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未成年人数字鸿沟扩大 专家:使用鸿沟成新主要矛盾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提升,是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随着我国数字化发展进程不断提速,缩小群体间的数字鸿沟变得愈加重要。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以下简称“《青少年蓝皮书(2022)》”)显示,城乡未成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且数字“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均在扩大。

对此,《青少年蓝皮书(2022)》称,应关注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差异及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推动缩小城乡未成年人用网差距,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教授林维表示,从数字鸿沟在我国的表现看,城乡未成年之间的使用鸿沟成为新的主要矛盾,而能力鸿沟未来可能会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

在林维看来,城乡未成年人之间网络使用习惯的差异,会引发一些新的数字不公平的问题。同时,城乡之间的网络教育质量的差异也会因此逐渐加大。

“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基本思路,应该更多地从面向未成年人数字资源的公平分配的角度逐渐提升到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的全面发展。”林维说。

城乡数字鸿沟在扩大

城乡数字鸿沟是青少年蓝皮书持续关注的问题之一。《青少年蓝皮书(2022)》显示,城乡未成年人之间的数字“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 均在扩大。

《青少年蓝皮书(2022)》称,“接入沟”指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们在物质上接入电脑、互联网的信息化差距;而在互联网和数字设备上的使用时长、使用目的、使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为“使用沟”;“知识沟”,则是指在新媒体技术接入和使用后对知识认知存在差异。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2.9%,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2021年12月缩小0.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城乡互联网普及程度在小规模提升的基础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不仅如此,《青少年蓝皮书(2022)》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在首次触网年龄分布上,乡村地区(乡镇35.4%,农村43.0%)未成年人10岁以后开始上网比例高达39.2%,比城市未成年人高12.6%。此外,城市未成年人在学龄前开始触网比例26.4%,乡村地区则为12.2%,也就是说,城市未成年人学龄前触网比例高出乡村地区一半之多,说明城乡未年人互联网接入鸿沟差距显著。

乡村未成年人上网设备也更加单一。调查显示,乡村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比例为94.9%,高于城市(89.1%),而使用电脑、iPad/平板、机器人和智能手表等其他上网设备中,城市未成年人比例均高于乡村。

互联网科技的深度使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帮助,但乡村未成年人互联网功能运用更加有限,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沟”更为显著。

调查发现:城市未成年人选择“看新闻”、“网络课堂”、“扩大知识量”以及“搜索”占比均高于乡村未成年人;城市未成年人运用新媒体进行创造能力高于乡村未成年人;城市未成年人利用网络搜索解决现实问题占比高于乡村地区。

而在使用技能方面,有45.2%的城市未成年人表示自己会使用音频、视频等进行网上创作或发布消息,如发布朋友圈、微博及制作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而会使用该项技能的农村未成年人仅占36.7%。

《青少年蓝皮书(2022)》称,相比较而言,城市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更加注重对除娱乐应用外其他功能的运用,城乡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使用层面逐渐拉开差距。

同样,城乡“知识沟”的差异也较为明显。调查显示,“总是”、“经常”利用网络搜索解决现实问题的城市未成年人有 30.2%,而乡镇、农村未成年人仅有 24.5%和23.7%。可见,乡镇和农村的青少年利用新媒体形式获取知识的能力依旧有限。

基于上述三个表现层面,《青少年蓝皮书(2022)》认为,无论是“接入沟”还是“使用沟”“知识沟”,城乡未成年人之间都还存在相当大的“数字鸿沟”。而究其原因,与社会发展、家庭教育等都有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青少年蓝皮书主编季为民表示,应关注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差异及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推动缩小城乡未成年人用网差距,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具体举措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借助乡村数字化战略推动乡村教育数字化;大力实施“互联网+教育”,合理构建互联网学习共同体等。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多部门一直在多措并举地推动城乡“数字鸿沟”的缩小。目前,在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之外,工信部还持续推动网络覆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资费的下降。而在教育领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上线也将有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教育部等多部门通过完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保障,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

但数字鸿沟依然值得关注。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杭孝平也表示,数字鸿沟问题,是世界互联网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看,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使用内容上的差距,而技术上的差距并不明显。

使用鸿沟成为新的主要矛盾

随着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国的数字鸿沟已逐渐从接入鸿沟,转向使用鸿沟和能力鸿沟。

林维表示,目前,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基本饱和,且城乡未成年网民在接入方式、网民数量、互联网普及度、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应用等方面的差别并不是很明显。

“因此,从数字鸿沟在我国的表现看,接入鸿沟已经基本得到克服。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统计数据,全球未成年人互联网接入鸿沟的不平衡程度要高于中国。”林维说,未成年人在互联网接入鸿沟上的差异基本消除,但使用鸿沟成为新的主要矛盾,而能力鸿沟未来可能会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

林维曾多次参与全国人大、中央网信办、“两高”在未成年人保护的立法、行政规章制定以及司法解释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他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而该中心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就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就数字鸿沟,林维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区分,即接入鸿沟、使用鸿沟和能力鸿沟。他介绍称,接入鸿沟,指的是未成年人在互联网接入方面,数字技术以及宽带网络终端设备等硬件条件的一些差异;使用鸿沟,是指未成年人在使用数字技术的知识、广度深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能力鸿沟,主要体现为不同的未成年人群体在获取数字资源、处理数字资源和创造数字资源等方面的一些差异。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我国城乡未成年人在互联网接入上已基本实现机会平等,但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即便数字“原住民”向数字公民转变的速度异乎寻常,接入鸿沟在部分地区和人群中却依然凸显。

