对以色列人怒气冲天,但王室却一压再压表现软弱,的确已经引来许多不满的声音。

实际上,沙特王室决定不再继续对美国唯唯诺诺,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对于沙特的威胁,美国思虑再三,最后因为担心失去即得利益不得不忍痛表示接受搬迁总部的提议。

沙特争得一席之地后,又在随后联合阿拉伯世界的其他产油国,组成石油输出国联盟。

这下,阿拉伯人终于从西方国家手中拿回了石油事业的自主权,拥有了与西方对抗的力量。

在中东战争又一次爆发时,阿拉伯人对欧美偏袒以色列感到异常愤怒,联盟里的石油输出大国集体宣布停产石油。

这一举动直接引发全球石油危机,其中又以西方国家受到经济损害最为严重。这一次,全世界都不敢再小瞧阿拉伯人。

这之后,沙特王室逐渐从美国手中拿回了国内大部分油田的控制权。

石油带来的巨大利润不仅充盈了王室的金库,也给沙特人民带去了超乎想象的社会福利:

医疗免费、住房免费、教育免费,这里的每一个人不是有钱人,就是特别有钱的人。

另外,沙特还花费大笔资金好好打造了一下军队,军事水平总算看得过去。但就在沙特将内外统治一一巩固好后,新的危机又出现了。

仇敌以色列竟然拥有了核武!沙特以及其他阿拉伯国家顿时陷入恐慌之中。

他们必须拥有与之匹敌的军事力量,否则只能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沙特国王法赫德再也坐不住了,不将可以自保的导弹牢牢攥在手中他始终不能安心,但向谁购买导弹却是个问题。

当时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售导弹的只有苏联、美国以及中国。沙特此前一直跟着美国混,苏联断不可能帮助沙特。

法赫德只能厚着脸皮向美国透露想要购买导弹的意向,美国态度开头还比较松动,可最终还是将天平倾向了以色列,拒绝了法赫德这一请求。

法赫德手握巨量财产,现在却一弹难求,他只能将最后的希望放在中国。

他叫来亲王苏尔坦,让他前往中国,不惜一切代价势必要从中国手中买到东风导弹。

所以在北京的谈判桌上,苏尔坦才迫不及待用难以想象的35亿美金的高价与中国谈成了这笔生意。

虽然所有人都觉得沙特这是“人傻钱多”,但以法赫德为首的沙特王室却是美滋滋,觉得这个买卖再划算不过,他们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买下的35枚导弹成了沙特的镇国重器,只要有它们在,无论是世仇以色列还是其他觊觎沙特的国家,都不敢再越雷池半步。

这一次,沙特真正在中东地区站稳了脚跟。这笔钱,相较于从美国那买武器,花得太值!

结语

虽然在中东稳住了局势,但沙特依旧不能从此高枕无忧。

实际上在1982年以后,因为国际油价低迷,依靠卖石油过日子的沙特饱受其苦。

况且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命脉被美国把持。

所以需要支付给中国的费用只能分期,而且还得拿粮食和石油抵消一部分债务。

特别是时间迈入21世纪后,沙特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经济单一、贫富差距大、缺乏国际竞争力,以及君主制的政治体制该如何适应今天的社会变化等等。

土豪沙特要走好今后的路,必须全面思考这些问题。而它的未来何去何从,谁也不清楚。

-完-

作者 | 羽雪

编辑 | 阿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沙特   阿拉伯半岛   以色列   阿拉伯   王国   中东   东风   亲王   王室   美国   我方   北京   导弹   中国   手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