他举例称,有一部分未成年人因无法接入互联网而面临教学、生活困难,此外,有调查表明,在西部地区的某些县里,因为网络接入设备的限制,没办法上网课的学生数量有几千名之多。

”类似这样的接入鸿沟实际上仍然在部分群体、部分区域当中客观存在。“林维说,不仅如此,城乡未成年人在互联网接入稳定性、持续性、独立性等接入质量方面的差异也仍然存在。

但相比互联网接入性差异,林维认为,使用鸿沟和能力鸿沟更需要关注。

“在使用鸿沟方面,城乡未成年人之间网络使用习惯的差异,会引发一些新的数字不公平的问题。比如乡村未成年人由于环境、家庭、留守等原因,网络沉迷的现象可能会更严重,导致上网的频率更高、时间更长、手机依赖问题会更加突出。”他说。

《青少年蓝皮书(2022)》显示,在网络使用方面,城镇的未成年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但是乡村的未成年人更倾向于娱乐休闲。林维认为,这会导致城乡之间的未成年人在基于使用而形成的知识鸿沟逐渐加大。

此外,从使用偏好度的角度看,乡村中小学生对在线学习的偏好度比城市低,因此,城乡之间的网络教育质量的差异也正在逐渐加大。“虽然线下教育本身存在城乡差异,但毫无疑问,网络加速了这种差异的扩大。”林维说。

发展在线教育被认为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林维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他认为,在存在使用鸿沟的背景下,两种效果可能在同步发生。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观察线上教育对于教育公平在不同方向上所起的作用。

如何弥合未成年人数字鸿沟?林维认为,基本思路应该更多地从面向未成年人数字资源的公平分配的角度,逐渐地提升到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继续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的未成年人数字基础资源的供给和援助,但同时更要注重全面发展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进一步提升网络教育的质量,更大程度地在深度广度、数量和质量上促进网络教育公平。”林维表示。

在网络教育公平方面,目前城乡差异较大,尤其乡村的网络教育良莠不齐。因此,林维建议,政府和教育部门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能对乡村地区的网络教育进行政策的倾斜,一方面能够大力推广数字设备在乡村的运用,另一方面要指导乡村地区的教师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字化教学设备获取数字的知识资源,提升在线授课技能。同时,针对乡村未成年人,教育机构等要免费推广优质的在线课程和数字资源,促进数字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得到普惠的使用。

“我认为,这部分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使用鸿沟和能力鸿沟消除的同时,公民数字人权平等化也要快速跟进,尤其是利用我们现有的优势,能够在全球保持特别领先的地位,这对于我们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林维表示。

培养数字好公民

未成年人已成为我国互联网运用的重要主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达10.51亿人,其中,19岁以下网民规模达1.86亿人,占比17.7% 。

提升未成年人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不仅有助于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还关乎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时曾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媒介与教育中心主任、青少年蓝皮书副主编季琳认为,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是普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最有效的一个途径,也是发展我国数字经济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正是实施该战略的一个关键词。

季琳称,很多成年人利用互联网开展了一些很好的创新实践活动,比如很多中小学生通过网络工具进行编程、视频剪辑、VR绘画等。在今年上半年上海疫情防控期间,还有一个17岁的中学生担任团购团长,为社区居民解决了实际生活难题。

“这些都是对新时代未成年人的数字素养、互联网运用能力的一个正面反映。”季琳表示,今天的中国少年在多元化的数字世界中,其学习、生活甚至是未来的工作方式都将会有一个非常大的突变。

伴随中国互联网一起成长的一代,不仅是互联网的受益者,也已然成为数字内容的重要创作群体。

以凝聚了大量年轻人的哔哩哔哩(B站)为例,哔哩哔哩政策研究院院长黄林莉表示,根据B站今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数据,B站月活用户3.06亿,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此外,目前B站月活内容创作者规模达360万,创作出约1320万条视频上传到 B站,这其中大约95%的优秀作品都来自于年轻人。

“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是用来学习知识的。”黄林莉表示,B站的一个很大特色就是视频占比非常高,在B站视频的播放量里,知识类视频的占比达到了45%,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年轻人他们是发自内心地运用互联网,渴望知识,喜欢去学习,且更愿意接受互联网学习的这种形式。

同时,年轻人也正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在B站,我们看到这一代年轻人他们最自豪的,就是自己是中国人。他们出生在盛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丰富,文化知识水平也很高,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更加热爱,并且更加具有文化自信。“黄林莉表示,过去一年,有2.7亿用户在B站上观看过传统文化的视频,up主创作的国风类视频超过348万条,并且这些视频很多都传播到了国外。

在黄林莉看来,这一代年轻人正在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他们也用年轻人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一代年轻人在互联网普及的大潮中,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代,他们整体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能够更加熟练地使用网络应用和技术,进而可以更自由地在网络上进行表达和分享。

事实上,早在2012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组发布报告时曾提出数字“原住民”概念,彼时,距离互联网进入中国刚好18年。季琳表示,如今十年过去了,数字“原住民”不会自发变成数字公民。

但数字时代,需要有合格的数字公民。也因此,如何让数字”原住民“成长为数字好公民至关重要。

季琳表示,在新时代,如何在保障孩子们数字安全的前提下,去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帮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数字好公民,这是下一阶段《青少年蓝皮书》需要去研究、突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实际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已具有普遍共识。就在不久前召开的“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国家网信办特别发起《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倡议》,其中就提出“着力缩小群体间数字鸿沟”,“培养具有数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公民”。

(编辑:郝成 校对:翟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鸿沟   未成年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   城乡   数字   蓝皮书   主要矛盾   素养   乡村   青少年   差异   能力   我国   专家   知识   城市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